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羽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iyuxiao 诗言志,以象贵。

博文

《组诗•舌尖上的中国》后记

已有 3803 次阅读 2012-7-28 16:59 |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中国

 

《组诗·舌尖上的中国》后记

 

2012/7/28

 

 

《七绝组诗·舌尖上的中国》终于写完了。

 

记得大概是5月中旬,我还在杭州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就开始播放系列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了。当时正忙于给学生的毕业论文打分写评语,也没太在意。等回到山东后,开始注意到网上有一些评论。等到电视里重播时,便认真地看了其中的几集。我被这个纪录片所吸引,除了那些精致的画面和优美的解说外,另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本人对美食的兴趣。纪录片中的部分美食我是品尝过的。其中有的是家常菜,如“藕夹”、“腌笃鲜”、“清蒸鱼”之类;有些吃过而印象深刻,如湖南的“腊肉”、徽州的“毛豆腐”、宁波的“醉蟹”等。还有一些是纪录片中介绍了而没有尝到味道的,如均安的“蒸猪”和台湾的“香烤乌鱼子”,于是就有了要写点什么的冲动。

 

第一集只写了5首诗,加了几条有关注释,没有摘录片中的解说词,照片也不是纪录片里的。第二集写了8首,在有地方加了解说词,但也只是将它作为注释,并没有将它单独列出。只是到了第三集,我才开始意识到记录片中的这些解说词的重要,开始将解说词作为独立的一块内容与注释分开。等到要写第四集时,却苦于找不到详细完整的解说词,网上流行的一些版本不仅内容简单,篇幅不足原片的五分之一,而且一些最华彩的部分却偏偏给漏掉了。怎么办?如果没有这些解说词,写这些诗还会有味道吗?已经写了三集,后面还有四集,现在停下来就半途而废了,但要继续写下去就必须要有完整的解说词。于是下决心把后四集的解说词尽量抄写下来,这可是一件工作量很大工作。

 

除了要抄录解说词,搜集下载图片也是一件颇费工夫的事。使用记录片中的图片当然是最好的,一开始不知道使用截屏技术,只好用网上现成的图片来凑数,效果当然不理想。只是到第六集才知道直接从记录片视频上截屏图片的好处,所以最后这两集中的图片也更贴切、更丰富。应该说这组诗在内容上是诗、词、画三位一体的结合,要是没有解说词和这些图片,单靠几句干巴巴的诗,读者是绝不会体觉到这些美食的味道的。

 

6月初到7月底,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写完了7集,共得诗68首,总算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前完成了。本打算今天凌晨4点起来看直播的,不想睡到5点方醒。开幕式前面的表演都错过了(当然还可以看重播),却正好撞见了憨豆在伦敦交响乐团表演的那一幕。等到整个交响乐队都静下来了,指挥用惊愕的目光盯着憨豆弹完最后一音符时,憨豆站起身来在众目睽睽之下做了一个动作。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却听到白岩松说道:“请相信您的直觉,他的确放了一个屁。”我想这一刻也许全世界的人都笑了。

 

忽然联想到《舌尖》中的一句台词,把它稍作改动,

 

才下舌头尖,又闻憨屁声

 

这倒真应了那句歌词:

 

 你我你我 要吃足喝好 lalala 化学提供 营养多多

你我你我 的消化系统 lalala 是化学过程的场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0333-596786.html

上一篇:五律·题帖诗二首
下一篇:八声甘州•夏日答诗友
收藏 IP: 119.191.198.*| 热度|

15 黎夏 武夷山 陆俊茜 卫军英 余昕 张玉秀 李学宽 陈湘明 徐建良 史智才 钟炳 李霞 鲍海飞 王春艳 MassSpec168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5 15: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