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Science, More Lov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pletian 逃离了科研,却仍在为科研服务的科学人

博文

出版人的良心

已有 4671 次阅读 2010-6-3 15:55 |个人分类:书人书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张悟本, 出版, 吃出来的病吃回去, 林光常

 
    昨天晚上听老婆说有本书可以退货,很是奇怪,细一打听,原来就是那本著名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今年全国书市的时候还轰轰烈烈、大张旗鼓地做宣传。说实话,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很是奇怪,而当我看到出版商竟然是我们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出版社时更是下巴都掉到了地上,这不是典型的不务正业嘛。
 
    最近几年来,养生保健类的图书那是相当的火爆,最近几年来占据销量榜前几名的总是那么几本书,什么《求医不如求己》、《无毒一身轻》、《**太医养生汤》之类的东东且不论内容如何,总是能大卖。当然,人嘛,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希望健康长寿,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一定的分辨能力还是要有的。这也说明我国亟待普及科学知识,这也让我想起N年前一个退伍士兵的发明某某功说不吃药不打针就能治病,竟然有数以千百万的追随者,把中国搞得乌烟瘴气。
 
    话又说回来,普通大众是从哪些途径获知的这些信息呢?出版商可能不是始作俑者,却常常是在一旁煽风点火的人。纺织厂下岗工人张悟本10年后如何摇身一变成了“神医”?背后自然有一个团队在运作,但是仅仅是他们的团队自己运作,没有媒体的推波助澜,最多就是在社区办个讲座,忽悠一下大爷大妈。但有了电视、杂志、出版社作为帮凶,他们就可以利用大众传媒忽悠普通的大众,而尤以出版社为甚。书,历来在国人心目中视一种神圣的物品,虽然从属性上来说书只是商品的一种,但是在中国,图书不是普通的商品,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出书的。当某种观点、某种知识白纸黑字印在书上的时候,它就固化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真理”,让你不容置疑。而养生保健类图书的读者主要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出生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何况精神食粮——书?他们对书的信任,甚至信仰都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而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出版人的良心,看看这本书的宣传语是什么吧:
一本可能让您多活几十年的书!
一本可能让您少花几十万的书!
颠覆了对疾病和养生的众多流行观念!
必将掀起一场新的中医祛病保健革命!

    你相信吗? 

    我作为科技图书编辑,虽然很少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但是经常会面对一些学术上不确定的问题。为了提高质量,我们有一个“有奖挑错”的活动,最近一位上海的老教授非常让我感动。我们去年出版了一本《认知、脑与意识:认知神经科学导论》,仅仅翻译的了书中的图注。老教授从头至尾把我们的图书检查了一遍,引经据典,每个改动都言之有据,洋洋洒洒给我们写了10几页的邮件。老教授的认真让我们这些后辈汗颜,巧合的是,他也是某著名学术期刊的编辑,所以对于目前出版上的混乱深有感触。真希望每位编辑都能有老教授这样的精神,如果每位编辑、每位出版人都能像老教授这样,就不会出现“把病吃回去”的情况了。如果我们都能戒骄戒躁,静下心来做事情,那整个社会就会少些浮躁,多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对人们有益的东西。
 
    出版人,很是西化的一个词汇,其实就是策划编辑,整天寻么怎么从诸位口袋里掏钱的人。出版人如果钻到钱眼里,心底里缺少了某种东西的话,危害并不比杀人犯小。前两天看采访《吃回去》的策划贺某某,还在那里大言不惭地说“我就整天喝绿豆汤,吃茄子”,这家伙脑袋大、脖子粗,肚子里全是肥油,那是没问题,但是那些老年人怎么办,本来营养就不好,吸收又差,还这么吃法,能行?
 
    做人,要有良心;出版人,更要有良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8918-331575.html

上一篇:iPad来了
下一篇:图书征名
收藏 IP: .*| 热度|

5 王琛柱 曹聪 黄晓磊 贾利军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15: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