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怎样聆听学术报告? 精选

已有 19737 次阅读 2010-8-31 06:25 |个人分类:科研方略|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选择, 学术报告, 分类, 把握, 聆听

出席各种学术会议,听各类学术报告,是科研工作者实现科研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年青学人积累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时下,学术活动层出不穷,学术报告随时可听,有时简直到了应接不暇的程度。如何选择听取学术报告的机会?如何为出席学术报告会做准备?如何从学术报告中获取最大的信息量?如何把所听的学术报告与自己的科研工作结合起来?一言以蔽之,如何聆听学术报告?现就自己多年实践的体会,向年青朋友们谈一些想法。

 

一、聆听学术报告的作用

 

众所周知,闭目塞听,闭门造车,绝对搞不好科学研究。特别是由于现代的科学研究越来越复杂,所需信息量越来越庞大,光靠学习一些教科书或专著中的知识,必定难以应对错综复杂的问题;阅读文献当然是获得相关信息的重要源泉,但文献中所反映的经常是人们几年或几十年前的学术思想和成果,因为前人的工作要经过酝酿、运作、写作、发表的漫长过程才见天日,相关信息才得以映入你的眼帘。相比之下,通过参加学术会议或学术报告会是获取科技信息的最为及时、直捷的手段。在学术会议上,报告人谈及的多半是新鲜出炉的成果,有时会谈到今后继续工作的设想,在接着的讨论中,可使听众对议题有进一步深入的认识;在茶歇时还可以参与“你一言我一语”式的舌战或讨论,也可以当面求教于报告人;在学术报告会上,可以听到报告人对自己的工作的综述或对某个专题的研究心得;对于原先陌生的问题,通过听报告可以长见识,甚至获得进入某一领域的“敲门砖”。不到会议现场,你哪里能获得这样丰富鲜活的信息?

如果你是一个聆听学术报告的有心人,那么,所产生的作用就会不仅仅限于获取信息;通过听报告,可以学到学术长辈和同行的治学的理念、态度和方法,从而克服自己在科研中的缺点,以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

正因为如此,我一向热衷于参加学术活动,喜欢听形形色色的学术报告;一到假期,就争取参加较多的学术会议;对课题组成员(包括研究生),我努力创造机会,让他们走出去,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讲习班,现在国家对基础研究支持的强度增大,经费不再捉襟见肘,因此,对学生参加国际会议的要求,我都尽力支持,本世纪我带的博士生几乎都参加过国际会议。

当然,带着功利色彩或纯粹游乐目的去参加学术活动是不足取的,对此,我在2009-02-13的博文“学术会议功能的异化和改辙”中已述及,这里不予赘述。

 

二、对聆听学术报告的选择

 

近年来学术活动、学术报告越来越多,每个人精力有限,必须做正确的选择。为此,对学术报告应有个大致的分类:

1.        鸟瞰型的overview。各种学术会议的大会报告、由本单位特邀的专家牛人的报告即属于此类。报告人一般会对某个分支学科或专门性话题做较为全面的总结和综述,侧重于纲要性的、趋势性的描述和分析,不会拘泥于细枝末节。这类报告对了解学科发展的全面动态,增进综合知识,把握科研方向极有助益。我特别青睐于它们。

2.        专题型的presentation。报告人对某一个范围较小的专门性话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描述,内容通常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或动机;问题的归纳与表述;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结果;结果分析。学术会议中的分会报告、小会报告多属此类。

3.        讨论型的talk。在专题性的workshop或课题组的seminar上,经常出现此类报告,形式不那么正式,论述不一定完整,结果经常有不确定性,会上经常有激烈的争辩和讨论。此类报告经常会产生激烈的“头脑风暴”,在现代科研中起重要作用。

这里说说我对听报告的选择原则:

——只要有机会,对第一类报告一定抓住不放,而且尽力投入地聆听。题材选择上基本上没有限制,符合自己专业的要听,远离本行的,只要撞到手头的,也要听,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等等,等等,照单全收。例如,我师母李佩教授每周五在北京中关村为老年协会组织一次各种类型的报告会,我若能撞上,一定听,比方说,听过甘子钊院士关于理论物理学的报告、厉以教授关于经济学的报告,以及唐诗宋词、古琴弹奏等等,每次听报告都是美好的享受,都得益非浅;

——倾听高水平的专题型报告,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心里品头论足,或者当场直抒己见;

——用心投入workshop型的报告,把自己放到争论的旋涡里,努力通过讨论来明白一些事理。

对年青朋友的建议是:用享受新知识的心态去选择聆听学术报告,选择面应该宽泛一点,不要过分强调专业范围。科学研究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方法——移植法,不同学科的方法和工具是相通的,可以互相借用乃至移植,听陌生学科的报告,经常会带来意外的惊喜,可为自己的科研方法“武器库”增添“法宝”。例如,在昨天化学专家刘洪来教授的报告中所讲述的分子动力学方法,我们力学工作者已开始广泛地用来做力学的细观和微观分析。有些文科类的报告则有助于自己的文化素养的提升。

 

三、对聆听学术报告的准备

 

如果时间允许,在聆听学术报告之前,应尽可能做好准备。要了解下列信息:

1.        报告人的背景。他(她)的学术背景、专长、学术成就、治学特点等等。本所seminar前均有相关介绍,通过网上搜索,也容易“认识”报告人;

2.        报告的主要内容。涵盖范围、专业特点、模型与方法、主要结论、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

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听报告。

与此同时,最好带着问题去听报告,例如,想为自己拓展什么样的知识范围、向报告人当堂提出何种问题、报告后如何请教报告人等等。总之,准备得越充分,收获就越大。

 

四、怎样鉴赏学术报告的内容

 

进了学术报告会会场,怎样听好报告?这里头有学问。

首先应该承认,对所报告的专题内容,你一般懂得比报告人少,而且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听懂报告。那么,怎样来听半懂不懂的内容?唯一的方法是:抓大放小。抓什么?

一要搞明白motivation。弄清报告人干吗来做这个报告?他(她)为什么要研究这个专题?通常,这是报告中最精彩、最重要、最容易听懂的部分;

二要搞明白idea。弄清报告人(或其前人)成功的关键。他(她)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如何提出假设?如何归纳问题?如何建模?如何求解?如何分析?这关头会有好多地方听不懂,不要紧,抓住个大概就行了;

三要搞明白methodology。高水平的报告人会明里告诉你,他(她)所采用的方法论的特征;没明讲的,你就心里暗暗分析,弄清报告人处理问题的来龙去脉;

四要搞明白conclusions。报告人所做的结论最值得关注,可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应该从正反两方面对之品评。

在提问题阶段,应该积极地aggressively提出自己搞不清楚的问题。记住钱伟长老先生常说的“没有愚蠢的问题,不提问题才愚蠢”。

再补充一点:学界牛人的oral presentation的本事通常极好,应认真分析其口头表述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展开的?如何起转承合?如何运用语言?如何抓住听众?报告人的ppt稿有何高明之处?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地方。关于如何做好oral presentation,可参看我的2009-7-30的博文。

 

五、聆听学术报告的应有心态

 

带着不同的心态去听报告,收效就会不一样。正确的心态应该是:

——以享受“科学知识大餐”的心态,怀着满腔热情去听报告,特别是大师级或准大师级的报告。从听报告、得收获的角度挖掘聆听过程的乐趣;

——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听报告,抓住报告人的金玉良言、警句妙言,尽最大努力去消化报告内容;

——以对比提高、增进知识的意图听报告。对于与自己专业相近的报告,应不断比较自己原有的知识或认识,从中总结报告人的对自己的启示,为改进自己的工作做铺垫;对于不是自己的专业方向的报告,应搜索可为己用的线索,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的缺陷或不足之处;

——以积极参与者的身份听报告。到了报告会,就把自己置身其中,融入报告会的环境和氛围,积极思索,大胆发问,以求提高。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想法,说出来供年青朋友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写于2009830日晚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1096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57793.html

上一篇:江山代有才人出——第二届全国深空轨道设计竞赛颁奖暨研讨会上的讲话稿
下一篇:怎样做好口头表述?
收藏 IP: .*| 热度|

42 杨晓峰 马丽滨 张建玲 刘建彬 郭战胜 阎建民 罗帆 梁建华 赵鹏 唐小卿 李鑫 刘颖彪 吕喆 孟利军 金小伟 方运潭 赵宇 许培扬 唐常杰 刘晓瑭 王季陶 李毅伟 王永林 蔡津津 王萌杰 刘广明 周华 赵月前 林涛 曾福平 卢东强 闫文彩 张磊 dashitou aichengzhang huenzhu xuqingzheng greensleeves khphy2008 yunna TaoSONG zhangfanghn

发表评论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8 0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