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家养猫已有17年历史。空闲的时候,我喜欢静静观察猫在各个年龄段的行为,如幼年期的顽皮淘气,青春期的激情横溢,老年期的老气横秋,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是,猫们有一个一成不变的习惯:不管是老猫还是小猫,无论是家猫还是野猫,都喜欢梳毛,很少见到毛发盘根错节、邋里邋遢的猫。它们经常安分地斜躺着,用舌头细细地梳理够得着之处的毛,直到猫毛平整柔顺为止。尤其是那只曾陪伴我们十四载的波斯猫汤米,尽管是只公猫,每天用于梳毛(白色的长毛)的时间决不少于妙龄少女梳洗打扮的时间。我和李老师见了,常对它说:“汤米,你又在‘臭美’了!”它却不理不睬,梳毛依旧。
想着,想着,我就联想到:我们应该像猫梳毛那样,经常梳理我们的思绪,特别是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
我喜欢观察猫,但更喜欢观察人:从细微之处,观察我所见的人们的行为举止、做人处事乃至人品学问。例如,我很注意人们的说话方式,从闲谈到做报告或授课,都很留意。经常发现:有的人思路清晰,表述清楚,听其娓娓道来,实在是一种享受;有的人则思路混乱,表述杂乱无章,听来很不舒服,尤其是听这样的长篇大论时,有“心灵受刑”的感觉。后又发现,大致说来,前者比较勤快,勤于整理自己的思路,有时听到他们讲述同一件事情,一次比一次讲得有条理,这表明:他们又梳理过材料和思路了;而后者一般思想上较懒惰,不爱梳理自己的思绪,听他们讲话或看他们的文字,就像偶然见到的毛发蓬松缠结的猫。
说到这里,我又要讲林家翘先生当年在清华读书时的故事了(听过的别嫌我罗嗦)。1933年,林家翘以第一名考入清华大学,进了物理系;1937年,以第一名从该系毕业,靠的是勤奋和有效的学习。他每天上完课之后,先闭目思考,“过电影”,回想当天听过的课,然后整理自己的思绪,写下笔记;然后比照上课时的笔记,加以修改;到课程结束时,又拿起笔记,再度梳理思路,整理成新的笔记。因此,大学毕业时,除了已装进脑子里的知识以外,还有那一二十本经过条分缕析的笔记。这些笔记在1939年昆明的庚款留学的选拔考试中,帮了他和钱伟长、郭永怀的大忙。我认为,林家翘先生的成功有诸多因素,而经常整理思路肯定起了一定的作用。智者大多如此。你瞧瞧,《论语》的每个章节,条理何等清楚!
在学习漫谈(20)(见链接)中,我从学习目的、方法和技巧的角度,提及“治疗”学习中的“健忘症”的“药方”,也谈到了学习中的归纳整理问题,但没有细说,这里补充一些梳理知识的要略:
——梳理思路要及时。最好像林家翘先生那样天天梳理、周周梳理,这样效果最好。
——梳理思路要得法。要下足“去伪存真,去芜存菁”的功夫,学会抓大放小,抓住基本概念、主要方法和主要思路,抛弃一些细枝末节。例如,我在给本科生讲授理想流体力学课程时,就经常强调,这门课程共有30个基本概念,5种主要方法,10个重要结论,60道基本习题,抓住了这些“纲”,就可以纲举目张,触类旁通了。
——梳理思路要“排外”。我在2010年9月23日的博文(见链接)中,提出了经常对自己脑袋中的存储进行局部“格式化”的主张。也就是说,为了避免在头脑中出现记忆“拥塞”,要随时去除脑袋里一些无用材料;对具体知识而言,如果随着学习的加深,对一些问题有了新认识之后,就要对记忆库里的存储进行更新。
——梳理思路为应用。我们梳理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记住更多的知识,而根本目的是应用。你把自己的“知识武器库”清理得井井有条,并随时添入“新兵器”,目的不是为了自我欣赏,而是遇到问题时随时把它们调出来用,找出最合适的“武器”去“破关斩将”,一旦“战役”结束,应把它们好好擦拭一番,以更好的方式保存起来。这样,你的本事就会越来越大。
总而言之,希望青年朋友们经常让自己的脑袋处于有效运转状态,时不时地梳理自己的思绪,这不仅有利于做学问,对做人处事也有好处。
【链接】相关博文
1. 学习漫谈(20):怎样才不会把学过的知识全还给老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434431
2. 在大脑里“开中药铺”——告诉青年学子一个小贴士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66589
写于2011年8月9日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