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也要跟着感觉走
《中国科学报》 2018-01-12
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艺术家表演需要感觉,文学家创作需要感觉,科学家做科研也需要感觉。获得2017年凝聚态物理巴克利奖的文小刚教授(麻省理工学院)曾说过:“做基础科学的研究,不能用解习题的心态。而是要跟着感觉走,追求自己心中所认知的美,满足自己天生的好奇心。”
由此可见,感觉在科研中的角色至关重要,尤其是基础理论的科学研究。回首自己的科研经历,我都是在不断地试错中前进,磕磕绊绊中也逐渐积累了一点科研的感觉。总的来说,科研的感觉来之不易,内涵丰富,需要用心去领悟。那么,做科研需要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做科研需要有敏锐感。科研人一辈子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的科研敏锐感。我们快速地判断某人适不适合做科研,通常就是看他(她)是否具备敏锐的科研嗅觉。阅读文献的过程中不能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或是研究中与课题的突破口失之交臂,这些都是科研敏锐感迟钝的表现。
不具备或敏锐感太低是不是就不适合做科研了?也不尽然!天赋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科研的敏锐感虽是一种天赋,更是一种成长,一种经历磨练后的升华,相信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提高。
其次,做科研要需有节奏感。所谓的节奏感,就是在科研中要有快有慢,主次分明。面对关键环节要全力以赴,紧中有缓;面对次要环节要善待精力,缓中有紧。除非遇到不可控的突发状况,切忌轻易扰乱自己的科研节奏。
然而,当你的节奏被打乱时也不要慌张,尽可能通过多种方法纠正偏差,回归自己的节奏感。你也要知道,寻找适合你的科研节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当你找到适合的节奏后,你做事的效率显著提高,较快地达到预期目标。保证身心健康,合理地分配时间,坚持劳逸结合,这些都是存在完美科研节奏感的基础。而不是一味地泡在实验室中,简单地追求表面上的废寝忘食,把自己感动地一塌糊涂,最后却毫无所获。
再次,做科研要需有掌控感。“我几乎被科研淹没了,我不能呼吸了”。对于科研人来说,研究成为了我们生活的核心。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无法掌控它,无法从中确认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科研的掌控感来源于日常的积淀,积淀越深厚,掌控感就越强!前期文献的储备、方法材料的筛选、思考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可以避免你不知所措。充分的预实验在你遭遇突发状况时,也有机会化被动为主动,提高研究成功率。从这个角度上讲,对科研的掌控感就是对自我的掌控感,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执行力。多数难题是能够被解决的,比背着包袱站在原地踌躇不前要好。
最后,做科研需要有成就感。如果说兴趣是科研成功的开始,那么成就感就是走向科研成功的基础,挫折在愉悦的成就感面前总是渺小的。
在自然科学的探索中,失败与成功往往不成比例,失败无数次之后才可能成功一次。只有这项工作给你带来成就感,你以享受的姿态面对这项工作,你才可能百折不挠地去面对探索中的挫折。如何从日常琐屑的研究工作中获得成就感,这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成就感的获得与目标的实现度紧密相关,对于较大的科学问题,可以把它划分成若干个合理的小目标。这样从简单到困难,从多个小目标中获得成就感的叠加。
成就感还来源于我们全力以赴的做事态度,养成高标准的科研习惯。如果做事总是抱着“差不多”就行的态度,难免会把事情搞坏,难免受到指责,怎么可能拥有成就感呢?
科研的感觉是一种开放的、多样的心智模式,要培养这些感觉非常不易。在繁忙的科研生活中,让我们也能够“闲”下来,用心去体会科学的美丽,用心去领悟科研的感觉,找到与自己心灵的共鸣感。毕竟,科研有时候也需要跟着感觉走!
关注旦博记,分享读博生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5: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