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21/6/29
我从小住在西安城内,小时天天爬城墙,夏天上去歇凉。平时也喜欢在城墙上玩耍。
唐朝时期,长安是世界第一大城市,人口超过百万。今天的西安城就是唐代西安的一部分。这里就回顾一下西安城从古到今的变迁。
周秦汉都城遗址
西安地区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秦中自古帝王州”(杜甫诗),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也许还没有哪一座城市能够和西安相比,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和无与伦比的辉煌:它是西周以来13个王朝的首都,中国前半期历史的缩影。这13个王朝是指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末期)、西晋(末期)、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历代王朝建都年数总计1126年,这在中国七大古都中,是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一个。而城市的历史,仅从西周都城丰镐算起,就已足足超过三千年。
西安号称“十三朝古都”是从西周开始的。周人所建的丰镐二京位于西安西郊沣河两岸,距市中心20多公里。经过实际考察挖掘,古丰邑在河西今马王村一带,因为这一带的西周文化遗迹特别密集。在马王镇发现的车马坑就是证明。沣河的东岸,即丰邑的对面,是镐京旧址。
秦都咸阳的所在地,以咸阳市东15公里的窑店为中心,那里的原上留有咸阳宫的一个较大台基,发掘出土大量建筑构件,现建有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自秦孝公迁都咸阳后,对新都进行了大规模营建。至秦昭王时,建横桥于渭水之上,都城延伸到渭河以南(西安未央区),南北贯通,形成“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的宏大布局。秦始皇兴建的阿房宫,则在西安西郊三桥附近的阿房村南,那里还留有一座高大的夯土台基,为阿房宫前殿台基,东西长1200米,宽约450米,高七八米。由此可见,秦代都城规模不小,可惜秦亡后被项羽一把大火,连烧三个月毁掉。
咸阳被焚后,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定都关中地区,在渭水之南的秦都故地(今西安未央区大小白杨村和皂河之间)建设了汉长安城,其中东南部是刘邦最早所住的长乐宫(原秦兴乐宫修葺而成),西南部是他命萧何所建的未央宫。城墙总长22.7公里。不甚规则,南像南斗星,北像北斗星,因此称为斗城,每边开3座城门。西城外还有汉武帝所筑的建章宫。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末年有户八万八百户,人口24万多,若把皇族、兵士及其人口计算在内,当时人口约在30万以上。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在当时世界上也名列前茅。总面积约为同时代罗马城的三倍。
汉末至隋唐之间的几个小朝廷,也在此建都。汉城遗址今日犹存,在西安城西北约5公里处,残垣若断若续,台基残存傲立,任人凭吊怀古。其占地广达36平方公里,已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的廊道路网”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唐代长安规模世界第一
“西有罗马,东有长安”是西安在世界历史地位的写照。唐代首都长安城,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8.5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是今日西安城的7倍,人口达100多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试比较,古代罗马城面积约14平方公里,东罗马都城君士坦丁堡面积12平方公里,阿拉伯帝国都城巴格达30平方公里),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城市(试比较,宋代东京和元大都面积皆50平方公里,明清北京城60多平方公里)。
唐长安城实际上是隋文帝杨坚始建的。他以长安为基地,发兵征战,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几百年的战乱分裂局面。由于原汉长安城破坏严重,不适应大一统国家的需要,于是他就在汉长安城的东南,选定远较汉城大得多、自然条件好得多的一块地方,作为隋王朝首都所在地,起名大兴。隋文帝让大建筑家、太子左庶子宇文恺(555-612)担任筹建大兴城的“总工程师”。从勘测设计到施工指导,都由他负责。583年初步落成。
公元618年,李渊和李世民父子据关中,建立起兴盛强大的唐朝。唐朝以隋大兴城作为自己的京都,但恢复汉代的名称,仍叫长安。
唐代长安城在隋宇文恺的规划基础上,经过隋文帝到唐玄宗百余年的多次营建,城内景物,更臻完美,终于完成及其宏伟壮观的规模。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
全城布局严整,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宫城位于城之北部中央,东西五里多,南北二里多,是皇室居住的地方,主要建筑为太极宫。城南正门为承天门(今莲湖公园内),城北有玄武门。宫城南边是皇城,面积稍大于宫城。城内布列中央官署,是百官办公的地方。南边开有含光门、朱雀门和安上门等三座城门。宫城与皇城以外叫外郭城,这才是官民住宅和工商业区。城内共有11条南北大街和14条东西大街,相互交错,把全城分为110个坊和东西两市。每个坊呈长方形,结构划一,布局匀整,状若棋盘。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唐城比今西安城大的多,当年大小雁塔在城内,如今在城外。唐城北城墙比今西安城略北,而南城墙则在今大雁塔以南,仍有遗址存在,就在大雁塔以南开元广场的南侧。大唐西市在今西安城西南,已开辟为以丝路风情和文化为特色游乐商业区。
城内东市附近的兴庆宫,是唐玄宗和杨贵妃游宴享乐的地方,现辟为兴庆公园。城东南角的曲江池和芙蓉园,是当时皇家的御花园。如今这里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主题公园“大唐芙蓉园”。为全国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筑群。
唐城外东北角的大明宫,原来是李世民为他父亲李渊避暑而修建的,以后唐高宗加以大力经营,移居来此。从此,大明宫代替了太极宫,成为唐代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其中的含元殿,就相当于明清故宫的太和殿。此外还有麟德殿等宫殿。如今这里辟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明西安城墙,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城墙
唐末,长安城几经战乱,毁于兵火。904年农民起义叛将朱温胁迫唐昭宗东迁,对长安城进行了最后一次大破坏,雄伟壮丽的长安城化为废墟。当时驻守长安的唐佑国军节度使韩建(855-912),把城垣加以缩小,废弃宫城和外郭城,仅修葺了残破的皇城,称之为“新城”,这就是五代、宋、金、元的长安城。
政治中心东移以后,西安仍是中国西北的重镇。宋朝的永兴军路,金代京兆府路治所、元朝的安西王宫都设在这里。
蒙古人入主中原,关中地区成为成吉思汗孙子忽必烈的封地。他曾在关中推行“汉法”获得成功。1260年,忽必烈即位蒙古大汗,1271年定国号为“元”,创建了元朝,被称为元世祖。他十分重视关中地区,因为这里不仅是他初试政治锋芒的地方,而且也是对西南用兵,进一步统一天下的重要根据地,还是西北、西南的军事重镇。1272年(至元九年),元世祖忽必烈封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建藩陕西,镇守关中。将京兆府也改名为安西路。安西王权高位尊,所部兵将达15万人。1274年元分三路大军南下灭宋,四川一路的军权即归安西王府节制。
安西王重修了西安城墙,把城垣四角改成了向外突出的圆形墩台,今西安城西南角就是当时遗留下来的。他嫌西安城太小,于是在今西安城东北3公里的浐河西岸,修建了“壮丽视皇居”的安西王城。
这座王城宏大而豪华,使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赞叹不已。他大约在1278年前后来到京兆府,在游记中留下珍贵的记录(张星烺译文):
“我们到京兆府大城,这城实在是大而好看,是京兆府国的都城。这国古代是大国,富厚强盛,有许多贤圣的君主治理人民。但现在这地君主名忙哥剌,是大汗之子。他父亲把这国封给他,命他做这国的王。城里商工业皆甚兴旺,出产丝极多,各种金丝布皆在那里制造的。军队用的各种器具也皆在此制造的。各种养生的必需品皆很丰富,并且价钱很低。城在西面,人民崇拜偶像,但也有少许突厥人奉景教的和若干回回教徒。
城外有忙哥剌的宫,宫很华丽。我就要告诉你们了,宫在一个大平原上,到处有川、河、湖、沼源泉。宫的前面有很高很厚的墙,周围五迈尔。建筑极佳,并设有统眼。墙里有许多野兽飞禽。围墙之中央即王宫,宫很大,并很美丽,比这再好是没有了。宫里有许多伟壮的殿同美丽的房屋。到处皆油漆绘画,用金叶、蔚蓝和无数的大理石来装饰。忙哥剌治国贤明,公平无私,人民很爱戴他,宫的四周有兵驻防、野禽、野兽,给他们许多娱乐。”
元安西王的袭封时间并不长,从忙哥剌被封王到1307年其子阿难答阴谋篡位被诛杀,前后30多年。安西路改名奉元路。元末安西王城被夷为平地。
明洪武二年(1369),明军进入西安,在此设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来。第二年,朱元璋也在西安封王,即封其次子朱樉为秦王。但秦王府不在城外,而建在西安城内,即在府城东北部修建了一座很大的秦王府,叫王城(后来讹为“皇城”),也就是今天陕西省政府所在的新城。接着又扩建西安城垣。西南两面仍在唐长安皇城的位置上,而东北两面各向外扩展了1/3。这样城市面积增加约一倍。
1378年,西安城墙全部完工,历时4年之久。西安城垣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25公里,南北宽2.75公里,周长14公里。四面各开一门,各门都建有城楼。城垣高12米,顶宽约15米,底宽18米,四角建有角楼。沿城墙有98座堞台(敌台)向外突出,上有堞楼(敌楼)。城内有四处坡道、六处马道,城外开有又深又宽的护城河,城上四周有5984个垛口。这些设施互相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给城墙外面砌了一层青砖。
五六百年来,西安城垣基本上还是当年的面貌。四门瓮城至今尚好。东西城门楼的正楼和箭楼均完整,南门仅存正楼,北门仅存箭楼,其他角楼、敌楼均被毁(今重建了12个敌楼,2座角楼),但为了交通方便新开了十几座城门(其中含光门、朱雀门、大南门在唐代皇城的南三门位置上)。西安城墙布局严谨、雄浑、坚固,反映出我国筑城技术的杰出成就。1983年后,经过空前大规模的整修,恢复了其宏伟、壮观的风貌。城墙外环绕着宽阔的护城河。在城墙和护城河之间,建成全国第一座,也是最大的环城公园。早上,西安居民云集于此,散步、群舞、练剑、遛鸟、唱秦腔。
今天的西安城是明朝在唐都长安皇城的基础上扩大建立起来的,约相当于唐都长安城面积的1/7。即使这样,西安城不算小,在明清时代,老城面积仅次于北京、南京,居全国第三。明代秦王府和陕西布政使司官署、清朝的陕甘总督行署、民国以来的陕西省政府都设在西安。
西安古城墙已有600多年历史,其长度仅次于南京、北京城,但南京城垣已残缺不全,北京城墙甚至被完全拆掉,这样西安城墙就成了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墙遗址。它早在1961年就被列入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世界上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走遍全球,找不出比西安城墙更大的完整城垣了。在西安城墙上走一圈,需要三四个小时。城墙之宽也是史所罕见。从1993年起每年在城墙上举行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友谊赛,这也是全球的独一份。
我到五大洲100多个国家旅行过,每到一地,都注意当地是否有城墙。大城如罗马、雅典、伊斯坦布尔仍然留有部分城墙,但已残破,不完整了。比较完整的有韩国的水原(总长4.5公里),中东的耶路撒冷(4公里)、摩洛哥的梅克内斯(4公里)、西班牙的阿维拉(2.5公里)、法国的阿维尼翁(5公里)、英国的约克(5公里)和切斯特(3.5公里)、德国的纽伦堡(5公里)等。它们不但都没有西安城墙这么长,而且大部分已无法在城墙上走一圈。由此可见西安城墙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位。 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城墙和城内景点多
西安城数大南门保存最完整,沿用时间最长,唐代为安上门。如今,每逢国家领导人及外国元首到来,就在此举行盛大的仿古迎宾入城式。如此隆重迎接过美国总统克林顿和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等国际知名人士。
西安城内面积大约12平方公里,最著名的地标是钟楼,明初建在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1582)迁建到现址,从此它就屹立在城中央略偏西南的位置上。古城以钟楼为中心,构成了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基本格局。直到今天,这四条大街加上火车站前的解放路,还是西安的主要繁华街道,西安老城街区成棋盘状,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远远望见钟楼,就不会迷路。
西安钟楼基座为正方形,宽35.6米,高8.5米,用青砖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宽6米的券形门洞。由地平到楼顶高36米。楼的整体为木质结构,楼顶四角攒顶,上面用深绿色琉璃瓦覆盖。最上面的大圆金顶,高5米,外贴金箔,金光闪闪。楼身是重楼三滴水,即两层楼三层檐,雕梁画栋,贴金绘彩,飞檐斗拱,高高翘起。两层楼深广各五间,四周有回廊。内有楼梯可以盘旋而上,在二楼可纵览西安最繁华的风景。钟楼庄严、瑰丽,是一座具有民族形式的古代建筑物,为西安的主要标志之一。
从钟楼向西走过大广场,在西大街路北,巍然耸立着雄伟的鼓楼。它与钟楼遥遥相对,互相辉映,为古城增色。鼓楼是一座古典形式的建筑物,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古时候,楼上悬挂一面大鼓,傍晚击鼓向全城居民报时,故称“鼓楼”。鼓楼连基座共高33米,基座用青砖砌成,高7.7米,宽52.6米,面积1999平方米,大过钟楼(约1300平方米)。南北正中辟有券洞门,高和宽均为6米,南北深38米。楼建在基座的中心,结构为三重檐。第一层楼身上置腰檐,第二层楼顶上覆盖绿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上下两层面阔各为七间,进深均为三间,四周另有走廊。楼上南檐下悬挂着“文武盛地”四字巨匾,北檐下悬挂着“声闻于天”金字匾额。古时击钟报晨、击鼓报暮,因此有“晨钟暮鼓”的说法。夜间击鼓以报时,三鼓是三更,五鼓是五更,一夜共报五次。高楼大鼓,“声闻于天”,说明了鼓楼的实际意义。这两匾不仅说明了建筑物的意义,而且犹如画龙点睛,使鼓楼更显得宏伟壮丽。楼内有梯可登,凭栏可眺望全城景色。
鼓楼向北叫北院门,是文化一条街,出售各种纪念品;又是回民小吃一条街,这条街经西羊市到北广济街一带,各色小吃,如灌汤包子、腊牛羊肉、甑糕很有名,是西安的一个热闹去处。
西大街现已改建为仿唐风格的大街。中段的都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是当时天下三大城隍庙之一,统辖西北数省城隍,故称“都城隍庙”。旧时,这里信众如潮,香火鼎盛。如今,在这里可以体验碧瓦丹檀雕梁画栋的中国建筑艺术,也可以感受神秘的道教文化。每年春节的盛大庙会上,各种民间绝活层出不穷,更是热闹非凡。
西安南门内东侧的书院门是一条仿古文化街,有不少古玩、字画、文物商店。沿书院门走到头,就是闻名遐迩的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它的前部为文庙遗迹,接着是碑林,现有7个展室、7座碑廊和8座碑亭,共展示了1000余种碑石墓志,荟萃了自汉至清各代名家手笔,参观者有机会一睹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家的亲笔刻石,以及苏轼、赵孟頫等各家的墨宝。其中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为国宝级文物,特别引人注目。“大秦”是我国古代对东罗马的称呼,“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流派,称聂斯托利派(Nestorian),源自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在波斯盛行。此碑记载了这一教派的僧人在唐初历经艰辛由波斯进入中国传教的情况,是了解与研究中国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最珍贵的实物见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