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五月“亚裔美国人传统月”中,我有幸听了现任国防部CIO,日裔女士高井(TeresaTakai)的演讲。我们都知道,信息与通信是美国庞大国防机器的“神经系统”。而CIO就是这个神经系统的主管,掌管着上万员工和上百亿资金。她的直接上级就是国防部长了。
高井的父亲曾在二战期间被关入集中营,后来到底特律工作。高井生长在密西根白人聚居的地方,她的父母又十分重视让孩子们“融入主流”。所以应该说她的“亚洲味”不是很浓。但是她从自己经历中得出的三个经验,却对在美国奋斗的亚裔特别有价值。
第一个经验是:不要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在乎自己展示的形象。虽然高井并没有谈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受到的歧视,但作为一个亚裔,又是女人,在二三十年前毕竟是职场的“异类”。所以在接触陌生团队时,自然会顾虑“别人怎么看我”。高井女士通过很多亲身经历揭示的是:只要你注重展示自己能干,专业的一面,别人也就会接纳你,尊重你。相反,老是想到别人可能看不起自己,却反而给别人更多看不起的理由。归根结底,心态决定了处境。
高井女士的职业生涯,一开始是一条很常规的路。她在福特汽车公司工作了三十年,从技术做起,后来成了信息技术方面的高层经理。应该说这是相当亮丽的成绩,但并非“青史留名”级的。但在2003年,她跳到了政府部门,担任密西根州的信息技术部主任(相当于CIO),领导了整合州政府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和资源的过程,使密西根一跃而成为全国政府数字化排名第一的州。在2007年她担任加州政府的第一任CIO。她领导了加州政府信息系统的整合,并为它的财务,规划和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此项改革将为州政府节省几十亿美元的开支。2010年,她被任命为国防部CIO,除了管理信息系统外还需建设移动的保密通信系统,处理信息战和信息安全问题,以及应对由于政府频谱重新分配造成的种种困难。在过去十年中,高井的影响力和责任跳了几个层次。而在她开始“发力”的年纪,很多人却是等着退休了。
而且这些工作转换都不是容易的事。不仅职业中面临全新的挑战,而且还伴随着收入,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并非高井“职业企划”的结果,而是她犹豫再三才接受的。从福特公司到密西根政府,是因为州长关于“回馈社会,投身公共服务”的说教打动了她。到加州则是受到施瓦辛格州长的人格感召。到国防部任职也是一个困难的决定。而正是她最终选择了跳出安全区,才有了这十年的蜕变。所以,高井的第二个经验是:保持开放心态,遇到机会要抓住,哪怕是冒险。
但是这些机会并不是自己从天而降的。密西根州的机会比较自然,因为她当时就在那个州的一个大公司任职。而加州怎么会找上半个美国以外的高井呢?原来高井当密西根州CIO时同时也是全国各州CIO协会的主席,曾经帮助过加州建立信息管理体制和招募CIO。结果他们就直接招她了。而到国防部的机会,也是因为她在各州CIO协会共事过的同事搭桥引荐的。高井教给我们的第三点是:不要轻视志愿服务和帮助别人的机会。广结良缘,说不定有意外的回报。
有了这三个诀窍,是否成功就唾手可得呢?非也。高井谈到了她的艰难的适应过程。和我们许多人一样,她是从技术工作做起,也一直自我定位为技术专家。在州政府和国防部工作,所需要应付的政治问题大大出乎她的预料和能力。但是她没有退缩,而是边干边学,终于胜任有余。其实我们亚裔中,可以说大部分人是害怕政治,甚至以远离政治为荣的。但是有时为了达到人生目的,“搞政治”是所需的代价。愿意付出这种代价,反映了高井导致成功的一个素质。高井还谈到,她十年前到密西根政府工作时,并没有公众场合演讲的经验,第一次做报告连稿子都读不下去。我听了很吃惊。因为我已经注意到,她演讲时的眼神接触,音调变化,肢体语言和步伐移动等都可算得上“教科书级”的娴熟到位。她没有稿子也没有幻灯片提示,侃侃而谈了一个小时。不仅有条有理而且抓住了全场的注意力。我还以为她有这方面天分呢。从这两件“小事”就可以看出,她的成功背后有多少的心血和努力!
美国的国防部和军队,应该是白种男人最集中的地方了。作为一个在国防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亚裔女性,需要怎样的适应才能“融入主流”呢?如果你看到高井女士的话,就会发现她仍然是一位如假包换的亚裔老太太。她的口音,打扮和肢体语言绝对是白人学不来的。她温和的语调和风趣的词语也很具女性特色。总之,她就是她自己,没有刻意的“包装”。她的魅力来自于真诚,真实。
古人云,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自己有了一些人生经验后再看看别人的足迹,往往能悟出一些道理来。从这个角度说,高井女士也代表了海2代的一个类型吧。
有关博客:昭君:一位让我钦佩的“海二代”(图, 视频)http://blog.creaders.net/dreamweaver/user_blog_diary.php?did=14552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