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境界的解读
汉语“境界”一词,据说是王静安先生发明的。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有四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我们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在前两个境界里厮混,极少的一部分人进入到高级境界,那是圣人境界。
佛家和宋明理学都讲求修行,其实就是一种境界的攀登。
苏格拉底说,知识即德行,罪恶源于认知结构的残缺;我知道我是无知的,所以我应该求知,终于至善。
康德说,人应该成为目的而非工具;我对两样东西一直心存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我们普通人是难以达到圣者的境界;但可以通过学习和内省,格物致知,在人生感性和理性的实践中,向着真善美,渐次增加生命历程中高境界的权重。
想起王国维先生对于做学问和成事业者,也有三个境界之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做事做学问的一种诗意描述,也是生命的艰难历程。
南宋遗民蒋捷有文字说:“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是中国传统文人面对永恒的六合时空,伤春悲秋,对人生有限和无常的惯常叹息;却也道出了人类生命不可逆的熵增进程。
比较起来,我认为还是冯先生所说的更有“境界”,为我们指明了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的提升之路。
毕竟,他是一位通透的融贯中西的哲学大师和思想大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