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王季陶
约一个月前的一个晚上, 几位正在复旦和上海的以往直接和间接学生等专门为我举办了一次80周岁的寿宴, 对此我深表谢意, 又很低调处理. 为什么?
1. 他们中间有好几位大红人, 我一直在向他们学习
例如其中一位是国外某著名大学的Chair Professor, 这个岗位是和好几位洋生洋长正宗的洋教授竞聘得来的, 真是来之不易! 我们目前开展的原子层淀积(Atomic Layer Deposition, ALD)的研究也是在他的提议和帮助下开展起来的. 另一位目前是我们系的系主任, 挑起领导几十人的一个课题组和整个微电子学系的重担, 出色地承担着国家的重大项目, 科研的学术论文和成果的质量都是非常可观的. 再一位又是把工程技术领域的论文推向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的能人, 可能是开创我校或我国之先河, 不断创新. 还有微电子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等和更年轻的潜力股. 总之, 他们都年轻, 真是前途无量.
人们常常把师生关系说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而我从来就不认为如此. 他们的”红”来自于他们的努力, 和我这个“蓝”的书呆子关系不大. 我无非年龄上大了几岁, 因此成为”先”生而已. 平时一直在向他们学习.
2. “理论凑实验天经地义, 实验凑理论天诛地灭”
一位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第一届77级物理系毕业生成为我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我当时在物理系), 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读书不要命”, 真是“如饥如渴”, 深知读书的机遇来之不易. 再加上当时的师生日夜同在一个实验室. 除了研究生课程外, 都在一起. 这次晚宴中, 他回忆着约32年前, 我当时常讲的一句话: “理论凑实验天经地义, 实验凑理论天诛地灭”. 这是真实的情况. 还闹过一个笑话, 我的后来一位博士研究生, 进行模拟计算研究时, “理论曲线”和实验不符. 他就采取一点一个“模拟”, 每一点都用一个不同的”动力学常数”值. 我说: “这哪里是‘动力学常数’, 完全是’凑数’, 凑答案!” 他理直气壮地回答: “你不是说’理论凑实验天经地义’吗!” 我说: “’动力学常数’的’常数’都没有了, 哪里还有’理论’呢!” 大家都笑了.
对这句火辣辣的话, 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当时经常挂在嘴边, 但是后来我讲得少了. 可能因为它是我的个人体会, 或者说, 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意思. 不管怎么样, 实际上“理论凑实验天经地义, 实验凑理论天诛地灭”这句话, 一直是我的科研中的一条座右铭. 直到现在, 包括在科学网我的博客中可能也有流露. 对”天诛地灭”的事情也毫不留情.
3. 学术讨论和争论, 出论文
另一位也回忆着, 我们组里学术讨论和争论不断, 常常是争论好了, 论文也就出来了.
晚宴中他们还送给我一本精心制作的精美画册, 我深表谢意, 把其中的图片也在此亮相.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