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宇宙天地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学雷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从事宇宙学研究

博文

国际天文联合会2009年大会见闻(1) 精选

已有 5762 次阅读 2009-8-15 23:04 |个人分类:所见所闻|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暗夜, 光污染, 冥王星, 国际天文联合会, IAU

国际天文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是天文领域的主要国际组织,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设在法国巴黎。其成员包括个人成员和国家成员。个人成员一般都是职业天文学家(获得相关博士学位并从事与天文学有关的工作),国家成员则是代表该某一地区天文学的组织。IAU的各专业部和专门委员会由个人成员组成。其大会(general assembly)每三年一次,可以算是国际天文界的奥运会,轮流在不同国家召开。上次在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大会,因为通过投票决定冥王星不再算作“行星”而曾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今年的大会8月上旬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包括我在内有许多中国天文学家与会。

参加会议的天文学家来自世界各地,本次注册的代表有两千多人。大会的开幕、闭幕、会议特邀的大会报告由全体代表参加,此外的时间则安排分会。分会是提前安排的,由天文学家提出申请,经过IAU的讨论和表决,选择一些会仪专题,其中较大的称为Symposium, 稍小的称为 Joint Discussion, 再小的称为 special session, 每个专题在一个分会场举行。今年包括6个symposium, 16个Joint Discussion, 10个 special session。这些专题会议大部分是学术研究性的,有一些则讨论教育、科普、天文史等,如关于2009国际天文年活动的,天文学教育的,纪念开普勒 “Astronomia Nova”一书出版400周年的等等。 还有一个 Special Session 05: Accelerating the Rate of Astronomical Discovery 专门讨论天文学学科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趋势和对策。当然,还有一些专门的事务性会议讨论IAU本身的组织问题。 

从我个人的体会而言,单就了解国际研究动态以及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而言,参加中小型的专题会议更加有效,因为那里的论题更加集中,与会人员也总是聚在一起,交流比较容易。象IAU大会这样的大型会议上当然也会有很多与自己的研究有关的报告,但是往往更为分散,而且与会人太多,会议一休息大家都分散了,想找人讨论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参加大型会议的次数不多。不过,偶尔参加一下大会也有好处,就是可以了解整个天文学科的发展状况和热点。这次是我首次参加IAU大会,以前参加过的大型会议只有美国天文学会(AAS)的大会。美国确实是天文超级大国,它的AAS会议每年两次,其会议规模(参会人数)与IAU差不多,但会期短一些,一般一星期(IAU则是两星期)。如果比较这两个会议,AAS的学术性和商业性强一些,IAU的政治性强一些。AAS大概因为经常举办,而且组织者比较集中,会议的报告内容比较新,专业性也比较强。会议有很多学生参加,有许多招聘、招生的面试,很多相关的高科技企业也来参会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和招聘人员。相比之下,IAU大会的学术报告内容比较多样化,参加的外国学生相对说来少一些--当然东道主国例外!招聘招生等信息不多,也没有多少企业参加。两个会议都有不少关于天文教育、科普、促进天文学发展、鼓励妇女和少数民族从事天文学等方面的内容,不过IAU有更多的促进发展中国家天文研究和教育的内容。当然,IAU还有一些由于它的地位而独有的内容,比如决定天文方面的一些国际标准、天体命名等,这是AAS所没有的。

IAU作为天文领域的权威性国际组织,其大会与会成员表决通过的决议在天文学方面有一定的权威性,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次会议关于修改行星定义的表决。科学的实质内容不会因为我们采取不同的定义而改变,采取不同的定义只会影响我们表述的形式,但是为了便于交流,科学概念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以免引起误解和歧义。随着科学的发展,原来的定义可能无法适应新的形势,这就是为什么需要IAU这样的组织来决定新的定义。就冥王星是否算行星而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有很多争议,因为自那时以来天文学家们在海王星轨道以外发现了许多天体,特别是2005年发现的2003UB313(后命名为Eris)比冥王星更大。历史上,1801年发现的谷神星(Ceres) 曾被称为行星,但后来在其轨道附近发现大量类似的天体后就被改称为小行星(minor planet 或 asteroid)。因此,有一些天文学家认为,冥王星不应被算做行星。早在2000年,纽约的海登天文馆(Hayden Planetarium)重修后在其太阳系的介绍部分就不把冥王星算做行星。反之,如果我们要继续把冥王星称为行星的话,原则上讲这些新发现的天体也应被称为行星。在2006年IAU大会之前,IAU组织的一个专门委员会曾经提出过一个关于行星定义的决议草案,按照这一草案冥王星仍是行星,但将增加一些新的行星(包括谷神星以及新发现的一些天体)。但这一草案也有一些问题,因此在大会表决之前的小组讨论上就受到很多人的反对,没有正式表决。为了达成一致,后来另外起草了一个行星定义的新草案,这一草案最后投票通过,冥王星不再算做行星,而是把它算做一类新的天体——矮行星(dwarf planet)。顺便说说,布拉格大会修改行星定义一年多后,北京天文馆在其展览中还没有改变“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表述,这曾引起了一些新闻媒体和学者的批评。这些批评当然是正确的,不过应该指出的是,修改展览并不是仅仅把“太阳系九大行星”改为“太阳系八大行星”这么简单,还应该包括对太阳系除了行星之外另两类成员即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small solar system body)的介绍。

对于IAU2006年通过的行星定义,我国的新闻媒体和评论人士大多持正面态度,认为这反映了人类认识的进步和科学的自我改正能力。但实际上,很多天文学家认为,2006年IAU大会进行这项表决有点操之过急,因为对于这一问题实际上在天文学家之间并没有达成广泛的共识。举例来说,NASA 冥王星探测项目 New Horizons 的负责人Alan Stern 对此决议就持激烈的反对态度。两年之后的2008年8月,在Johns Hopkins 大学召开的行星大辩论会议上,天文学家也未能就行星的定义达成一致意见。我个人的看法是,应该等问题进行更充分的讨论,大多数专家之间形成共识之后再通过决议予以肯定。而上届IAU在有很多争议的情况下强行投票表决是不妥当的。

本次会议有六个决议付诸表决,这其中编号以A开头的涉及IAU预算分配,因此由国家成员代表表决(因为会费是成员国交纳的),编号以B开头的则不涉及预算,由个人会员表决。这些决议中没有象上届会议关于修改行星定义那样引起激烈争议的, 六个决议的大概意思分别是 B1:关于IAU应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天文学,A1:关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天文学的具体执行措施(主要是IAU设立一个全球发展办公室专门负责此事);B2: 关于一些基本天文学常数的最佳估计值(采用美国海军天文台现在给出的一套数据,并在IAU内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和一套程序负责今后这些数据的修改);B3:天体坐标系从明年起采用称为ICRF2的改进坐标系;B4:IAU成员应该鼓励妇女从事天文学;B5:关于保护暗夜和星光的权利。

这最后一个决议(B5)比较有意思,现在随着城市的发展,光污染严重,很难看到星光。然而决议指出,星空带给人灵感,在世界所有文明的发展历史中,对星空的思索都是科学进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现在,天文学的科学知识和文化价值是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更巧妙地使用照明不仅可以保护暗夜,也能减少能源消耗。暗夜星空在旅游业中也具有其价值。因此,没有光污染的夜空应该是一项基本的社会-文化权利和环境权利。保护暗夜星空是自然环境保护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应该说,这一观点在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之外还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希望这一决议能够唤起大家对减少光污染的重视。

表决时先由决议的起草者介绍决议内容,然后主席询问是否有问题,只要在场的人无论是否会员都可提问,由起草者回答。实际当天没有人提问。问答结束表决,则只有IAU会员有权。会员每人有蓝色、黄色纸板各一张,表决的时候主席先问反对的,反对者举起黄牌,由工作人员数票。再问弃权的,弃权者举蓝牌,再数票,最后问赞同的,赞同者举蓝牌。最后由大会主席宣布表决结果。这六个决议都以全体或绝大多数通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61-249567.html

上一篇:静夜遐思: Zwicky与形态学方法
下一篇:IAU2009年大会见闻(2)南极天文
收藏 IP: .*| 热度|

3 武夷山 肖重发 王立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