|||
正在进行的2011中青年湍流专题研讨会的与会者大多来自京津沪的大学和研究所,他们的报告非常精彩,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验研究,都很有创新性,而且处理问题细致入微,演绎成果一丝不苟,颇得前辈科学家的真传。这充分表明,我国湍流研究领域人才辈出,后生可畏,也为贝弗利奇在《发现的种子》一书中关于不可见的继承性的论述给出了生动的注记(见链接)。
贝弗利奇说:“一些真正伟大的科学家,给那些与他们一起工作的年轻人以相当显著的影响。在科学史上,我们一再看到杰出的科学家总是有杰出的老师。” 我发现,研讨会的每一位青年报告人都曾接受过名师的长期指点,不仅传承了老师的学术风格,连表述方式也师承了下来。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有不少优秀的中青年学者,其中我比较熟悉的有北京大学的佘振苏,中科院力学所的何国威、李新亮,天津大学的罗纪生、姜楠,中国科技大学的王晓宏,上海大学的刘宇陆,清华大学的许春晓,等等,他们的身上无不有上述特征,更令人欣喜的是,他们身边聚集了一批更为年轻的学人,在会上有很多可圈可点的表现。
为什么能出现这种名师出高徒的局面?为什么杰出的科学工作者能源远流长地代代相传?贝弗利奇在《发现的种子》里做过令人信服的分析。他归纳了如下要素:
——在先进的研究群体里,科学发现的最有活力的前提已经得到孕育和保障;
——杰出先行者的日常活动和指导引领,为聪颖的学生传授了他的基本洞察力、个人直觉、选择问题的方式、挑选方法的技巧、对新线索和新困难的反应等,从而树立了可多方借鉴的榜样;
——杰出先行者在学术道德和修养上起了表率作用:勤奋的探索追求、无情的自我批判、务实的鉴别分析、求真的简约表述等等;
——杰出学者的凝聚效应造成了优渥的学术环境,容易形成超一流的创造性学术群体,该群体更可能受到普遍关注。
我国的湍流研究源远流长,周培源先生在湍流领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随后,涌现了一批一流的学者、名师,如周恒、庄逢甘、蔡树棠、舒炜、张涵信、张兆顺、黄永念、傅德熏等,他们不仅创建了优秀的业绩,而且创造了优越的学术环境,催生出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从而产生了“滚雪球”效应。新生代在名师指点下,放眼世界,博采众长,迅速地成长起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就看这次研讨会最年长的与会者周恒先生,虽已年逾八旬,仍然奋斗在湍流研究第一线,目光依然那么敏锐,思路依然那么清晰。在会上他多次发言,从中可见,他对当今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了如指掌,对一些关键问题有洞若观火的见解和细致入微的分析,对于一些不甚正确的观点或做法有一针见血的评论或批评。听到这些发言,我看到了他的深厚的学术根底和令人钦佩的大局观,而且联想到,倘若不是持之以恒的亲历亲为,他不可能做到这样,深感能在这样的大师身边工作真是莫大的幸福,而事实上,这些年来他的确带出了一批拔尖的人才,许多学术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认可。
我认为,这种学术上的不可见的继承性是一种普遍规律,应该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加以认识和总结。作为后来者,应该更为自觉地学习学术前辈的优秀品质,使自己更为迅速地成长起来,并师承他们的学术理念和学术风格,使之代代相传!
写于2011年11月13日晨,松江
【链接】相关博文
一、源远流长 薪火相传——一谈不可见的继承性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5390.html
二、承前启后 绵延不断——二谈不可见的继承性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5525.html
三、“青果子”乎 “半瓶醋”乎——三谈不可见的继承性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5620.html
四、“熊掌”“鱼翅” 不可兼得——四谈不可见的继承性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566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6516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4: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