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udouEuni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oudouEunice

博文

【端粒科普】第七篇

已有 439 次阅读 2024-1-10 14:59 |个人分类:端粒长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文献来源:Topiwala A, Nichols TE, Williams LZJ, Robinson EC, Alfaro-Almagro F, Taschler B, et al. (2023) Telomere length and brain imaging phenotypes in UK Biobank. PLoS ONE 18(3): e0282363.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82363

 

image.png

 

  研究背景  

之前的研究是直接测白细胞端粒长度(LTL)和神经影像学标记的关系,但这些研究只涉及少数脑区,而且样本量很小,可能检测不出细微的影响。研究发现,LTL和总脑容量、海马容量有关系,这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有关,但是还需要更多研究来证实。

 

一个小型研究发现,LTL的变化和大脑皮质厚度的变化有关系。我们还不清楚LTL和其他大脑结构和功能测量的关系。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可以提供定量的信息,可能比临床表型更能反映疾病的遗传决定因素。因此,研究端粒长度和MRI标记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学机制。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帽,随着每次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它们的磨损是生物衰老的标志,并可能增加对阿尔茨海默病等与年龄有关疾病的易感性。然而,加速细胞衰老增加神经精神疾病风险的机制尚不清楚。研究表明,在可检测的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因此,MRI标记提供了中间内表型,来研究生物衰老与神经精神疾病之间的关联。

 

image.png

 

上海翼和的定量PCR法是检测端粒长度的经典技术,用时短,操作简单,结果准确,适用于批量样本检测。

 

 

  本文研究概述 

 

摘要

 

端粒在染色体末端形成保护帽,它们的磨损是生物衰老的标志。端粒缩短与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包括痴呆症)的风险增加有关。这种风险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涉及大脑结构和功能。然而,端粒长度与神经影像学标志物之间的关系特征尚不清楚。研究发现,白细胞端粒长度(LTL)与31661名英国生物库参与者的多模态MRI表型相关。较长的LTL与以下因素相关:

 

 包括海马在内的全脑和皮层下灰质体积较大

 感觉皮层中的T1加权灰白质对比度较低

 胼胝体和关联纤维的白质微结构测量

 白质高信号体积较小

 基底神经节铁含量较低,较长的LTL对某些相关的临床表现具有保护作用,即全因痴呆

 

LTL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多种MRI内表型相关,这表明较长的LTL可能对痴呆症具有保护作用。

 

研究方法

 

入组志愿者:纳入了具有可用脑成像数据的UKB志愿者,入组人数为31661。

 

成像表型:包括全脑和脑脊液(CSF)体积、皮质体积、表面积、厚度以及灰白质强度对比等等。

 

认知测试:认知测试是指一系列旨在评估个体认知能力、智力和思维水平的测试。这些测试通常涉及各种类型的任务,如记忆、注意力、语言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等。认知测试在心理学、神经科学和医学等领域广泛应用,用于诊断认知障碍、评估智力水平、研究大脑功能等。

 

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与年龄相关联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疾病,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脊椎小脑失调等。这些疾病多发于老年患者,除了像ALS等极少数病种的病程进展较快(2~3年)外,其它绝大多数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缓慢,如AD、PD、HD等的病程可长达20年或更长。

 

研究结果

 

较长的LTL与更大的全局(白质和灰质)和局部脑体积相关,包括前额叶、颞叶、丘脑、脑干、海马体和杏仁核区域。也与较低的分数各向异性(FA)、细胞内体积分数(ICVF)和模式(MO)以及较高的L1-3、平均扩散系数(MD)和各项同性体积分数(ISOVF)相关。

 

image.png

 

1 脑成像表型与端粒关联分析

 

临床结果: 较长的LTL与降低的卒中发病率或帕金森病发病率无显著关联。较长的LTL与降低的痴呆症发病率显著相关。

 

image.png

 

  本文提示  

白细胞端粒长度与多种MRI表型相关,包括全局和皮质下体积、扩散指数、灰质白质对比(GWC)、脑白质高信号和脑铁含量标记物。较长的LTL还与降低的痴呆症发病率相关。

 

LTL与大脑结构之间的关联,为我们观察到的LTL较长对痴呆症发病率的保护性关联提供了一种机制。细胞加速老化可能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学途径。

 

END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40696-1417369.html

上一篇:丈量生命,揭秘衰老
下一篇:[转载]关于端粒长度
收藏 IP: 114.95.15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5 1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