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年初四 我徜徉在侗族大歌的旋律中
2018年6月9日是中国文化遗产日。这一天,各省份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一方独特的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添砖加瓦。中央电视台更是要抓住这个大好时机,以《非遗公开课》这样一种颇具创新性的方式,隆重推介中国部分极富魅力的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侗族大歌。
当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音乐学家田青老师作为嘉宾向观众隆重推介出“穿越千年的声音——侗族大歌”时,舞台上出现了一支全都身着侗族服装的、由男女老少人员组成的合唱队,屏幕下方的文字提示语是——演唱: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侗族大歌传习所。
“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当我看到这个地名时立即兴奋起来,因为这个村子太熟了,2018年正月大年初四的这一天,我就是在这个村寨度过的,虽已相隔了几个月的时间,但那一天在这个侗族村寨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受仍须臾不忘、记忆犹新。
电视中的侗族大歌歌队正在演唱的歌曲是《祖公落寨》。算上这一遍,这支曲子我已经听了三遍了(在贵州的两个侗族村寨各听过一遍),如果不打字幕我并不知道他们演唱的内容是什么,但从他们原汁原味、一唱三叹的歌声之中,我能够聆听到一种忆旧的思念味道,一种感念的诉说情怀。紧接着再由著名歌唱家雷佳现场演唱用当代音乐语汇重新改编过的侗族民歌《夏蝉之歌》,通过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来体会不同的民歌之美。《夏蝉之歌》改编于侗族大歌之中的《蝉之歌》,也是在侗寨里常听到的大歌之一。
电视里小黄村歌队在演唱。其间,我在努力地寻找着,希望找到正月初四那天我较为熟悉的面孔,可遗憾的是,未能找到。因为舞台上每一个侗族姑娘的脸庞都似盛开着的杜鹃花,美丽端庄,无法辨得出曾为我们演唱的阿姐阿妹;舞台上每一个侗族小伙的脸庞都似红红的太阳,英俊壮美,哪里辨得出曾为我们演唱的阿哥阿弟?
之所以选择正月初四前往小黄村,因为初四、初五是小黄村内各家族或宗支间的对歌活动时日,即,小黄村内的各家族或宗支间相互邀请,邀请对方的所有女孩子到本家族的鼓楼来对歌。我们正是为了实地观赏他们的这一习俗、欣赏他们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而专程前往的。
在大年初四小黄村的这一日,我们欣赏到了两场歌会。
第一场歌会属于纯表演性质的。当我们进得小黄村村口,一个偌大的广场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广场的周边正在进行建筑,那是为了旅游的需要而在建设。广场的中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侗族鼓楼。在之前参观别的侗寨过程中我们已了解,一个侗族村寨之中有几个家族或宗支就建设几座鼓楼,鼓楼是本家族成员集众议事、休闲娱乐、击鼓报信、迎宾送客、踩堂祭祖等集体活动的所在。而这座鼓楼却不属于小黄村的哪一个家族,而是全村的共同资产,是为了迎接四方游客在其中演唱侗族大歌而建设的重要场所。
没有游客的时间,小黄村歌队的成员们都在自己的家中干着自家的营生。一旦来了游客,便有人召唤,于是大家便放下自家的营生,纷纷来到鼓楼,侗族大歌歌会即刻开始了。好在他们有着几百首大歌的储备,在演出过程中是不会出现任何纰漏的。
鼓楼里的火塘窜着红红的火苗,歌队中的男女深情款款地为我们演唱着一支又一支的侗族大歌。
大歌——侗语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每每说到中国的民族音乐总认为是单线条、单旋律的,但侗族大歌却是例外,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已于2009年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金字招牌。
歌队的姑娘、小伙子们尽兴地为我们演唱着《欢迎你到小黄来》《组公落寨》《蝉之歌》《四季劳动歌(男声)》等歌曲。从表现的形式来说,歌中有一领众和,有男女声对唱,有带表演的表演唱,也有适当增加了弹拨乐器的有伴奏合唱等。从表现的内容来说,有传承历史、描述先人拓荒辟地的唱诵歌,如《组公落寨》;有模仿大自然声音的歌曲,如《蝉之歌》;有描写劳动场景的歌曲,如男声表演唱《四季劳动歌》;有男女恋爱、懒汉找不到心上人等与婚恋有关的歌曲等等。都说,音乐是无国界的。而在侗寨、在小黄村我们感受到,音乐也是没有民族界限的。我们虽然听不懂侗族语言,但在他们的歌声中却深深地领会到了他们的文化传承,侗族大歌的艺术魅力,侗家儿女的深情厚谊与诙谐幽默。
在没有任何提示音的提示下,一个姑娘开唱了。她的歌声似刚刚开闸的一股清泉,清冽甘美。没有指挥的引导,其他姑娘们的和声恰到好处地跟了上来,似涓涓的支流汇入了淙淙的主流一般。她们正在演唱的是表达爱情的柔声大歌。领唱者的主旋律没有减弱,继续着她的婉转悦耳,而多声部的副旋律则是低徊多变、相溶相谐,与主旋律配合得相得益彰、不杂不乱,构成一曲动人的人声的交响。
火塘里释放出的温度令我们的体感获得融融的暖意,而我们一干游客的心却在侗族大歌的柔声中一点一点地被融化……
在侗族村庄中,都以鼓楼为单位存在着若干个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歌班,每个歌班按照同性别、同辈份(相同的年龄段)、同宗族的原则组成,由本族最有歌唱经验的歌师教唱,通过唱歌传承历史、学习文化、寻找配偶、与结盟村寨互动。他们的歌就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若没有了歌的陪伴,真不知道侗族人该怎样维系他们的正常生活?
在一年的光景中,春节前后是侗族人一展歌喉的最佳时机。
为了初四、初五这两日的对歌活动,小黄村全村寨的人们都在忙碌着,而每家每户的年长女性就要更忙活一些。她们将各种为自家女娃早已准备好的最光鲜的衣服、最夺人眼目的首饰全部拿出来,然后精心地为女娃们一件一件地装扮上。据说,装扮在一个孩子身上的费用价值在几千到几万元不等。当然,这些首饰将伴随着女娃们成长,一直到出嫁,作为嫁妆带到夫家去。至于几岁的女娃就可以前往鼓楼去参加对歌活动?小黄村的村民告诉我们,只要是会走路、会唱歌的女娃都可以参加对歌活动。在村子里我们看到,一些女娃是由妈妈抱着来到鼓楼的,由此可知,侗族大歌从几岁就开始传习了。他们的做法正应了那句经典的话语:一切都要从娃娃抓起。侗族大歌之所以能够走向世界,概因是从娃娃抓起的。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在小黄村那一日所见,虽然绝大多数的女娃在被打扮得漂漂亮亮之后都是兴高采烈地有说有笑,甚至当我们要给她们拍照时要摆出各种造型任我们拍照;但也有个别女娃不胜这沉重的首饰、缀着多枚银饼的帽子的压迫,感觉负重难忍,因而以哭哭啼啼来表示不满,毕竟孩子还太小。
对歌的时间就要到了,临近的不同家族或宗支的男人们吹着芦笙、敲着锣、打着鼓地来到了我们正在参观的这一家族的鼓楼外,来迎接这一家族所有未婚的女孩子。早已等候在自家家族鼓楼外的女孩子们便成群结队地跟随着前来迎接的客人鱼贯而出了,只见一路上除了芦笙的吹奏声、锣鼓的敲打声,甚至还有震耳的鞭炮声。此刻已感觉到了小黄村浓浓的节日氛围。
鼓楼里已被对歌的女孩子们占领了,两个宗族间的女孩子们开始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一支一支地唱开来。此刻我们这些游客,甚至连本村寨的男性们都是进不了鼓楼里的,毕竟其中地方有限。但鼓楼里悠扬的侗族大歌歌声不断地飘出鼓楼,飘到我们的耳朵里,飘到了我们的心里,飘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由此可见,他们把“歌”与“饭”看成是同样重要的事情。我们在侗族村寨所见到的一切都说明,侗家人把唱歌当作精神食粮,既用它来丰富自己贫乏的物质生活,使自己的生活获得更多生趣;也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使自己的民族在和谐的氛围中繁衍生息。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可圈可点之处,侗族大歌才能传承二千五百多年而不衰,至今仍在散发着无限的艺术魅力。
写于2018年7月1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