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ouyang

博文

美国的收入不平等:非主流意见 精选

已有 9015 次阅读 2013-1-17 09:29 |个人分类:政治经济|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美国, 统计, 收入不平等, 贫富差别

粗析美国收入不平等

【作者注:本文原用“收入不平等”这个词,系英文income inequality之直译。经网友反映“不平等”带有负面感情色彩,故后续文章中将参照其他中文文章改为“收入差距”。感谢网友指正。】

3 对于主流观点的一些修正意见

上一节中我们介绍了关于美国收入不平等的几个“主流”统计研究,显示近三十年来美国收入不平等程度升高,主要表现在高收入阶层,特别是顶尖1%以上的阶层的收入快速增长,而其余人群的收入却增长缓慢。

任 何统计方法都是有缺陷的。这些缺陷有些来自统计方法,有些来自数据局限。在学术界和媒体有不少声音,认为目前主流使用的统计结果高估了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和 增加速度。这些声音往往来自保守派的阵营,所以可能是由其政治观念所驱使的。(当然,任何社会科学的工作都可能受作者观念的影响。)。在本节中,我们介绍 几个定量的结果。

2002年,美国人口统计局(Census Bureau)有一个关于收入不平等的报告,其中指出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家庭占了49.7%的总收入,而最低的五分之一家庭占了3.5%。两者收入差别为 14.2倍【5】。这也是被广泛应用的结果,而且与上一节中介绍的CBO的统计基本一致。Rector和Hederman对上述结果提出了四步修正 【6】。第一步是人口调查局的原始数据(即没有任何修正)。第二步是包括进占总收入8%的政府税收与福利造成的收入再分配(这在上一节的CBO报告中已经 包括了)【7】。第三步是按人口数,而不是家庭数来划分收入群体。由于高收入家庭通常人口较多,所谓“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家庭其实包含了超过五分之一的 人口。经过按人口调整后,这个群体的人数减少了,占总收入的份额当然也会减少。第四步是按工作量调整。高收入人群通常有更多的工作时间。所以收入还需要调 整到所有适龄人口都有同样的工作时间的假设状况。(这最后一步是带假设性的,因为工作时间并非完全是个人的选择,与就业市场,家庭状况等都有关系。)下图 显示了逐步修正后的结果。可见,这些修正大大减小了不平等程度的度量。而且最后的比例在1997年与2002年之间没有变化。

逐步修正的收入比值(复制自【6】)

上 一节提到的Piketty和Saez的统计是基于税务局报告的。Reynolds指出,这个方法有一些严重的缺陷【8】。除了关于税收和福利(不反映在税 表中但可以被修正)以外,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免税的退休金(401K计划等)不被包括,而这是中产阶级收入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本文没有给出定量的估 计。二是税法的变化会引起纸面收入的变化。例如个人收入税率的降低会导致人们把更多的生意收入从公司收入转移到个人收入帐上,从而造成纸面上的收入增加。 如下图所示,在包括税收与福利以及刨去生意收入(从而排除了税法变化的影响),过去二十多年来收入最高1%人群的收入份额变化大大减小了。对于这个批 评,Piketty 和Saez有个反驳文章,但不是很有说服力,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9】。

经过逐步修正的顶尖1%阶层收入份额(复制自【8】)

支持这种批评的另一个证据是:如果采用收入调查而得的CPS数据,算出的不平等程度会显著降低【10】。但是如前所述,CPS数据为了保护隐私对朝高收入者采取“封顶”的做法。虽然可以用统计手法试图恢复,但毕竟不很可靠。

另 一个常见的批评是:用消费而不是收入来衡量不平等更有意义。这方面我以前介绍过(请见博文“社会阶层分析的标尺:收入还是消费?”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550391.html )。大致说来,由于收入是有涨落的,而消费比较平稳(由于积蓄和借贷造成的“平滑效 应”),所以在消费上的不平等程度更低。以消费衡量的贫穷程度也低。但在考量最高收入人群时,消费的数据目前不够充足,而且定义也有问题。例如,富人有大 量的慈善捐款支出,这算不善“消费”?它可以不算,因为那是回馈社会不是为自己的需求。但也可以算,因为捐款也给自己带来了名声和心理满足。

甚至有人指出,由于消费形态不同,低收入群体面对的通货膨胀率比较低,所以他们的实际收入增长速度比标准统计结果中的要高【11】。这主要是因为低档商品有更多进口选择而涨价较慢。而且货物价格比服务价格涨得慢,而低收入群体消费前者更多。根据作者的定量计算,用不同的通胀率计算,收入不平等程度会显著降低。注意这是在作者网页上但不是正式发表的文章。同时也有批评观点,认为应该把医疗费用,学费等算进去,从而减小了不同收入群体间的物价差别。

从 以上讨论可见,收入平等的统计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不同的统计方法可以导致相当大的差别。而这些差别也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收入不平等增加的某些原因。然而 话说回来,我们本来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好坏”比较标准。今天的收入差别究竟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光从统计数字是得不出结论的。所以为了把数字“调高”或“调 低”而争论种种细节也没有太大意义。

参考文献

5 U.S. Bureau of the Census, Income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2, Current Population Reports, Series P60–221, September 2003, p. 25.
6 Rector, R., and Hederman, R. S., “Two Americas, One Rich, One Poor> Understanding Income Inequ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Heritage Foundation Backgrounder No. 1791, August 24, 2004. http://heartland.org/sites/all/modules/custom/heartland_migration/files/pdfs/15882.pdf accessed 9/1/2012
7 根据他们的结果,计入税收与福利后上述收入比例从14.2降到了8.6。但上一节中CBO的统计包括了税收与福利,结果却更接近于14.2。而且CBO报 告中还指出税收对于降低收入不平等有作用但不大。这两个不一致的结果也许是因为计算税收与福利的方法不同。我没有深入研究这个问题。
8 Reynolds, A., “Has U.S. Income Inequality Really Increased?”, Cato Institute Policy Analysis No. 586, January 8, 2007. http://www.cato.org/publications/policy-analysis/has-us-income-inequality-really-increased accessed 9/1/2012
9 Piketty, T and Saez, E: “Response to “The Top 1%...of What? By Alan Reynolds” http://emlab.berkeley.edu/users/saez/answer-WSJreynolds.pdf accessed 9/1/2012
10 Burkhauser, R., et al., “Recent Trends in Top Income Shares in the USA: Reconciling Estimates from March CPS and IRS Tax Return Data”, NBER Working Paper No. 15320, September 2009, http://www.nber.org/papers/w15320 accessed 9/1/2012
11 Broda, C. and Romalis, J., “The Welfare Implications of Rising Price Dispersion” http://faculty.chicagobooth.edu/john.romalis/Research/Draft_v7.pdf accessed 9/1/2012

《粗析美国收入差距》各节链接
第1,2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651903.html
第3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653932.html
第4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655997.html
第5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658104.html
第6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659950.html
第7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661693.html
第8-10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66369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653932.html

上一篇:进化论是上帝的克星吗?(上)
下一篇:为什么我要写美国?
收藏 IP: 71.179.248.*| 热度|

6 李宁 陈冬生 张玉秀 曹聪 唐常杰 ahm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