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应该做出改变
上帝在六天的时间里创造了天空、陆地、行星、太阳、月亮以及包括人在类的所有动物,第七天开始休息。但是!这一休息就出了大事。一些数据表明,人类之所以存在一些问题,都怪上帝休息了。
当然也有一些人可能会觉得地球的生存环境还不错,起码比那些鸡不生蛋鸟不拉屎的星球要好。但是如果说给地球来个小小的修整,他们也不会反对。地球环境恶化、大量物种灭绝、灾难层出不穷.....这些都值得人类反思。
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一书中,主人公约塞连曾对谢思科普夫大尉的妻子说:不要跟我说什么上帝的工作很神秘之类的话……没有什么神秘的,他压根儿不工作。他只是在玩,没准早就忘了我们的存在……他让那些老人连厕所都没法上的时候,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他为什么要给世界制造痛苦?·
约塞连的话可能有点过激了,但是也可以理解。当时正在打战,所有人都想干掉他,他也是压力山大。他每次执行轰炸任务的时候都会成为其他人集体轰炸的对象。他说得并没有错,但是大多数人还是相信人定胜天的力量的,人类也可以做出改变,只有这样,青蛙、蜜蜂、非洲象和其它濒临灭绝的物种才可能得救。
CRISPR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就研发出了编辑动物基因编码的技术,这种改变甚至可以遗传给它们的后代。我曾经研究过一只缺少某种基因的老鼠,原以为它会对癌症研究有所帮助,但是事实证明基因的缺乏主要影响老鼠大脑的发育。所以,后来我们又找了一些携带了基因变异的老鼠,例如眼瞎的小仓鼠。看着很萌,但是因为眼睛有问题,所以可比性不高,辛辛苦苦研究了一年,还是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时下非常热门的CRISPR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基因编辑器,即“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的简称。这一技术已经成为了基因界众多谜团和谬误的源头。上周的剑桥会议被称为“CRISPR联盟的诞生”,本周末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也围绕CRISPR技术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这项技术编辑动物基因的速度令人咋舌。从此,编辑动物基因不再需要一年又一年的时间,短短几周内便可完成。除此之外,有了这项技术,研究人员在研究动物基因时具备了更多的主动权,成本也大大降低。在遗传学研究中,CRISPR技术早已在植物和包括人在内的动物身上得到了大量应用,未来还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学界对该技术抱有的最高期望是希望借此编辑患者的基因,从而治疗其遗传性疾病。但是对一个大活人进行基因编辑非常困难,治疗所有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就更难了。不过编辑单个细胞相对简单得多,但是单个细胞太小了,不便于观察。试想一下把一片沙滩染红和把一颗沙子染红的区别,是不是形象多了?从胚胎或单卵细胞开始,凡是基因被修改过的人(动物、植物、昆虫),多多少少都得益于CRISPR技术。
可能不仅仅是人,因为现在已经研究出了CRISPR编辑的人类胚胎。至少新闻报纸是这样报道的。其他的则还处于实验阶段。所以不得不说这项技术的精准度着实令人担忧,如果不够精准,就会导致目的基因的编辑出现错误。这可不是件好事,在科幻大片中,随意的基因变异会产生超能力,但是在现实中则会产生癌症。
当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这项技术也在不断地被完善,精准度也在逐渐增加,如果有需要的话,对人体实施这项技术也是指日可待的。
话语权和决策权
除了精准度的问题,这项技术的出现也带来了一些伦理道德问题。比如说,谁有权利界定人性。
达沃斯经济论坛努力让工业和政府领导放轻松。在剑桥的那次会议则倾向于嫁接学术界和生物技术企业。举办这种国际性的会议论坛很好,在那里可以见到好久不见的老朋友,也可以学到一些平常学不到的新知识。虽然我没法参加这些会议,但是我也不害怕把自己的命运交付给这些人,因为他们总会做出一些有益于人类发展的决议。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本周举办的这两次会议都致力于引导技术沿着资本化的路线发展。这种做法本质上没有对错之分。但是因为这项技术会重新定义人类,定义地球上的物种,定义我们平常所吃的食物,所以让所有人都享有使用基因技术的决策权非常重要。
科学技术和基因组学对世界的改造程度非常彻底,是世界大战和美国共和党的政治举措无法比拟的。目前我们需要做的是弄清楚如何将该技术纳入民主程序中,因为使用该技术的决策权还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个社会和人类自身可能都需要作出一些改变了。
如何使用该技术,在什么对象身上使用该技术,这一切都要怎么决定?在这种茶话会、尽是应酬的会议上决定这种事情真的好么?能不能让没被会议邀请的人也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
希望答案能够尽快出现。
(本文为Dr.Brain Ring 原创,小编编译,点击http://charter-of-the-genome.org/2016/02/03/a-right-to-stay-human/即可阅读原文。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yangqiao@idna.com.cn。)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4 1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