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lexityworld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b00011127

博文

关于李世石自动休职的背后3[转载]

已有 25055 次阅读 2009-7-3 15:4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不可碰触”的李世石
  
  请不要误解,我不是无视李世石在盘上取得的业绩。我依然比谁都喜欢他暴风一样的围棋,李世石分明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人们把自己的理想托付到英雄身上,希望英雄始终完整、始终完美,而且是永恒,这样的热望缔造着传说和神话。信奉英雄的人,最忌有人揪出不便的现实,视之为不敬,偶像崇拜也就这样开始。
  
  但是,喜欢李世石恰恰是因为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具有神格的英雄。以李世石在棋盘上取得的业绩掩盖他作为人的缺陷,是我们只想看到英雄好的一面的热望导致的错觉效果。“虽然很多人不喜欢李世石的态度和个性,但这是个人取向,没有办法”,我们不能以这种单纯的想法美化放弃第一人的担当、职责的行为,甚至为此鼓掌,这样我们只会造就扭曲的英雄(译注:勉强译完这一段论说,事实上不完整的英雄,人们才感到安全并乐意接受,甚至纵容,哪怕是暴君,哪怕被砍下千万头颅。而人类的“圣雄”下场一般都不是很好,要知道人类的品性之一就是弑神)。
  
  李世石的性格正如他的围棋,是“不可碰触”(untouchable)的。李世石坚决不屈就自己所不肯的,如果觉得自己正确,更是宁折不弯。因为这样的个性,也有人说他拥有“纯净灵魂”,也说他“独不将军”,一根筋。大概从小离开父母学棋,说他缺乏社会性大抵不会错。但是李世石已经不是八年前的19岁青少年,而是一家之长的27岁成年人,尤其他是代表韩国围棋的第一人。李世石有他所厌恶和不肯的,这是没有办法,但是在他的位置上“不肯”也要有个“不肯”的原则。如果这个“不肯”具有大家都可以理解,而且可以共感的原则最好,但哪怕只限他个人的“不肯”,也该让周边的人知道其原则。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能达成最低限度的沟通(译注:郑容镇文章都是李世石记者会之前完成)。
  
  拥有冗长名字的“键盘的修道士”米凯兰杰利(ArturoBenedettiMichelangeli)是传奇钢琴家,但是古典音乐界不会有比他性格更怪癖的人。小时候他参加学校举行的演奏会,他上舞台后枯坐良久又径自走了出去。老师以为他惧怕舞台刚想去找他,这时他又回到舞台。而舞台下的听众因惊讶不知觉变得静悄悄,米凯兰杰利这才打开琴盖开始弹车尔尼的钢琴曲。他成年后依然怪癖,但是他的原则众人都知晓,只要演奏中有人咳嗽三次,他就会立刻中止演出。这只是他怪癖的一个细节。米凯兰杰利签约的唱片公司破产后,意大利法庭扣押他的房产抵债。1970年米凯兰杰利移居瑞士后,开始在他的演奏会拒绝祖国意大利的听众。1993年,因为主办方把80多张门票售给意大利听众,米凯兰杰利取消了四场伦敦演奏会。他的怪癖程度,可以说已经达到九段级别,但是谁都无法指责他什么,因为这是米凯兰杰利已经明确的他个人的原则。

上呈棋士会投票的三个议案
  
  现在揭开扣动休职事件扳机的“关于李世石九段上呈棋士会投票的三个议案”的内幕是什么。因为坊间流传“原棋士会代议员会议否决的议案,棋士会会长赵大贤九段直权上呈”,我去找赵大贤九段确认。赵大贤九段听后不值一晒的神情,然后拿出笔录密密麻麻的手册看。笔录上代议员会议提交的议案有四个,其中一个划横线抹掉了。原四个议案分别为:1、李世石不参加韩国联赛的问题;2、不向棋士会上缴5%中国联赛对局费的问题;3、不参加颁奖仪式的问题;4、拒绝在棋谱著作权委托书上签名的问题。其中,恰恰是赵大贤九段用直权抹掉了第4个棋谱著作权的问题。
  
  1、不参加颁奖仪式的问题
  
  因为首篇谈论过这个问题,现在只补充一点。李世石拒绝参加颁奖仪式、开幕式,拒绝签名和采访等突发行为,在其他体育项目是不会容忍。而围棋刚刚转入体育,现在俨然是职业体育项目。在美国,哪怕再有实力的选手如果会给儿童产生坏影响,就会严加惩戒。韩国也是如此,因为体育明星是儿童的偶像,所以在更高的层面上要求公人(公众人士)的态度。现在对于学棋的孩子,李世石是偶像,现在的孩子们可能不知道李昌镐,但是知道李世石的却很多。
  
  被誉为“足球天才”的李天秀,因其出格的言行经常和李世石做比较。每当李天秀惹出风波,媒体炮轰、足协处罚的力度之大,李世石相比简直是在乐园。围棋界固然保守,但是保守的结果却又是太自由了。最近车敏洙四段接受采访说:“相对日本和中国,韩国体制可以说是很自由。重要的事案作为舆论调查首先由棋士会讨论定调,然后交付理事会裁定。而且比赛的收益属于棋手的份额也比中日两国大,而且几乎不限制棋手涉外的活动。即使没有强制规定也能运转自如,这是因为体制内的成员们大体上都遵守保障自由所必须的‘惯例’。如果‘惯例’(CommonSense)不再行得通,就只有像日本棋院或中国棋院制定维持体制必须的强有力规定和制度。可是,惯例才是最重要的,在一个大原则框架的规定下面,重要的就是惯例。”

2、不向棋士会上缴5%中国联赛对局费的问题
  
  职业棋手联谊团体的棋士会,在韩国围棋界是最有影响力的施压团体。韩国棋院只是主管棋战的运营和具体行政,而棋士会是立案主要的政策,确定其方向,从这意义上可以说是韩国棋院=棋士会。
  
  棋手的主要收入源是对局费,而韩国棋院掌管的棋战主管费,还不够支付行政经费、职员人工费,职业棋手研究津贴,没有余力把预算投入到棋手的福利上。因为这种局面,就只有从所有棋手的对局费和奖金中扣除一定金额。积攒棋手的福利基金。
  
  收取主管费的国内棋战,从对局费中扣除5%(奖金不扣除)放入棋士会基金上,国外主管的棋战扣除10%由韩国棋院立基金。这是因为国外棋战基本都是大奖金额的国际大赛,出战权一般不经过预赛选拔直接给予排名靠前的棋手,所以认为本身已经收益多而进行扣除(当然这样的国外棋战都是韩国棋院做日程安排,提供各种便利)。而这些基金,就是用作棋手的退休金、借贷以及补助金。
  
  可是有一天,中国忽然出现效仿职业足球的围棋联赛,睦镇硕等韩国棋手作为外援效力。大概是出于和传统棋战迥异的陌生感,还是至多看做棋手个人的“打工”行为,韩国棋院没有和国内棋战联系起来深刻考虑过,只是当做国外棋战从对局费中扣除10%了事(中国联赛初创期,李昌镐为了践约马晓春九段的邀请要披外援战袍,方引起第一人能否参加中国联赛的争议。其实这时,韩国棋院应早动手制定详细的出战规定。去年韩国第一人李世石为中国联赛放弃国内比赛,即使这时动手也不算晚。这一部分说韩国棋院时集中讨论)。
  
  在林宣根任韩国棋院总长时期,终于出现了既然不给做日程安排,为什么扣除10%的强烈抗议,深感头疼的韩国棋院立刻缴械,把皮球踢给棋士会。从这时起棋士会规定在“自愿缴纳”的名分下降低到5%扣除,相关的三名“外援”中两人自愿上缴。李世石一开始表示上缴,但是没有了后文,接着又以“日程问题”拒缴,结果被立上棋士会议案。目前,棋士会已经要求韩国棋院为外援棋手做日程安排,而最近韩国棋院已向中国棋院发了关于协助的公文。
  
  已故林宣根总长一直为这上缴5%问题头疼,一天棋战颁奖仪式结束后把李世石拉到餐馆说服,但是很快举双手投降。林宣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展开“权位责任论”(Noblesse oblige)说服说:“多赚的人应该多做贡献。不要只想你是靠实力拿到了这些,也该想到因为有人输,所以你拿到了奖金。所以,输的那个人也是你的伙伴,也为你的奖金做出了贡献。所以,你就交这5%不行吗?”当时李世石的回答是这样:“我是不理解,我哪怕少缴一半,还不是比别人多?”
  
  没有人愿意把自己血汗赚来的钱平白无故交出来,尤其不给做日程安排的前提下就要收取一定金额,和多寡无关会感到冤枉。可是,“恶法”也是法,既然定了下来就要遵守,然后通过追究不合理性进行改善。目前棋界贫益贫富益富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这当间赚的最多的人拒缴,这样无论出发点是什么,只会引起误解。
  
  对上缴中国联赛5%对局费怀有不满的人意外很多,难道他们就没有想法吗?现在李世石是赚的最多,但是他还是新人的时候,曹薰铉九段、李昌镐九段等肯定交了很多。李世石老了后,他的后辈们也会继续交。而这些钱,最终会支付李世石的退休金。作为参考,这种方式的基金任何体育团体都有,高尔夫协会是以发展基金、特别会员费的名义收取11.2%。

3、拒绝在棋谱著作权委托书上签名的问题
  
  这一事案没有提交棋士总会表决,但是既然提了出来,就不妨看具体是什么问题。韩国棋院为了应对棋谱有著作权时,认证为韩国棋院所属棋手棋谱著作权信托管理团体,征求所有棋手的签名同意。即为了获得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长官指定的代理团体资格,事前必须获得所有棋手签名同意的委任书。
  
  2006年12月,棋士总会本来通过了对韩国棋院的委任,但是有说法必须征得每个棋手的签名同意才具有效力,2007年5月重开棋士总会决议,并开始一一征求签名。但是目前,唯李世石没有签名。因为李世石不说明具体理由一直拒签,韩国棋院主管职员要求棋士会会长赵大贤帮助解决问题,但是拖一年多时间到现在都没有解决。赵大贤说:“我听李相勋七段说是因为著作权收益具体分配问题。我解释说这是法庭认可棋谱著作权以后下个阶段该商议的问题。”但是李世石坚持,在具体保障棋手拿百分之几以前拒签委托书(待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75-241731.html

上一篇:最新的会议日程安排
下一篇:《中国物理快报》撤回自己抄袭自己《自然-纳米技术》的论文
收藏 IP: .*| 热度|

1 赵星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