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的书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damliu800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文

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育之惑

已有 6028 次阅读 2010-12-20 14:10 |个人分类:世间百态|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语文, 教育, 小学

            
                      一本批判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力作
最新一期的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题为《对抗语文》,介绍了上海作家叶开的“语文现状批判”之路。这条路源自其对女儿阅读兴趣的关注,也源自于他对小学语文教材与教育现状的思考。叶博士对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的抨击措辞严厉,让我等看过不觉后背发凉。我仅列几个标题与大家共享:“在小孩最需要汲取人类文明精华的时候,却给他们喂了垃圾”、“孩子学了半个学期,肚子里装的都是垃圾,我们利用假期给她倒出来”、“语文教育时至今日还在表演和说谎,不仅教材作假,教法也作假”、“孩子就是一个易碎品,语文课把他们弄得遍体鳞伤”、“三聚氰胺奶粉毒害孩子的身体,垃圾课文伤害他们的心灵”、“语文废品流水线:从小学的虚假道德、中学的空洞理想到大学的无趣审美”。这些犀利的言辞均来自于叶博士的文章(叶开新浪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liaozenghuy)。小学教育离我们似乎很遥远,但叶博士将一部分事实拉到了大众眼前,小学教育是教育体系的基础,而语文更是作为国人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石。总结起来,时下小学语文的教材(抑或是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个人之见,欢迎指正):
 
其一,经典的缺失:从小到大,“经典”一词提得不少了,但何谓经典,经典何在?一直莫衷一是。儿童阶段,提到最多的经典莫过于西方几位童话大师的童话集。还有我国传统文化中流传的神话故事。再稍大些,四大名著的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再后来则是中外名家的诗歌散文乃至小说。漏了一点,古诗词的学习是一贯的,从小到老,不能间断,以延续我们这个诗的国度的文化基因。如今说它“缺失”,并不是指没有经典,而是经典偏少,甚至经典被刻意的篡改,失去原来的颜色。
 
其二,儿童视角的缺失:这是个很头疼的问题,我们的教育者急于想把自己的主流价值观灌输给孩子,造成了这种现象的出现。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道德是由种种规则体系构成的,道德的实质或者说成熟的道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儿童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道的基础。我们从成人的视角过分关注了前者的规范作用,而忽略了儿童眼中的世界。这一视角的缺位导致了我们的教材在培养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方面的落后。
 
其三,快乐的缺失:在快乐中成长的孩子,更易获得健康的心态和必要的自信。快乐元素的提取与传递需要教育者们狠下一番功夫。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教材普遍乏味的同时,课外读物的空前繁荣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孩子们的阅读快乐感。比如作家叶开女儿对《哈利·波特》与林格伦作品的钟爱可见快乐阅读的魔力。在这种阅读氛围下,孩子的记忆力、责任感以及对于语言的把控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言仍然适用。
 
其四,事实的缺失:这在众多批评者的眼中是危害最强的。叶博士直言不讳地斥之为“虚假道德”的教育。为了迎合普世价值而编造故事,篡改原文非但未起到开化作用,反而蒙蔽了儿童的心灵。《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一以贯之的是对“明德”、“新民”、“至善”的追求。明德是明明白白、堂堂亮亮的德,是用理性照亮德性的心灵;新民则是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开拓,并立志成为新兴的国民;至善则是为善而乐,乐于为善。不以世俗眼光为准绳,维护自身的尊严,保有独立的人格。先哲的教诲言犹在耳,观之现在的学龄教育,确实令人疑惑。
 
回想十几年前自己的小学语文课,也有类似的疑惑,但是因老师的自主性开发与大胆尝试解除了不少,今天看来倍感温馨,怀着感念,我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
 
解词训练:这个看似简单的训练环节,已经包含了学习能力培养的诸多要素,比如:查询资料的能力、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解释词语在没有网络的年代,并不是那么方便的事,需要我们遍查辞典(《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辞典》、《辞海》、《词源》的等工具书),一些词典中没有的词汇,则需要自己组织语言进行解释,通过孩子们的解读你会发现,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是何等惊人。
 
朗诵比赛:我们身处南方,与北方纯正国语浸润下的花朵不同,难免带有地方性口音,朗读无疑成了纠正口音的机会。那时还没有什么多媒体设备,我们的老师与同学开动脑筋,用多功能录放机播放音乐磁带,这便成就了配乐诗朗诵。每个学期组织起若干场朗诵比赛,参赛同学各自发挥所长,选文配乐也颇费了些心思。朗诵既是对语音规范的演练亦是一种美的享受,经过这样的环节,我们幼小的埋下了对语文热爱的种子。
 
发散阅读:针对当今课文中经典名篇被删改的情况,发散阅读,找寻原典恐怕是个可行之策。当初,我的语文老师鼓励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名篇追本朔源,多读经典。通过《赤壁之战》我们读完了《三国演义》,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读完了《安徒生童话》,通过《荷塘月色》我们读到了《朱自清散文选》,通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们走进了海伦凯勒的内心深处,通过红军过草地的故事我们拜读了魏巍的晚年力作《地球的红飘带》,通过《小萝卜头》我们感受了“红岩精神”,通过《项链》我们品味了法国文豪莫泊桑的现实主义笔触,通过许许多多佳作,我们看到了、读到了、了解了、思考了……
 
互阅作文:写作文是小学生比较怕的一项训练科目,但是,我的老师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互相批阅作文,这既是一种学习,也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记得当时,孩子们的语言是何其稚嫩,但看惯了套话式的评语,这也未尝不是一次新的开发。从别人身上发现自己的错误往往更容易改正。再者,一些作文基础较好的同学有时也能写出令人欣喜的评语,这无疑又增加了这一培养环节的附加值。
 
鼓励写作:记得小学时的作文题以看图说话之类的引导性命题为主,我们老师一般不会在体裁与内容上设置框框,鼓励我们开动脑筋,大胆联想,有时出现个别思想天马行空的作文,老师虽也无奈,但不会刻意批评,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和初中时代,班上的部分同学受到“新概念”作文的影响,文风恣肆,言辞犀利,构思独特,自成一格,不但没有受到打压,反而得到语文老师的鼓励,至今想起仍对当年的老师怀有感念。
 
教育发展至今有其一定的规律,我们不必对孩子过于求全责备,应该多反思我们的教育模式,关注孩子们的精神食粮。已经有很多人开始行动,我们看到了希望,但愿一些好的传统能够保留传承,更希望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以创新精神和负责的态度为我们祖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才智。
 
注:图片来自卓越亚马逊网站,仅供欣赏,谢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6763-395428.html

上一篇:开放的网络,共享的精神——网络精神家园一瞥之口述历史
下一篇:我的2010,我的书(1)
收藏 IP: 222.247.49.*| 热度|

14 茹永新 王修慧 胡宝群 吉宗祥 柳东阳 鲍海飞 徐耀 丛远新 黄璐 周灵娜 李莎 杨其 张志军 田兆贤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1: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