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我们谈了一些科研入门的注意事项,从今天起,我想与青年朋友一起探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和要领。就从阐述“应用数学过程”开始,我认为这是从事理工科基础研究的一种常规武器,一把利剑。文中对“应用数学过程”作一般描述,并述及若干经常出现的问题。
1978年,著名应用数学家、力学家林家翘教授(中科院外籍院士)提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数学过程”,我在1979年他到访清华大学时第一次听他详细讲述了相关内容。他指出,在研究数理科学的实际问题时,经常采用:
搜集实验、观测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发明数学工具或沿用已有方法解决模型中的问题→验证所得到的结果→总结出普遍规律。
这就是所谓“应用数学过程”。自然科学中,许多基本规律的发现、解析和描述,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应用数学过程。
后来,Brown大学的
在此后的研究生教学和本科生教学中,我一再向学生们介绍了这一“应用数学过程”,在关于科研方法的讲座中,也包含了这方面内容。例如,在给研究生讲授流体力学时,我花费很多时间来阐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导出过程,强调这是在流体力学中实践应用数学过程的绝好例子,特别是其中的数学建模的思路值得效仿。
在实施应用数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掌握了足够的实验、观测数据后,从千头万绪的现象中进行梳理、简化,掌握其中的本质要旨,建立合理和可解的数学模型,这是最为艰巨的工作。因此,我们追溯牛顿的学术贡献时,经常把他建立牛顿三大定律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经我留意观察,初涉科研的人们,有不少人不自觉地实施了应用数学过程,而且做得相当出色。如果说有不足之处,主要问题是对应用数学过程认识不清晰和执行得不完整。正如
人们在实施应用数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 没有充分掌握所研究的问题的实验、观测数据。尽管由于分工不同,我们不一定亲历亲为地去作实验观测,但必须通过各种调研掌握必要的实际观测资料,并进行仔细剖析,了解工程或科学问题的第一手材料,抓住其中的本质性的东西,为数学建模奠定基础;
2. 对于作沿用的数学模型不了解其源头。人们在科研中常利用现成的模型,但不少年青人对所用模型的来龙去脉不甚了了。例如,在流体力学研究中要用纳维-斯托克斯方程,但不了解这组方程赖以成立的基本假设(三个本质的假设、三个重要的假设以及其它次要假设),不顾实际情况拿来就用,往往会岀岔子;
3. 不善于独立建模。对有些问题,没有现成的模型可供借鉴,必须自己按实际问题来建模。不少年青人的建模能力较差,需要磨练(日后细谈);
4. 不重视结果的验证。有些年青人给出了问题的解后就“开小差”了,没有在结果的验证上下功夫,也就是说,忽视应用数学过程的第四个环节。有些作理论分析的朋友认为,我已经给你解答了,结果的应用和验证是别人的事情。这种想法很要不得,因为在求解过程中,你引进了各种近似假设,结果是否成立?何时成立?研究者必须责无旁贷地给出明确的说法。
5. 不重视总结规律。我们不是牛顿,也许总结不出牛顿定律那样的大规律,但总能发现一些小规律吧!经常见到年青人的习作中,把公式、数据、图表等一一列出后就“溜之乎也”,这实在是一个坏习惯,也往往会糟蹋了好工作、好结果。我在乐乎博客中已多次提及这一点。最近重读《李政道传》,我发现,他在得到重要问题一些基本结果后,分析、讨论、总结规律的时间甚至长于演绎结果的时间。
必须指出,“应用数学过程”是应用数学和力学界前辈学者总结出来的一种提法,实际上在其它学科门类中可能有类似的提法。我们主要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
总而言之,应用数学过程是理工科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常规武器,希望青年朋友门好好体会、运用,而且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
欢迎广泛地进行讨论。
写于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