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羽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iyuxiao 诗言志,以象贵。

博文

诗词转踏·西湖十景之苏堤春晓

已有 3608 次阅读 2016-8-30 16:23 |个人分类:杂咏|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诗词转踏·西湖十景之苏堤春晓


2016-08-28




西湖十景的诗词转踏(代序)



2009年曾写过一组西湖十景和新十景的七言绝句(藏头),共20首。2014年填《菩萨蛮·西湖十景》10首,后又将《七绝·西湖十景》与之组合在一起,有点类似宋代的“转踏”。


说到宋代曾有一种叫做“转踏”的文艺形式,是用音乐舞蹈与诗词相配而表演的艺术。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宋之乐曲》:“其歌舞相兼者则谓之传踏,亦谓之转踏,亦谓之缠达。北宋之转踏恒以一曲连续歌之,每一首咏一事,共若干首,则咏若干事。然亦有合若干首而咏一事者。”其歌词是由同一词牌的若干首词组成,是联章体的一种。流传下来的有《调笑转踏》,一般是先作同题而平仄韵不同的两首四句七言诗,相当于是上下阕转调的词曲,其中每句都可不计平仄,只要句读流畅就行,然后用其意和上乐曲转化成《调笑转踏》。所谓“转”意为“转调”,是将两首同题的四句七言诗构成一首“和乐词”,先将前四句为平韵的七言诗,“转调”为后四句为仄韵的七言诗,再然后将这首“转调”七言诗改写(再转)成同一曲调的仄韵词,其仄韵用七言诗中的仄韵(《调笑》体式还规定,词的首句二字,必须与诗的末句最后二字相同)。所谓“踏”即为“踏歌”,意为和着音乐踩踏节奏而载歌载舞。 且看宋代秦观的两首《调笑转踏》:


“乐昌公主”


【诗曰】

金陵往昔帝王州,乐昌公主最风流。一朝隋兵到江上,共抱凄凄去国愁。

越公万骑鸣箫鼓,剑拥玉人天上去。空携破镜望江尘,千古江枫笼辇路。


【转踏】

辇路,江枫古,楼上吹箫人在否?

菱花半璧香尘污,往日繁华何处?

旧欢新爱谁是主,啼笑两难分付。


“离魂记”


【诗曰】

深闺女儿娇复痴,春愁春恨哪复知。舅兄唯有相拘意,暗想花心临别时。

离舟欲解春江暮,冉冉香魂逐君去,重来两身复一身,梦觉春风话心素。


【转踏】

心素,与谁语,始信别离情最苦。

兰舟欲解春江暮,精爽随君归去。

异时携手重来处,梦觉春风庭户。  


我的这组貌似的“西湖十景转踏”显然与宋代的格式有较大差异,或者不能称其为“转踏”。但如果能配上音乐舞蹈,相信也会产生一种奇特的艺术效果。我梦想将来有一位作曲家会发现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创作题材。昔日曾有言:“既缺琴瑟,补之以丹青。”是用清代宫廷画家钱维城所绘《西湖三十二景图》中的“十景”来搭配的。这次改用风景照片(部分采自网上),希望能增添一些真实的感受。值此杭州即将迎来G20峰会之际,将这组西湖十景诗词作为西湖的一张名片,以表达我对峰会的祝贺。


一、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的题名产生于南宋时期,当时皇家画院的画师们以他们独特的审美视角,绘就了著名的“西湖十景”。西湖十景依次为: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十景各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中最富历史文化含义的典范。



1. 苏堤春晓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北宋大诗人苏轼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堆积葑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它命名为“苏堤”。苏堤上的六座拱桥,自南向北依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 桥头所见,各领风骚:映波桥与花港公园又相邻,垂杨带跨雨,烟波摇漾;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叔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东浦桥有理由怀疑是“束浦桥”的讹传,这里是湖上观日出佳点之一;跨虹桥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湖山沐晖,如入仙境。苏堤风光旖旎,晨昏各异,晴、雨、阴、雪各有情趣,四时美景也不同,尤以春天清晨赏景最佳,故有“苏堤春晓”之美名。长堤卧波,直跨南北,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一,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被列入钱塘十景。



【藏头绝句】


苏子当年浚此湖,

堤边手种柳千株。

春来染作轻烟绿,

晓雾初开淡若无。




【菩萨蛮】


轻舟荡起惊飞鹜,六桥隐隐长堤路。

柳色淡如烟,晓风残月天。

贤名千载颂,诗与湖山共。

何处遣幽怀,桃花临水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0333-999720.html

上一篇:采桑子之十•宝石流霞
下一篇:诗词转踏·西湖十景之曲院风荷
收藏 IP: 27.203.238.*| 热度|

9 王从彦 武夷山 李学宽 李颖业 鲍海飞 钟炳 卫军英 李笑月 wangqin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4 16: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