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党报党刊等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按照事业单位的部署进行改革以外,其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一律在2012年上半年前完成或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任务。
——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在今天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上说
新华网相关报道: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业界一直非常关注出版体制改革,希望此次大力度的改革能给学术期刊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打破原有桎梏,逐渐形成参与世界学术期刊出版竞争的能力。但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针对学术期刊改革的指导方针。
把期刊分成时政类和非时政类,这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不去评论,但把学术期刊、科普期刊等具有明显公益性的期刊与商业期刊放到一个锅里竞争,却是不够科学的。当然学术和科普的期刊也有一些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的,但还是少数。
当前中国有不少学术期刊挂靠在学校研究所,不具有法人资格,2012年的底限自然对它们也就没有作用。这是不是意味着这些学术期刊将无缘这次体制改革?有志于学术期刊事业的人是不是还要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的科技期刊数量不小,但能量有限,没有几本能在国际上给咱中国人长脸,科学技术相对落后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因为也有一些国家的科技实力不强,但学术期刊出版很强的。
为什么我们的竞争力不强,一个原因是学术期刊出版实体不够大,几个人一个编辑部何谈竞争。肯定有不少编辑部希望把事业做大,但做大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例如,没有独立的出版个体,无法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兼并重组,使优势资源实现局部集中,形成规模优势。我是一个编辑部,他也是一个编辑部,分别属于不同的单位,谁能兼并谁?就算是国内最强的CNKI也没有办法。
如果不能兼并,退一步的选择是借助自身实力,办好原有期刊的基础上,创办新刊,但刊号并不是想申请就能申请到的,或者说是想申请也申请不到的。
申请刊号需要非常严格的条件,而且是否符合条件,不是办刊人能说了算的。当然,据说现在已经有计划进行期刊的3%退出机制了。但为什么期刊数量一定要控制,要“挤”掉一些期刊才能办新刊?前面曾发过一次牢骚(提高科技期刊质量,一定需要限定数量吗?),就不再说了。
单靠计划、申报、批复,是培养不出有竞争力的学术期刊出版力量的。改革开放初期,靠有一定的自主权,深圳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也需要一块实验田。给政策、给刊号,成功了可以复制,失败也没有太大的损失。
希望中国科技期刊不被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政策制定者们遗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