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tao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taowang

博文

答“ 久病床前”一文 -- 中医外科中的"神药"

已有 5228 次阅读 2013-6-12 16:45 |个人分类:纪实篇|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中医, 红油膏, 褥疮, 去腐生肌, 消炎

作者王季陶

 

边媛媛女士的动人博文 “久病床前写了一个评论, 在博主的回复中希望我继续阐明. 因为是亲身经历又涉及化学专业知识, 在我的印象中也特别深刻, 在此就专门写一篇博文.

 

jitaowang  2013-6-9 08:46

中医外科有一种"红油膏", 去腐生肌非常有效. 如果出现褥疮, 及时使用就不会成坑. 同时注意它是含汞的. 不要长期使用.

博主回复(2013-6-11 23:30)我们医院基本上都是生肌膏,金黄膏,地榆油之类。这个“红油膏”还不太了解,不知道生了褥疮成坑之后再用有没有效果呢?主要成分是什么呢?嘿嘿,王老师赐教~

 

中医外科中对炎症出脓有两个"杀手锏"级的神药, 对疮疖不愈等需要杀菌的伤口非常有效. 1. "三七丹", 2. "红油膏". 它们的成分中都含有氧化汞(带红色的粉末). 任何消炎药和抗生素都不能解决问题时, 用它外敷, 第二天就见效, 红肿处消肿同时脓水外流. 对此我有亲身的体验. 上世纪五十年代, 我头颈上生结节, 用抗生素(当时品种很有限)无效, 外敷消炎拔脓的"依克度黑油膏(西药)"也无效. 我到上海青海路, “上海市第五中医门诊部就诊, 中医外科医生就给我外敷纱布上涂红油膏, 同时放上很少一些 "三七丹"粉红色的粉末, 第二天换药时, 纱布上一堆脓液, 同时红肿消退. 只用了几次, 立即痊愈. 因此我每次换药时就详细问医生, 他告诉我, 所用的是 "三七丹" "红油膏". 但是他也不知道具体成分, 我是学化学的, 我就查书, 然后告诉医生, "三七丹"就是三分氧化汞(红色)+七分熟石膏(白色粉末, 作为稀释剂和收干用). 红油膏也包含氧化汞, 因此非常灵验, 它们都有毒性, 但是很缓慢地吸收在身体中, 并有积累性, 不能常用. 这位医生也来劲了, 他和我讨论. 据他介绍, "三七丹" "红油膏"都有去腐生肌的效果. 久治不愈的 "老烂脚", 西医要截肢前, 用了它就可以保全住一条腿! 地摊上挖鸡眼的伤口, 也用它, 保证不会感染! 等等. 真是 "神药". 但是一定要注意, 不要滥用. 西医(近代医学)中确实也有走极端的现象, 过去的家庭外伤常备西药是红药水”(又名红汞”), 现在也禁止使用了. 作为家庭外伤常备西药禁用是正确的, 但不一定要完全禁止

久病床前一文中说, 88岁张奶奶的褥疮已经成”,, 并且还有[“坑底”的脓液], “洞”还在出脓加深, 我估计这时应该考虑使用"三七丹" "红油膏". 就我所知, “可能就是吞食细菌而最后牺牲的白细胞等死细胞遗体. 因此只要继续出脓, 就表示细菌没有被完全消灭, 炎症没有消失, “还在加深, 还需要用药. 至于去腐生肌”, 可能也是一回事, 只要消灭外来细菌, 使身体的细胞重新恢复活力, 就会恢复生长肌肉的功能. 如果及时使用"三七丹" "红油膏", 有可能不会形成褥疮的”.

88岁的张奶奶来说, 最重要的是控制褥疮的加深和增多, 甚至可以说生命攸关”. 这时"三七丹""红油膏"的缓慢积累性毒性已经没有太大影响, 一句话: ”保命最重要”. 这次张奶奶住在医院已经有4个月, 褥疮的还没有生肌, 一旦褥疮的炎症无法控制, 立即就会要了张奶奶的命.  

由于"三七丹" "红油膏"的毒性, 现在中医院中也不一定能够都弄到. 不过去年我知道上海的曙光医院中还有红油膏”. 毕竟是外敷, 毒性有限, 救命第一位! 我年轻时医生就给我使用过, 没有明显的毒性, 我有亲身的体验!  

--------

2013-6-16找到了我在1967年10月17日转诊到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青海路44号(南京西路口)]的复诊券, 门诊号码华058629, 性别男, 年龄34. 估计就是这时看病的. 因此, 以上博文中的名称上海市第五中医门诊部”不完全正确, 应该是"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 同时"五门诊"确实是上海市第一所由国家成立的中医医疗机构,岳阳医院的前身——上海市中医门诊所,后改名为“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通称“五门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7912-698840.html

上一篇:自制的电动爬楼轮椅车
下一篇:“理论凑实验天经地义, 实验凑理论天诛地灭”
收藏 IP: 223.166.30.*| 热度|

10 郑小康 蔣勁松 卢湘岳 边媛媛 齐国臣 戴德昌 徐大彬 汪育才 朱晓刚 zhangcz0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14: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