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喂养河马的老饲养员告诉新饲养员说,不要怕河马饿着而喂太多食物,以免它长不大。但是新饲养员十分纳闷,在喂养的过程中依旧给予充足的食物。两个月后,他养的河马果真没有老饲养员养的长得快。
一位养猴人把食物放在没有胃口的猴子面前,猴子不理不睬。于是,养猴人把食物放在树洞里,猴子费尽心思也很难吃到。也正因为如此,猴子整天为吃而琢磨,后来终于学会用树枝把东西从树洞里勾出来。
非洲南部有一个名为铜迦的原始部落,该部落的男孩必须经过一个复杂的成年仪式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男子汉。整个成年仪式需经过6种考验:毒打、严寒、干渴、吃难以下咽的食物、惩罚以及死亡的威胁。美国大学校园里兄弟会的入会仪式与铜迦部落的成人仪式极为相似,也包含着以上6种考验。即使面对政府严禁,这种仪式仍旧沿袭下来。
年轻人饲养的河马成长较慢,猴子不吃摆在面前的食物,原因在于来得太容易;铜迦部落男子汉成年仪式的沿袭,兄弟会入会程序的维持,根源在于成员对历经磨难后得到的成果热切地期盼,并倍感珍惜。
可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得到某种东西,远远比不费吹灰之力得到的更加珍惜。人性就是这样,那些若即若离的,难以得到的,总是最有诱惑力的。因为越是得不到的,就越易对它饥饿感。反之,越容易得到的,也是越不被珍惜的。首先,基于研究生扩招,高校保送研究生比例和研究生考试上线人数逐年增多。此时,与铜迦原始部落男孩成人仪式和美国大学兄弟会的入会仪式相比,研究生获得的读研机会十分容易。相应地,研究生对这个读研机会的重视程度也可想而知。
在此情况下,部分导师对研究生采取放羊式、雇佣式管理,部分导师对学生严格教育,避免“恩生于害”,但同时也有少部分导师如同父母溺爱孩子,给予研究生过优待遇,如导师出于自身职业道德感或外界压力,对研究生工作生活的指导无微不至——尽量为研究生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提供较好的生活帮助,总是不断给予精神安慰等。导师无异于前文的新饲养员。研究生得到的被动刺激过多,将很快达到饱和状态,更别说成长了!这就如同张爱玲所说:“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导师的这份爱让大多研究生不会有丝毫珍惜。他们只会认为理所当然,甚至弃之如草履。
因此,导师对待研究生的培养,首先就需要激发研究生的饥饿感。正如日本一名小提琴教育家,对初次学习拉琴的孩子,只能听,并不允许拉琴,直到勾起这些孩子的强烈兴趣,才可给予尝试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是得到被动的“要我学”,而是“我要争取有资格去学”。导师也应要让研究生知道:导师的资源是导师的,研究生如果想要自己成长,那就凭自己的努力来争取。在研究生努力争取导师资源的过程中,导师需要适当地给予“食物”,满足研究生成长的“乐趣”,但也更要保持研究生动态的“饥饿感”,使之拥有充实自我的内驱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7 1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