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属+种差”的定义规则,本著对信息的定义是“信息是因果系统的客观中介,能够传递、转换和施效”,其中因果系统的客观中介是信息的属,可传递性、可转换性、可施效性是信息的种差。
信息是事物联系的普遍形式。
信息是一种关系 (Longo,1975) 。
信息是人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交换的内容的名称。(李浩华提供;出处:http://www.survivor99.com/entropy/chen/chen7a.htm ,系统之窗)【同本文定义,但是该定义不够抽象】
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Wiener,1948) 。【学界经典定义,本著定义符合该定义的要求】
信息是通信传输的内容 (Wiener,1950) 。【该定义同本文定义,信息是因果系统的中介】
信息是人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交换的内容的名称 (Wiener,1948) 。【该定义同本文定义,信息是因果系统的中介即相互作用】
信息是控制的指令 (Wiener,1950) 。【与本文定义没有本质区别,控制就是因果,控制的指令强调对控制对象可能性空间的改变,控制的指令就是指相互作用】
信息是自然界“象”“数”“理”之三维状态(“图象、声音、状态、语言、文字、符号”等是自然界之“象”;“数理”等是自然界之“数”;“规律”等是自然界之“理”;故此,自然界之“象”“数”“理”均应称做信息。)(张启斌;系统之窗)【与本著理论等效,强调了信息的中介性、施效性、转换性,但是没有提到信息的传递性,存在瑕疵】
信息是物质和能量在时间和空间中分布的不均匀性 (Eepr,1971) 。【该定义强调差异与属性源于存在和能量。源于存在,有生于微,这点本著是认可的。但是强调差异与属性源于能量的不均匀性,本著暂时还无法理解】
信息被重新定义为事物属性标识的集合,暨“属概念+种差”的实质及数理定义。它涵概了非生物、生物的物-物、人-物、人-人间信息流的本质内涵与统一,时间的本质。(邓宇;系统之窗)【该定义由于是节选,信息有所缺失,看起来比较混乱。具体内容要见《信息的新实质定义与基因信息》一文。该文属性标识的集合强调了信息的可转换性。该文以提出用种属关系标识信息,但用事物属性标识作为属概念与本著不符。信息的数理定义是不可能的,因为信息编码原理是不确定的。后面本质内涵与统一这句话,反映了信息转换的层级性,是没有问题的。该文对时间的本质进行了数学描述,看不懂,不予置评,但是看起来很有可能是错误的。】
信息不是物质,它是物质状态的映射 ( 张学文等 ) 。【强调了信息的非实体性和信息转换原理】
信息是结构的表达,信息“量”是结构的差异,信息“能”是改变结构的能力。(陈雨思)【表达强调了信息的非实体性,差异明确了信息的可转换性,能改变结构强调了信息可以施效】
信息是事物特性的可转换量和实际转换量的综合量度。(李浩华提供;出处:http://www.survivor99.com/entropy/paper/p66.htm,系统之窗)【点出了信息的客观性和信息转换原理,没有本著定义完备】
信息是宇宙中为了某种目的,通过"宇宙场"这种载体承载的某种秩序。(ptop,系统之窗)【这个定义前半截是多余的,后半截明确了信息的秩序性、规律性】
信息是事物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信息就是相互作用,表现形式是信息施效的结果,不能把信息的施效看成信息本身。信息是包括传递、转换、施效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
信息就象生命、混沌、分形、基因等一样,没有统一的真实质定义。(冼荣昆提供;出处:http://www.oridream.com/infordingyi1_page_1.htm,系统之窗)【揭示了相互作用是抽象的,本质不可说的性质】
信息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信息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动态演化趋势,是主客体高度的辨证统一. (大任,系统之窗)【信息就是相互作用,信息转换原理就是客观规则,产物是信息的施效但不是信息本身】
能引起系统主体状态变化的一切因素都是信息,它既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能量,也可以是物质,能量在时间,空间中的分布形式。(东方鸿,系统之窗)【该定义前半部分是对的,带有信息中介的意味,引起系统主体状态强调了信息的施效性,后半部分混淆了载体与信息本身的关系,认为信息是物质、是能量、是抽象分布,这就是错的。】
信息是相对存在的,信源(对象)与信宿(主体)缺一不可。信息是间接存在的,是事物可能存在状态的虚拟,它必须依赖客观存在而间接存在,依赖于客观变化,联系与作用而有了变化,联系与作用。(小高;系统之窗)【该定义前两句描述了信息的客观中介性,后两句认为信息依赖于联系与变化,这是不准确的,信息就是联系本身】
信息无形,独立于物质。作为一元取数,为一。包含人类(及动植物)的精神、意识、思维;(磁、电等作用力或能量)场、数、规律、印迹(烙印、影响)等,能在不同的物质(介质)中复制、加工、传播。(冼荣昆提供;出处:http://202.99.23.235/cgi-bbs/ReadFile?whichfile=129219&typeid=13 ,系统之窗)【与本著理论基本等效,反映了信息的抽象性、独立于物质、以及复制、加工、传播性、但是没有提到信息施效原理,这是缺陷】
信息就是相对于任何存在的变化,而这种相对变化是可以被分别、了别、识别的。(冯向军,系统之窗)【前面一句已经接近信息的本质,任何存在的变化都是因果现象,都有信息作用。后面一句信息识别描述的是信息转换性。】
信息被普遍认为是对事物运动状态的陈述,是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特征传输。而新闻则是信息的一种,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佚名提供;出处:www.hsefz.com,系统之窗)【描述了信息的本质和信息的可传递性。】
本体论层次的信息,就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 ( 状态改变的 ) 方式。认识论层次的信息,就是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钟义信)【该理论是唯物主义旗下对信息的定义,本著信息的种差理论(传递、转换、施效)均来自该理论。但是由于该理论将信息建立在运动之上,导致信息哲学被物质理论束缚。两个核心的问题是①到底存不存脱离物质的运动。②运动的状态和 ( 状态改变的 ) 方式是不是物质。 如果按照本著的观点,将信息定义为运动也是可以的,但是这个运动是脱离物质的运动,是运动本身构成了我们的世界。也许这个观点很难让人接受,但是量子力学领域,光子静止质量为0的现实,已经侧面证实了这一点。另外,本体与认识二元区分也不妥当。认识本身就是一个信息过程,用于定义信息本身就不科学。至于本体信息向认识信息转换的理论,已被本文定义的可转换性所涵盖和继承。本著认为,信息的相关理论只研究信息,不研究本体。脱离了属性的本体,既不可以被观察,更不可以被识别,也不参与因果过程,几乎是无。这种介于有和无之间的本体,本著称之为微。这便是有生于微的来源(苗东升教授提出,本著化用)。】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物质的属性是发生相互作用的前提,所以属性是信息。更深入一步说,属性之所以是信息,是因为他具备信息的可传递性与可转换性的特征,多个物体可以具备同样的属性,这说明属性可以传递和复制。属性与属性之间有差异,确保了属性可以编码转换。但是信息属性论的缺点在于忽视了信息施效原理,从而被本著定义涵括】
信息是事物现象属性标识的集合。(佚名提供;出处:www.systemscience.org,系统之窗)【同上一项定义】
信息是被反映的物质的属性 ( 刘长林, 1985) 。【属性一词解释同上一项定义,反映一词着重强调了信息的可转换性】
信息是物质属性的反映。(曾敏提供;出处:http://www.lzgz.net.cn/it/xxddy.htm,系统之窗) 【同上一项定义】
一切事件的表征及一切对表征的反映构成“信息”。(kuangshi888,系统之窗)【反映一词着重强调了信息的可转换性】
信息是被反映的特殊性 ( 鲁晨光 )【这个概念揭示了信息的转换性,反映过程就是信息转换过程。】
信息的简单表述是:信息就是存在对象的同态映射,这里的存在对象泛指一切存在。(洪昆辉,系统之窗)【描述了信息的客观性和转换性,没有涉及信息施效与传递问题,定义不完备】
信息是存在对象同态映射的间接存在。(洪昆辉,系统之窗)【和上条定义同义。描述了信息的客观性和转换性,没有涉及信息施效与传递问题,定义不完备】
信息就是物质之间普遍存在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因果对应关系的表征。从本质上讲,信息是物质受到作用引起的自身状态的变化,是不可传递的。(李炳铁,系统之窗)【表征仅是信息的部分特性,引发自身状态变化是信息转换角度看待问题,后半截忽视了信息的可传递性,是错误的。】
信息是一切事物可能存在状态相对于主体的反映。(人是定义的主体,是确定的,信息是定义的对象。定义中的主体是不确定的,定义中的主体同时也可能是被反映的对象。信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对事物的可能存在状态的反映。差异与变化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状态,或者说是存在形式。)(小高;系统之窗)【描述了信息的转换性】
对于所有的物质而言,它自身的状态就是信息。所有存在的表现都是信息。(lbt6179;系统之窗)【该定义同上一项定义,具备可传递、可转换性的,都是抽象的,都是信息。】
信息对人类而言,自身就囊括了从低级到高级的一切信息——从机械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生物信息、意识信息。(lbt6179;系统之窗)【不完整的描述了信息转换原理,不是完备的信息定义】
信息就是数据。 【信息转换层面理解,强调信息的可加工,可计算性。但是要注意,信息是自带编码规则的数据,纯粹的数字,脱离了编码规则,就不是信息。】
语法信息,就是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形式化关系。语义信息,就是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逻辑含义。语用信息,就是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相对于某种目的的效用。(钟义信)【强调了信息转换性,是文本定义的来源】
信息是事物之间的差异 (Longo,1975) 。【差异性是系统可转换、可编码的前提和基础。但差异本身不是本著中的信息。】
信息是被反映的差异 ( УΛ cy Λ,1968) 。【强调了反映性和差异性。差异性是系统可转换、可编码的前提。差异本身不是信息。】
信息是被反映的变异度 ( УΛ cy Λ, 1968)。【强调了反映性和差异性。差异性是系统可转换、可编码的前提。差异本身不是信息。】
信息是通过符号传达的有期许的含义表示。(李浩华提供;出处:http://www.systemscience.org/non/Forum2/HTML/000394.html,系统之窗)【主要描述了信息的可传递性,不是完备的信息定义】
信息的本质定义应该是相对于主体而存在的客体变化。(朱志康;系统之窗)【强调了信息的控制作用,即信息的施效性】
信息是与控制论系统相联系的一种功能现象 ( Укра u нчев ,1963) 。【同本文定义,信息不可脱离控制论系统进行理解】
一般而言,信息是以非决定形式所表达的一种决定性。信息的基础是相对变化,由此而有可区分性,而张学文复杂性、平均信息(信息熵)、玻尔兹曼几率都是由可区分性派生出来的。(冯向军,系统之窗)【决定性强调了信息的施效性(即决定性、因果性、互相作用性),后者的可区分性一次,涉及信息转换原理。】
信息是负熵 (Brillouin,1956) 。【负熵是信息,本文信息施效章节有描述,该定义强调了信息对系统序的改变】
信息是有序性的度量 (Wiener,1948) 。【该定义是信息是负熵的方向表达,强调了信息与系统序的关系,属于信息施效理论】
信息是系统组织程度的度量 (Wiener,1948) 。【该定义和信息是有序性的度量等效,强调了信息与系统序的关系,属于信息施效理论】
信息是用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 (Shannon,1948) 。【信息经典定义之一,可以借助信息是负熵进行理解和推导】
信息是使概率分布发生变动的东西 (Tribes etal, 1971) 。【该定义本质上同香农定义“信息是用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可以借助信息是负熵进行理解和推导】
信息就是一切。(杨思基,系统之窗) 【揭示了世界是信息施效的结果,万物源于信息。】
信息是存在于意识之外的东西,它存在于自然界、印刷品、硬盘以及空气之中。(潘婉虹提供;出处:http://www.hsefz.com/xxsy/1/1_1_1_1.htm ,系统之窗) 【强调了信息作用于客观世界,但是否定了意识是信息转换的产物,是片面的定义】
信息是通过一定媒介对事物及运动状态的一种映射、显示,它标志事物及运动状态间接的非实体性的存在”。信息以实有、实在、实得三种方式存在。(洪昆辉,系统之窗)【前面一句话强调信息的反映性,描述了信息的客观性和转换性。但后面的实有、实在、实得是从信源、信道、信宿的信息量角度分析问题,本著认为,由于存在信息转换(加工、计算),可能存在信息涌现现象,实有、实在、实得三个信息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信息是存在于系统中的,将信源、信道、信宿的信息区分出来看,是没有意义的。后面这句话不符合本著定义的信息】
信息是与物质、能量相并列的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是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的有效数据。(佚名提供;出处:http://www.lzgz.net.cn/it/xxddy.htm,系统之窗)【强调了决策是信息转换和信息施效的过程,不能算信息定义】
信息是在弦上传播的(物质)波被“映照”出来的“映像”,是信息弦上传播的信息波动。(Saneseed,系统之窗)【强调了信息的可传递性,属于物理学具体领域的信息定义,哲学抽象性不够强】
信息是集合的变异度 (Ashby,1956) 。【从集合(数学)角度入手分析,这不完全理解,但信息的施效确实会导致变异,控制即变异】
信息是一种场 (Eepr,1971) 。【物理学定义,物理学认为,相互作用是通过场来传播的。本著认为,相互作用是通过场来传播即信息通过场来传播。不能认为场是信息。场之下还有更基础的结构,场应该符合控制论基础模型(信源 信宿 信道 载体)】
信息是人们适应外部世界,并同外部进行内容交换的标记。(曾敏提供;出处:http://www.lzgz.net.cn/it/xxddy.htm,系统之窗)【从人与世界的关系角度描述信息,不是完备的信息定义】
信息是作用于人类感觉器官的东西。【仅从人与世界的关系角度描述信息,不是完备的信息定义】
信息就是我们以前不知道的东西。(鲁晨光推荐某个大辞典上的定义,系统之窗)【该定义描述的是信息对信源的作用问题,是正确的,用本著定义可以直接推出。如果控制的内容在单个事物以内,没有产生相互作用,不能构成系统,不会施效,当然不能算作信息。】
信息是收信者事先所不知道的报导。【该定义同上,描述的是信息对信源的作用问题,是正确的,用本著定义可以直接推理。如果控制的内容在单个事物以内,没有产生相互作用,不能构成系统,不会施效,当然不能算作信息。】
信息是各种消息中所包含的新内容和提供的新知识。(zhang,系统之窗)【描述了信息量问题,不是信息定义】
信息就是消息。 【生活理解,新鲜事就叫消息,定义实质内容同上】
信息=人言自心;思维、语言、心理也(lione1,系统之窗)【把个别信息现象当做信息本身,不能作为信息的定义,但是可以纳入本文理论框架】
先验信息:观察者关于某事物的先验信息是指他在观察之前通过某种途径所感知的该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钟义信)【该定义描述的是人的意识状态,是信息转换的产物,不是信息哲学领域所定义的信息。】
实得信息: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关于某事物的实得信息,是指他通过观察所新感知到的该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钟义信)【该定义描述的是人的意识状态,是信息转换的产物,不是信息哲学领域所定义的信息。】
实在信息,是指该事物实际的运动状态和方式,这也是在理想观察条件下观察者所获得的关于该事物的全部信息。(钟义信)【该定义描述的是人的意识状态,是信息转换的产物,不是信息哲学领域所定义的信息。】
信息就是知识。【知识是结构化的数据,是信息的一种类型。】
信息是加工知识的原材料 (Brillouin,1956) 。【只看到了信息的可转换性,定义不完备】
信息就是情报。【情报:是指被传递的知识或事实,是知识的再激活,是运用一定的媒体(载体),越过空间和时间传递给特定用户,解决科研,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所需要的特定知识和信息.】
信息是用语言、文字、数字、符号、图象、声音、情景、表情、状态等方式传递的内容。(李浩华提供;出处:http://www.lzgz.net.cn/it/xxddy.htm ,系统之窗)【强调人的信息交换过程,描述了信息的可传递性】
信息是具有价值性,有效性,经济性及其他特性的知识。(曾敏提供;出处:http://www.lzgz.net.cn/it/xxddy.htm,系统之窗)【生活理解,强调信息的经济价值。】
信息是提示生物个体的某种变化之能量与其思维记忆相比对而构成的。——(洪圣烈;系统之窗)【生物体未必有记忆,该定义无法理解】
信息是系统的复杂性 ( 张学文等 ) 。【该定义完全不符合本著对信息的定义,复杂性和信息的涌现理论有关,但是复杂性本身不是信息,不能套用本著的相关理论】
信息是选择的自由度 (Hartley,1928) 。【信息缺失和选择的自由度有关,选择的自由度和控制论中的可能性区间有关,信息输入的结果是选择的自由度减小。所以不能说信息是选择的自由度。】
信息是自组织的反应能力。(理论思维,系统之窗)【信息确实和自组织现象有关,自组织有多个个信息要素(具体内容随着研究增补),但是自组织的反应能力这个概念不明,该定义无法理解。】
信息就是信号。 【信号自身定义模糊,如果信号就是指令,就是相互作用,那么与本文定义没有本质区别。如果信号是消息的载体,那么就不是信息。】
信息同物质、能源一样重要,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之一。(曾敏提供;出处:http://www.lzgz.net.cn/it/xxddy.htm ,系统之窗)【强调了信息的重要作用,但不是定义】
哲学层面的信息概念:(作为信息哲学的核心概念和研究对象的)(狭义)信息是序位本义,简称:义,又称:序位信息或本真信息,其近义字有:道、理、法。(广义)信息包含:意(即:意识意向,向科学延伸就是:知识信息,向技术延伸可有:八大学问体系)、文(即:符号形象,向科学延伸就是:符号信息,如:数据信息、中文信息,向技术延伸可有:八大形式体系,特例:物化的符号信息——是可虚拟的形象信息,向技术延伸可有:八大自然物类体系)、义(即:序位本义,向科学延伸就是:序位信息,如:表格化的序位或数字化的信息,向技术延伸可有:八大关系体系)。其中,意、文、义,三个基本范畴,是:信息概念的外延。物的时空序位、意的类例序位、文的数码序位,是:信息概念的内涵。哲学层面的信息概念的本质,是:序位。(邹晓辉,系统之窗)【看不懂,难以纳入信息哲学理论体系,其他不予置评。】
(作为信息科学的核心概念和研究对象的)(狭义)信息是数据减去知识的余下部分,其形式特点是还未承载知识的数据;其内容特点是将获得的知识。(广义)信息包含:数据、(狭义)信息、知识。科学层面的信息概念的本质可由序位恒等式(以及相应的数字数据公式、信息总量公式、知识总量公式、信息基本公式)加以说明。(邹晓辉;系统之窗)【无法直接理解说什么,用下位信息问题定义上位信息问题,不是一个好的信息定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0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