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esworth 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arlesworth

博文

写论文如何构建和写好段落?

已有 2741 次阅读 2022-6-16 09:24 |个人分类:论文写作|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文章的基本要素中,段落比句子高一个层次。但究竟何谓段落?应该如何构建段落?本文将解答这两个问题,并举例说明如何借助段落清晰地传达你的观点。

段落是什么?

简单来说,段落就是围绕某个特定主题的句子的集合。如果一篇文章的每一页都是一个段落,那么读者会望而却步。通常来说,一篇学术论文的每一页都要划分成几个段落。对于段落的长度并没有具体的规定,段落的句子数量也没有限制,因为意义不大。然而,有一点必须牢记:一个段落应针对文章主题的某个特定方面提出观点、展开论述并作出总结

In its simplest sense, a paragraph is a collection of sentences that relate to a particular topic. A solid block of text covering a whole page can be quite discouraging for a reader, so each page of academic writing is generally be broken up into several paragraphs. There are no specific rules about exactly how long a paragraph should be, and the precise number of sentences in a paragraph is not necessarily important. However, a key thing to remember is that a paragraph should introduce, develop and possibly conclude a distinct area of the topic under consideration.

以上一个段落的英文原文为例:第一句话"In its simplest…"(简单来说,......)提出了观点。接下来的两个句子 "A solid block…"(如果一篇文章......”)以及 "There are no…"(对于段落的长度......”)展开论述并提供更多信息。最后一句话"However, a key…"(然而,有一点......)通过提供与第一句话中引入主题相关的重要信息来结束本段

怎么划分段落?

在写作的过程中,如果你发现某个段落已经长达半页纸,那么你很可能已经偏离了段首提出的核心观点。若出现这种情况,回顾所写内容,找出偏离主题的句子,可以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句子应该与前一句意思连贯并且紧密衔接,否则应该进行分段。

以上一节的“段落是什么?”小标题下的两个段落为例。

第一段“In its simplest…”(简单来说)对段落作出定义

第二段(“以上一个段落的英文原文为例......结束本段”)进行论述并且举例说明。(第二段英文原文此处不再放了,大家可以直接参考中文译文)

假如它们没有分段,就变成一个段落,同时讨论定义和示例,而这两者可以视作两个独立的观点。

注: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观点的确密切相关,并不一定需要分段。但分段会使它们更易于阅读和理解。这可能属于写作风格问题,也可以说是个人偏好问题,需要另外单独讨论。

小结

恰当地划分段落,无论对读者还是作者都同样重要。你会发现,通过划分段落,可以理顺思路,从而有助于更有逻辑地组织和表达观点。


查尔斯沃思学术资源库已上线:https://www.cwauthors.com.cn/researcher_education 点击进入学术资源库,可以快速查看查尔斯沃思的所有学术资源,比如怎么应对拒稿,写投稿信的注意事项,审稿人回复信怎么写等干货内容。


113658obo3kvsuais24qkd.jpg

论文润色 学术翻译 所有服务 | 英国编辑团队介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01402-1343193.html

上一篇:超全面!论文发表填写作者单位最全指南
下一篇:怎么合理地把同一个研究投稿到多个会议?
收藏 IP: 124.126.6.*| 热度|

1 姚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0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