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教育从人文的角度上讲有成功的地方,但总体而言缺失了很多必要的元素,才导致如今社会的心态和思潮,一个社会的内在是靠教育获得的,所以教育只能是国家事业。
中国教育的内核里其实缺少如下一些基本的元素:
1. 缺乏对人格、性格教育的内容。
人的性格和脾气等是人非常重要的方面,其有时候其实比知识的教育更重要,而性格的教育应该发生在孩子非常小的时期,即幼儿园或者小学低年级阶段。当然大多数人认为人性格和脾气等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形成来源于家庭,这不是教育的内容。而在中国这个家庭观念很强的社会,这一点被默认正确,所以都认为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师。然而在当今社会里,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应该加入性格方面的教育内容,特别在中国。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发生在几代人共同构建的宠爱的环境中。家庭环境中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可能存在教育上的代沟,造成孩子教育的多元化,而且无论如何这个环境最大的缺陷是溺爱,家庭里对孩子只是一味地宠爱,比如被凳子绊倒骂的是板凳,对孩子百依百顺,对孩子的一切事务包办,这些行为在教育上都缺乏科学性,所以需要通过学前教育的科学方法加以改变。幼儿园的教育不是知识性教育,而是性格教育,让孩子在群体中去玩,玩看听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图像声音,让他们建立坚强(在适当环境下锻炼)、独立和自由的性格特征,比如日本让孩子们在冰天雪地上玩耍,杜绝孩子随便哭泣,让孩子之间在相互打闹、合作中健康、尽情地玩乐!幼儿园阶段的教育对中国孩子来说尤其显得重要,性格尤其是独立、坚强的性格对任何人的一生都非常重要。而这个教育过程不应该被认识字母、认识生字等知识教育所代替,而且其持续的时间应该延续到小学阶段。
2. 缺乏生活教育的内容。
对于一个人来说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给予他们自然知识、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告诉他们怎么生活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而中国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这种教育在里面。而很多人也都认为这种教育应该在家庭中完成,而不是学校。但对于一个没有任何文化甚至有严重人格缺陷的父母这项艰巨的任务是无法完成的,他们会毫无意识地用他们原始的方式影响他们的孩子,而且他们的孩子也会继续延续他们的错误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子女。因为生活的教育内容,不是知识教育可以替代的,而学校的教育效果有时是家庭教育无法完成的。在中国教育里有一个非常不实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教育虽然涉及到做人,品格等很多东西,但缺少对人实际生活的正确指导,缺乏教给孩子在不同年龄时期如何面对生活和如何解决生活问题的教育。比如没有更实用的家庭伦理课程,没有在不同年龄阶段如何处理生活和与人相处的心理和礼仪课程,其实生活教育的内容甚至应该包括如何生活、工作和找对象、如何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如何做家务,如何对待体育锻炼和疾病,以至如何烹饪和制衣的课程。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增长人的知识,其实更重要的是教给人如何在社会和家庭中生活,让这些孩子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和人生观,让他们在走入社会独立生活时能够做好应该有的心理和知识准备。
3. 缺乏自由、怀疑的环境。
中国教育模式从头到尾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学习的目的都最后退化为以考试为目的的目标教育。学校的环境往往依赖很严格的管理来约束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孩子们在行为上不准这样也不准那样,什么都必须合乎规范,在中学如此的环境在大学也同样延续。大学里的管理依然依赖于刻板的管理模式,学生不准穿什么样的衣服,不准留什么样的头发,教育的模式依然是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延续了几千年“靠科举判断好坏”的现实无法改变。学校的管理者不希望另类的教育出现,学校从教师到学生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教育处处体现着学校和教师的权威,学生们的选择很少,基本的人生轨迹是在学校中由学校主导地生活下去!这类环境的一个可怕后果是产生千篇一律的人才,产生缺乏创新和怀疑精神的人,学生的思想没有活力、生活没有起伏的状态。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听课、做题、考试中谋划自己的人生。当然这个整齐划一的社会现状需要整个社会全面的改变才能完成。
中国教育中以上的三点是迫切需要获得改变的方面,这对于一个以人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中国家庭社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不想看到我们的父辈用他们陈旧的方式一代代地影响和传递那种并不科学的教育模式,我希望中国教育能通过官方学校的努力培养出独立、坚强而具有创新精神的下一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