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谒马克思故居
【写在前面的话:在世界文明进程中,马克思是最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与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指路明灯。今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举办了《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在单位党委的组织下,我前往参观了这个富有意义的主题展览。参观后,感慨良多。为此,我又想到了曾经前往马克思的家乡——特里尔参观的往事。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特将早前写过的《拜谒马克思故居》一文呈现给大家,以期分享。】
早几年,我曾踏着莫斯科红场的石墁路,去列宁的墓地去瞻仰他老人家的遗容。今天,我又走过长长的布吕肯街,去拜谒马克思的故居。
在我们此次德国的行程中,原本就有拜谒马克思故居的安排。而被我们称之为“不受欢迎的导游”却试图将这一安排悄悄地取消。好在我们及时发现了他的“阴谋”,一致向他提出抗议,才最终保住了这一重要参观内容。
马克思家乡特里尔
卡尔·马克思诞生在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西南部的特里尔城。
特里尔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她的周边,不仅有著名的摩泽尔河(莱茵河最长的支流)、萨尔河及鲁维尔河,还有艾菲尔山和洪斯吕克山等山脉。该城还紧邻卢森堡、比利时和法国等国家,车程都不过几十公里。特里尔位于摩泽尔河中游河谷的一段宽阔处,城市的大部分地区都在摩泽尔河东岸。摩泽尔河谷,两岸是低缓的红砂岩山丘,因种植了几百万株葡萄树而成为葡萄酒的生产基地,属于著名的摩泽尔-萨尔-鲁维尔葡萄酒产区。被树林覆盖的山谷坡地上散落着很多葡萄园的梯田,坡地向南部抬高至洪斯吕克山的高地,向北抬高则与艾菲尔山相接。特里尔附近的大城市有东南方向的萨尔布吕肯、东北方向的科布伦茨以及西面的卢森堡首都卢森堡城。
特里尔除了秀丽的自然景观,还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始建于公元前16年。特里尔虽经历了克尔特文明和罗马文明,但由于罗马文明的强势以及是后来者,因此,克尔特文明在这里几乎消失殆尽,倒是古罗马时期遗留下来的古迹与文明在这里比比皆是。有人甚至将“第二罗马”的美誉给了特里尔城。由公元前十六年罗马皇帝奥古士开始,至九世纪查理曼大帝均在此城设立大主教教区,是最早的基督教在阿尔卑斯山北侧的主教教区。中世纪,特里尔大主教是一个重要的教会诸侯。他管辖的主教辖区控制了从法国边界到莱茵河的大片地区。特里尔大主教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7个选帝侯之一。
特里尔还是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该城公元三、四世纪曾为罗马皇帝的行宫,因此,罗马时期的古迹俯拾皆是。最有代表性的是其古老的圆形露天剧场;被特里尔人称之为“黑门”的罗马时期的城门——一座类似于古城堡状的、垒城门的大石块都已被岁月洇染成深黑色的特里尔城城门;在这里可以鉴赏到在德国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古朴的罗马式大教堂;摩泽尔河上的罗曼石桥建于公元45年,是德国最古老的桥梁。漫游特里尔旧城,游客可欣赏到罗马、哥德、文艺复兴及巴洛克式不同风格的各式建筑。而最使特里尔的百姓值得骄傲的,是因为在他们的老乡当中,出了一个世界级的伟大人物——卡尔·马克思。这里是马克思的诞生地、故乡。至今,伟人诞生的故居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成为介绍马克思生平的重要场所。据纪念馆简介介绍:至1994年底自世界各国的参访者几达五十万人次。我粗算了一下,每年参访者接近五万人次。不仅如此,在马克思故居附近还专门建有马克思研究中心,成为研究马克思的学者们进行学术研究、开展交流的重要平台。
正是由于特里尔的文化遗产内容相当丰富,于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马克思故居
马克思的故居位于特里尔布吕肯街10号。站在街口远远望去,马克思的故居是一座灰白色的三层楼房,是典型的市民阶层巴洛克式建筑,在整条街中并不太显眼。这座小楼已有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了,曾被后来的居住者、使用者改造得面目全非。直到1928年,德国社会民主党买下这座房子及其产权,并分别于1930年、1983年将此房按照十八世纪的风格重新进行了翻修和整修,才恢复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
花上2欧元,便进到了故居之内。参观者中,除个别金发碧眼的欧洲人外,大部分都是中国人。看得出,中国人对马克思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
虽然中国人对马克思极其敬仰,但如果不是专门研究马克思及他的理论的专家,对于如我一般的普通人来说,除了知道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马克思的生平、他的生活、他的一生的足迹所向,并无多少了解。这次能到马克思的故居参观,可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这座三层小楼里的每个房间都被布置成了展室,分别介绍马克思的生平,他的故居历史,他的著作及作品,以及他与恩格斯的友谊与共同所做的工作等。
我认真观看着每个展室里的展品、展板,生怕遗漏了什么。
进得纪念馆一层,除了一间并不宽敞的接待室以外,其余两间房展览的内容是马克思故居的历史,有图片,也有一些文献资料。从介绍里我们得知,一层曾是马克思父亲的起居室及从事律师工作的办公室等。我们还得知,在马克思诞生后的第二年十月,他们全家就从这里搬出去了,搬到了同城西迈昂街的一所小房子里。马克思在那里居住生活直到中学毕业离开特里尔。
二层的房间较多,共有7个展室,内容也相对丰富。有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生平与事业;马克思、恩格斯与科学;现代社会主义的先驱;共产主义同盟、国际工人运动以及十九世纪棉纺织品生产情况等内容。基本将马克思与恩格斯革命生涯的重要事件都进行了一定的介绍。我站在二层的11号展室,久久不愿离开,因为这间房子是马克思出生的地方,虽然这里所展出的内容与马克思出生没有直接关系,但我还是想透过历史的漫漫屏障,了解到更多与马克思有关的真实故事。但历史的屏障太厚、太凝重,我无法看到百余年前的情景,只能站在马克思的铜像前,为他深深地鞠上一躬、拍上一张照片。
三层只有3个展室,展出了《共产党宣言》的最早版本、早期译本及重要版本;《资本论》的最早版本、早期译本以及十九世纪的政治经济学书籍等。其它还有马克思的原始文献、书信、手稿、照片、回忆录,马、恩的部分著作。在这些文献里,也包括中文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其中的一本《共产党宣言》居然标注着周恩来的名字,令我心生感动;而精装简体中文版的《资本论》是中国领导人访问时赠送给纪念馆的。
整个展览看下来,感觉略显单薄了些。虽然有23个展室的内容,但多是一些图片和一些书籍,虽然也有部分家具摆放在室内,但那是根据一些文献资料的描述从特里尔的其他市民手中购买来的。这样一个展览,若与马克思丰富、生动、辉煌的人生相比,简直太渺小了,渺小到只反映了马克思丰富人生的个别片断。但转念一想,这个展览毕竟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德国展出的,能允许一个宣扬共产主义的展览存在,其意义已经远远大于展览本身了。
马克思与特里尔
特里尔既是马克思的诞生地、故乡,也是他在紧张的求学、工作之余,追寻爱情、满足亲情的温柔乡,调整情绪、休养身心的避风港。
马克思的童年、少年及青少年时代,都是在特里尔度过的。1835年9月24日,马克思中学毕业了;该年的10月15日,进了波恩大学法律系学习。可以说,马克思是从这个时候离开家乡特里尔的。在获得哲学博士证书之后,马克思开始了他一生的革命生涯。初时,由于还没有被世人瞩目,因而每年都可以回到家乡小住一段时间。但在他的共产主义主张被统治阶级视为洪水猛兽之后,本人也遭到了不断地迫害、被逐……因而也就无暇回家乡了。直到1861年,已经43岁的马克思才回到家乡,在母亲处住了两天,然后又匆匆地离开了家乡。马克思最后一次回到家乡是在母亲去世时,也就是1863年的12月,在家里住了两个星期,料理完母亲的后事才离开的家乡。从此,马克思再也没有回到过特里尔。马克思一生在家乡生活及探亲的时间,大概统计为18年左右,约占他整个人生的四分之一,而一生中四分之三时间的绝大部分都贡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
马克思之于特里尔、德国及世界
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对自己唯一的儿子充满希望,认为儿子有着辉煌的天赋,有朝一日将用自己的才能造福人类的事业。
马克思没有让父亲失望,虽然在青少年时代曾一度放浪形骸,但最终选择了一条致力于为无产阶级奋斗一生的革命道路。在他彻底走出家乡特里尔之前,已经为自己一生的奋斗之路做好了知识的铺垫。中学毕业后,他最初遵从父命报考了法律系,而最后所获得的博士证书却是哲学。他钻研代数学、微分学、积分学,写出了《微分学简史》一书。他还研究历史,包括古罗马史、古代世界史、艺术史等;研究过基督教;重点研究的却是经济学,为最终写出著名的《资本论》这样的宏篇巨著打好了基础。在语言方面,他自学了英文、意大利文、瑞典文、丹麦文以及俄文等。终于,一个做好充分准备的革命家横空出世了;马克思终于从古城特里尔出发,走向工人、走向贫苦人、走向广阔的世界、走向通往天下大同的世界,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绝对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