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提这个倡议前先讲个真实的创业故事:
我有一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朋友,他在研究一个课题时需要很高的细胞电转效率但是一直不理想,后来通过翻阅文献发现实验室购买的电转仪有设计上的缺陷,但是这个想法一直埋在心里未进一步深究。后来做博士后阶段他觉得做研究实在太辛苦了,也看不到自己的学术前途,无奈之下决定辞职创业。有几个月时间,他埋在纽约图书馆的书堆里研究跟他本科专业牛马不相及的电路原理,后来又千辛万苦地到某个校友的实验室自己搭电路,在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初创公司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做了样机,最后终于破茧成蝶,创业成功。他所设计出来的细胞或细菌的电转仪性能上超越了世界上所有公司的仪器,不仅他个人获得了回报,也推动了相关科研的发展。进一步地,这样小成功也激发了他做更大事业的抱负,最近回国开公司,想发明和生产更多高质量的国产科研仪器。
讲这个故事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说明广大科研人员其实有很多类似的可以应用的想法,但是多数情况下都没有时间和条件去尝试;另一个是说明以资助基础研究为主的NIH其实有设立资助具备一定科技含量的微创业的专项基金,称为 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Research (SBIR) and Small BusinessTechnology Transfer (STTR)programs。仅2015年,NIH将对这个专项基金投入7.8亿美元。
最近政府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议,其对于科技提升国民经济的渴望可见一斑。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已经推行多年,希冀知识技能尚欠缺的大学生能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闯出一条路来。那么作为拥有最好科研平台和最好科研人员的大学和研究所,为什么反而一直以来在创新创业大潮中缺席?
我认为还是在机制体制上没有理顺。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我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以实用和创业为导向的专项科研基金,以及扶持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初创企业的专项创业基金。
现有的面向广大科研人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明确定位为“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也即在源头上就把那些以实用和创业为目的课题排除在外。这样的排除有一个假设,即以实用和创业为目的课题应该是有利可图的,社会和企业自然有人有平台来做这件事。这样的假设是没有说服力的。
我倒不觉得我们现在的研究基金中面向基础研究的太多了,实际上那些工程性的大项目比比皆是,基础研究的基金与之相比只是零头而已。但是问题是这些大项目是掌握在少数人和少数研究中心手中的,而且研究方向是有限的,无法涵括和支持存在于广大科研人员头脑中的创新创业想法,无法服务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目标。
其实很多实用性的和创业的想法都是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对于在高深研究中浸淫多年的研究人员来说更是小菜一碟。昂立一号说白了就是益生菌吗,紫杉醇、蛇毒蛋白不就是搭柱子纯化吗,某些药物不就是多肽合成吗?广大科研人员,即便是做基础研究的,也或多或少有一些实用性的想法或者发现,有一些人也跃跃欲试想创业,那么为什么最终绝大多数人没有走出来创业,而是还埋头在象牙塔内呢?个中原因大家都能想到:
1. 科研人员求稳怕事的居多,思维活跃但是交际能力不强,相较于创业的巨大风险来说,还是觉得做个教书匠或科研人员比较稳妥;
2. 科研人员的主要评价指标是论文和基金,而实用性的课题既不易发表好的论文也不能申请基金,对于资源有限的大多数科研人员来说还是跟着指挥棒走比较好。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思路和评价指标是不同的。前者讲究“新”,就是要有新理论新发现,它是开拓性的最前沿的,只认第一不认第二,成果比较容易发表高水平论文;后者强调的是实用,它有可能仅仅是模仿或者是对已有知识和技术进行组合,所以它在同行评议时是不容易被认可的。
有一个中科院的研究所,早年既有做基础研究也有做应用研究的研究组。后来引进的人才中做基础研究的居多,慢慢演化,研究所就主要以发表论文来分配资源。自然地,那些做应用性开发的研究组就得不到资助,于是被慢慢淘汰,后来研究所就完全定位为做探索性基础研究,每个研究员拼的都是领域内的国际声望。这个研究所也的确在基础研究做得非常出色,但是因为两种研究的评价存在冲突,应用研究就被排除出去了。当然研究所也有一些思维活跃的研究员做一些有应用价值的研究,转让一些专利,但是那已然成为一种副业了。
而对于广大“青椒”以及二三流高校的研究人员来说,手上的资源非常有限,连做这样副业的机会都没有。即便有一些非常好的实用的想法,由于自己的职称前途都与基金和论文紧密挂钩,也不太有时间和资源付诸具体实施,更不太可能会拿着未转化成具体成果的想法去创业了。
如前所述,广大科研人员直接参与创新创业有两大障碍,一个是风险顾虑,一个是自己的职称评估考量。最近很多高校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推出新政,允许教师经学校批准留职几年下海创业经商,这打消了很多想创业的研究人员的后顾之忧。而更重要的,我认为就是弥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不足,在国家层面设立与此相当的但是以应用研究和创业为导向的专项基金,为最广大的科研人员提供将想法变成产品的研究机会,为他们从象牙塔研究走向社会创业搭建桥梁。
中国经济已经越来越成熟,除了追求高新尖科技在点上带动,还需要有大量散落在广大科研人员脑子里的微创新在面上推动。在专项基金点燃下的这些小而有用的创新创意,必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和腾飞注入新的活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