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眼看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ptip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博文

我在科研入门时遇到的问题(心理篇) 精选

已有 18820 次阅读 2010-12-29 01:13 |个人分类:科研心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导师, 心理学, 研究生培养, 科研入门

回顾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发现很多让我备受挫折的问题和观念,这些问题和错误的观念有一些是我本身的问题,一些则是此前教育的问题。现在我虽然已经超越了这个阶段,但是稍加回顾总结一下,也许能引起某些人共鸣,对新人兴许也有一些帮助。

1.导师应该不求回报并且无所不能

产生这样的概念跟我们接受的教育大有关系。我们听到的都是说教育是阳光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我们的小学中学老师大体上是这么做的。大学的老师因为没有学费和上课的对价关系,基本上感觉也是一心为学生考虑的。还有一层概念就是老师是很高大的,你需要尊重和仰视,他们说的都是正确的不可置疑的。因此,他们感觉上也是无所不能的。

我在研究生阶段最让我感受到观念的冲突,最惊讶的就是发现原来导师不是这样的。他不仅很少表扬你,还经常会对你表达不满,甚至批评你。这在我过去的求学生涯中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在中国好成绩的学生从来都是被家人包括老师同学吹捧和表扬的。这种观念的冲突使我最初感到了极大的不适和困惑。另外导师不会以你为中心来考虑问题,相反,通常他是从实验室或者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他会对你有要求,他让你做他的学生是希望你出成果的。这种观念的冲突用一个简化的例子来说:如果这一天时间你用来读文献对你提高自己是最有帮助的,而用来做实验是对导师或者实验室发展最重要的,导师会希望你去做实验而不是坐在桌子上看文献。

导师也曾跟我们坦诚地说,他跟学生一样会犯错,对整个研究领域的理解也有限,学生在自己的研究课题上完全应该成为专家,而不是期待处处依赖导师的指导。这跟自己心目中“高大全”的老师形象大相径庭。

其实现在想来我的研究生导师是个相当reasonable的人,他对学生是相当supportive的,并且也有培养学生的善意和热情。要说问题主要出在自己不够成熟,以及整个教育系统在灌输“真善美”的同时,跟社会现实完全隔绝脱钩。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说到底,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有义务对你负责,给你铺路做贡献,无偿献爱心。我见过很多导师抱怨学生不成熟的帖子,这是现在很多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只接受过学校教育的农村孩子可能尤其如此。导师要有接受这样的学生的准备,了解他们的心理,积极引导他们转变观念。

2.共享和集体

一心为公为集体这个概念是根深蒂固的,我最初进实验室的时候,完全没有你的课题我的课题的概念,所以会很热心地给别人打下手,帮同年级的同事做实验配试剂。后来发现同事禁止别人用他的试剂,以及听说有的实验室相互抢课题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每个人是有私利的。不得不慨叹当年的天真无知!

3.以实验室为家

我们在课本里还有科普读物中读了太多的科学家一心工作的故事了。介绍科学家从来就是介绍他的工作,他的废寝忘食,而没有介绍他的家庭如何,他如何培养他自己的孩子,又如何感受自己的生活。

研究生多数没有家庭,但是整日整夜地呆在实验室,长期这样对科研的热情是难以为继的。我现在比较崇尚高强度有效率的工作,并且平衡家庭和工作。导师不应该无条件地鼓励学生长时间地工作。当他状体好,课题进展顺,有激情的时候可以鼓励;在状态萎靡处于低潮的时候则是要鼓励他适当地运动,多接触人,多参加自己有兴趣的各种活动。我发现美国有很多实验室,导师就是通过时不时地烧烤,漂流,滑雪来保证实验室活力的。

对于这点,王晓东曾经在讲座中打趣道:要成大家,先成小家(大意)。十年前的事,某研究所还禁止研究生结婚呢。我不知道现在多少导师还有这些老思想的残余:希望学生“为科学献身”,24小时都在围着实验转,不希望学生有自己的生活和业余活动。如果还有那么一点痕迹,那我说两个观念:一个是以人为本,一个是看问题要看长远。

4.分配时间

我觉得自己的另一个蜕变是在听了余世维讲座以后。其实很多东西人并不是天生就是会的。就像现在我周围的人有的还号称自己不会煮饭。掌握自己的时间每个人都有概念,但是呢没有别人的指导或者自己真正静下心来想,却是不知道如何去实施。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实验室整天在放余世维的讲座,他鼓吹的是将时间分成四大块:紧急重要的,紧急不重要的,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的。科研活动是很耗时间的,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学习不完的文献,思考不完的问题。余世维告诉你的是,如果没可能在一天做完所有的事情,但是做掉紧急重要的事情,你就可以收获一个相对轻松的心情。一般的人都有意无意地先处理简单熟悉的事情,再来耗难的事情,每天都会觉得很累很拖沓。还别说,余世维的幽默和冷酷,以及无数的实例,让我这个做科研的也狗窦大开。看来任何人接受一些心理或者管理的培训对自己的发展都是大有助益的。

5.看文献还是做实验

还有一层关系我没有处理好就是学习和工作的关系。我最初总觉的只有自己完全地了解本领域,掌控本领域的时候才可以开始想课题,做实验。所以花了巨大的时间来看文献。实际上,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真实的工作开展,和围绕课题的思考,对各种东西的理解都不深,看文献也是头脑昏昏,收获甚少。做课题和看文献来进一步思考课题,开展下一个课题是相辅相成的两件事,应该同时进行而不是先后进行。

还有就是精读和泛读的关系。初入门的时候固然是要精读一些经典文献的,但是不要意图把每篇文献都研究透,文献根本读不完。这个跟我们以前接受教育的时候,啃透几本书就能保证好成绩有很大的不同。

6.处理杂事

我自己应该算不得是不肯吃苦的或者生活不独立的人,因为自己是农村出生的,并且从小学就一直寄宿。然而学校的寄宿生活是怎样的呢?教室-寝室-食堂。要处理的事情也很重复简单,读书,锻炼,洗衣,淘米,菜是买现成的。其它的事情学校包了,也不做什么要求。并且由于长时间寄宿,来自于家庭和社会的教导教育非常微弱。读书的时候以读书为中心,做研究的时候当然是以研究为中心了。这造成我面临更多杂事的时候,通常的心态都是希望在一秒钟解决,然后回到研究中来。

研究生阶段我开始要走十几分钟时间到教室或实验室;要自己买衣服看病;要处理不同的人事关系,要面临找女朋友的任务等等。这些在我独立到美国,成立家庭以后看来真的是太小事一桩了,然而当年这些竟然有点困扰。对于离所的时候要跑不同的部门(而不是它们在一起办公)盖章竟然颇有怨言。

这一点跟前面的时间分配混乱,以实验室为中心的概念有关。从大学出来,从书本到社会,我相信不少人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问题。这种转变是个人成熟的重要过程。

7.掌控自己

以前总觉得实验是压倒一切的东西,所以意识上就是强迫自己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扑在课题上,而且也非常在意导师对自己是否满意。后来终于有一天,我发现自己有点抑郁消沉,不快乐,做事情死耗,效率不高,课题也做得一般。我也发现导师对我本身也没有那么在乎,做好做坏对他也没有什么影响。那我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醒悟之后我觉得不必太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怎么对待我,最重要的是自己想要什么,想做到怎样的自己。对别人,完全可以不要指望。不必把自己当成实验室的附属导师的助手,而是可以把实验室看成是实现自己科研理想的平台。这样想之后,我的心态和行为完全变了。我在工作之余去参加各种自己喜欢的活动,打羽毛球球,参加合唱团,还组织网友玩杀人游戏,黄山自助游,并积极约会网友,准备找个女朋友。还别说,加上这一切比起我在实验室死扛,研究没有耽误,而自己的状态和信心也大好。

总结说来,拨开纷纷杂杂的说法和事情,我觉得对一个研究生心理成长最有帮助最金贵的字眼是“自立”。你是你自己,你要掌控你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掌控自己做事做实验的步骤,做你自己的主人。你为自己负责,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也敢于对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说不,包括对同事,导师,实验室的责任。而从导师培养学生的角度来说,无论学生怎样折腾,无论你期待怎样的师生关系,你都要懂得欣赏学生的独立人格。只有学生自己真正自立自强,他才能在研究生的后半段充分地为实验室做贡献,你也才能在若干年后欣喜地看到自己的学生成家成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0403-398556.html

上一篇:搭起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桥梁-NIH Chemical Genomics Center简介
下一篇:我在科研入门时遇到的问题(科研篇)
收藏 IP: .*| 热度|

39 李毅伟 陈志刚 王伟 丁凡 邸利会 刘蓉晖 李浩琦 赵正成 梁洪泽 武夷山 孙学军 朱志敏 罗帆 毛培宏 丁甜 吉宗祥 佟冬 黄晓磊 金小伟 高莉 柳东阳 张天翼 陈乾 彭春艳 伍松林 曹贺贺 李宝军 吴添福 陈飞 魏晨 罗淼 张宏剑 Sassie wndmy KXL2006 neilchau zhm198807 chaoleiipe weibin314

发表评论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