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3里维拉壁画局部
484墨西哥大学图书馆壁画
485关于1810年墨西哥独立运动的壁画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21/8/16
今年是墨西哥开展壁画运动100周年。
来到墨西哥,你会注意到:很多建筑被多姿多彩的壁画所覆盖,这是墨西哥现代建筑的一大特色。壁画是深受墨西哥人喜爱的艺术形式。墨西哥的画家走出象牙塔的画室,走向大众和社会,他们突破画框的束缚,在公共建筑的墙上挥毫,描绘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把墨西哥变成了举世闻名的壁画之国。
墨西哥的历史总是与壁画紧密关联。壁画在古代印第安人时期就曾盛行,帕伦克州的玛雅古迹博南帕克(Bonampak)的画殿中,保存的彩绘壁画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描绘战争、献俘仪式和欢庆胜利的场面。这组壁画色彩绚丽,构图巧妙,场面宏大,是世界艺术的瑰宝。殖民地时代也描绘了大量宗教题材壁画。现代壁画则是墨西哥革命的文化产物,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1921年,在墨西哥革命取得巨大胜利的情况下,为了团结全国人民,增强民族凝聚力,宣传墨西哥的历史和文化,以及社会和科技改革的必要性,奥夫雷贡总统(1880-1928)新内阁的教育部长巴斯孔塞洛斯(José Vasconcelos)决定委托画家们在市中心的许多公共建筑墙壁上绘制壁画。于是,墨西哥开始了壁画运动,不仅在首都,也在各州遍地开花。壁画运动的高潮一直持续到50年代。在国家宫、国家历史博物馆、教育部、国家艺术宫和各学校等许多公共场所共绘制了1400多幅作品。
在壁画运动中诞生的作品继承了古印第安壁画艺术传统,并与近现代墨西哥绘画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技巧和表现方法,打破了学院派的清规戒律。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战斗性、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很强的故事性,热情洋溢地描绘了墨西哥革命的历史过程及意义。以墙壁为画板,可以画给与美术馆无缘的贫民看,又具有一定思想启蒙的目的性。即使是不识字的平民百姓也能通过壁画作品了解历史,展望未来。墨西哥的壁画来自人民,它不仅以雄浑的笔触刻画了墨西哥民族的过去,而且通过艺术形象鼓舞和激励着墨西哥人民继续前进。大量的作品都保留在墨西哥各地的公共建筑上,如政府机构、学校、博物馆、剧场、电影院的外墙内壁上都布满了大型壁画,如今也成为旅游观光的焦点。其中墨西哥城的壁画最多,为高原古都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使墨西哥城赢得“壁画之都”的美誉。
下面介绍墨西哥最著名的壁画家,即“壁画运动三杰”——里维拉、奥罗兹科和西凯罗斯。
鲁迅介绍过的壁画家——里维拉
鲁迅曾在1931年10月20日《北斗》月刊第一卷第二期,发表过一篇介绍美术家理惠拉壁画的文章,原题《贫人之夜》,收入《鲁迅全集》,名为《理惠拉壁画“贫人之夜”说明》。他在文中介绍说:“理惠拉(Diego Rivera)以一八八六年生于墨西哥,然而是久在西欧学画的人。他二十岁后,即往来于法兰西,西班牙和意大利,很受了印象派,立体派,以及文艺复兴前期的壁画家的影响。此后回国,感于农工的运动,遂宣言‘与民众同在’,成了有名的生地壁画家。生地壁画(Fresco)者,乘灰粉未干之际,即须挥毫傅彩,是颇不容易的。”鲁迅评价说:“理惠拉以为壁画最能尽社会的责任。因为这和宝藏在公侯邸宅内的绘画不同,是在公共建筑的壁上,属于大众的。”鲁迅介绍的理惠拉正是如今通译为里维拉的墨西哥壁画家。
迭戈·里维拉(Diego Rivera)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壁画家之一,被视为墨西哥国宝级人物。1886年12月8日出生在瓜纳华托。他的故居保存良好,现辟为博物馆(Museo Casa Diego Rivera)。一层的家具、陈设都保持着原貌,摆着19世纪的家具和古董。二层和三层是画廊。从早期的瓜纳华托时代到旅欧时代到最后立足于墨西哥风土人情,里维拉完成了一个壁画家质的飞跃。画廊按照时代的发展变迁,展示着里维拉一生中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此外还有介绍各个时期的里维拉的图片展览,供人们了解这位大画家。
里维拉从小就表现出对画画的热爱。从手指能抓住笔时起,就开始在墙上、门上、家具上、地上画画。10岁就进入墨西哥城著名的美术学府圣卡洛斯学院(Academia de San Carlos)学习绘画,在这里经过了7年严格的学院式训练后,于1902年毕业。这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墨西哥版画家波萨达(Jos Guadalupe Posada, 1851—1913)。他那富有创造力的作品向里维拉展示了墨西哥民间艺术极富传统的生命力以及对革命前社会生活的敏锐观察。1907年里维拉游学欧洲,到马德里和巴黎学习绘画艺术,热衷于西班牙古典绘画,他也向往印象派,与毕加索等人有接触,还到意大利观摩古代壁画(Fresco)。1910年里维拉就已在国内外声名鹊起。
1921年里维拉回到墨西哥。正逢国家大力提倡壁画,得以大展身手,发挥自己的才能。他在国立预科学校(Escuela Nacional Preparatoria ,即旧圣伊尔德丰索学院,Antiguo Colegio de San Ildefonso,在宪法广场东北不远)绘制了他的第一幅壁画《创造》(La creación),作品以墨西哥经过革命变革之后的未来为主题。这里也就成为墨西哥壁画运动发祥地,现为展览馆。
接着里维拉又受聘为装饰教育部作壁画(Murales de la Secretaría de Educación Pública)。这里原为多明哥修道院,三层回廊楼房围成两个院落。他在此创作120幅壁画,用画家自己的话说,这些壁画共同形成了“人们真实生活的场景”,每个院落主题鲜明,东头的院子描绘劳动、工业和农业,而内院则表现传统和节日,内院最上面则是一组描绘工人和农民革命的壁画。鲁迅所介绍的《贫人之夜》,还有对比强烈的《富人之夜》即在其中。如今这里也开放参观。
里维拉绘制在国家宫(Palacio Nacional)中央马蹄形楼梯回廊墙面上的《墨西哥的历史》(Epopeya del pueblo mexicano)是其巅峰杰作,分中央和两侧3部分,总面积276平方米。这幅耗费6年心血创作的史诗壁画巨作描绘了墨西哥从古代到近代的历史变迁,内容有羽蛇神传说、古代印第安文化、玉米和可可的种植、龙舌兰加工业、科尔特斯登陆、土著的英勇反抗、1810年独立战争、1857年改革法、马克西米连皇帝的处决、1910年革命等,波澜壮阔的画中人物近千人,向世人歌颂了自己的民族,凝聚了墨西哥本土的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呈现出浓厚的墨西哥人文特色和社会风情,堪称气势磅礴的历史长卷。就说其中一个画面吧,令人触目惊心:几个衣着光鲜的殖民者,正在做着贩卖人口的交易,手中银元叮当,他们身后的母亲紧紧背着即将被主人卖掉的孩子,而孩子也紧抓住妈妈的衣襟不放,眼中噙满了泪水,左边一个奴隶正在被施以剜眼的酷刑。而右边的画面则格外明亮,主要描绘殖民者所掠夺的财富,包括牛羊、奴隶及大量钱财,这一部分与奴隶们的悲惨境遇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突。为了不负众望,在画中凸显墨西哥的民族特色,里维拉多次出入人类学、民俗学博物馆,认真阅读涉及墨西哥古代各民族的服装、工具、兵器、生活习俗的书籍,从而全面把握创作的主题、选材、形式和节奏。一个并不熟悉墨西哥的人,看了里维拉的巨作也能对墨西哥的历史和民俗风情有大致的了解。
国家艺术宫(Palacio de las Bellas Artes)是一座用意大利大理石建造的壮丽建筑,1934年完工。内分容纳3500人的剧场和画廊两部分,墨西哥城的重要演出和艺术展览都在这里举行。三楼西头的壁画《人——世界的主人》(El hombre controlador del universo,又名El hombre en el cruce del camino,即《人类处在十字路口》)就是里维拉的又一名作。这幅名噪于世的壁画,曾有一段曲折。1930年代美国大财阀洛克菲勒在纽约建成了“洛克菲勒中心”楼群,请里维拉为之画幅壁画。里维拉受聘来到纽约,以《人——世界的主人》为题作画。当时洛克菲勒以为这个世界的主宰者,非洛克菲勒这类家族莫属。然而,事与愿违,出现在壁画上的不是洛克菲勒,而是世界人民、工人以及工人阶级的领袖列宁。洛克菲勒一看这幅画,几乎气疯了。他要里维拉按照他的意图重新画一幅壁画,但里维拉断然拒绝作任何修改。他说,你有钱可以去买任何一幅画,但绝不能用金钱收买一个艺术家的良心。为此,洛克菲勒不得不将这幅画拆掉,由里维拉带回墨西哥。这幅名画,就这样一直展示在国家艺术宫,以便让真正的主人来欣赏,并从中汲取力量
在墨西哥城市中心阿拉梅达公园的西侧,专门辟建了一座里维拉壁画馆(Museo Mural Diego Rivera),永久保存他的作品《阿拉梅达公园周末午后之梦》(Sueño de una tarde dominical en la Alameda Central)。这幅画又名《世界并没有上帝》,长15米,画中描绘了100多个历史人物——包括画家本人玩世不恭的形象,他同骷髅死神手牵着手,有衣着华丽而庸俗的贵妇、得意的议员和失意的政客,扒手与小偷,有胸前挂着一大排勋章的将军,警察和警官等,都在阿拉梅达公园的树底下。因画中出现“世界上没有上帝”的铭文,他与宗教势力曾发生激烈冲突。
里维拉是20世纪20年代墨西哥壁画运动的开拓者之一,尤其因描绘墨西哥文化和历史的作品而闻名。里维拉使湿壁画的技法得到真正复兴,湿壁画是将颜料涂在经过特殊处理的湿灰泥上。他重视印第安文化传统,把土著艺术的风格融合到自己的艺术中,同时还受立体主义的影响,创作了平易明快、逼真动人的壁画。简单的形式、巨幅的尺寸和大胆的色块是他作品的风格特点。里维拉相信艺术可以成为社会或是政治工具,清楚地表达了左翼思想,突出原住民和农民们过起遭受的压迫。他的壁画用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场景描绘了历史人物和事件,或者墨西哥人生活的标志性场景,受到人们的喜欢。他的风格趋于多样化,有史诗般的磅礴,也有田园诗般的恬淡。他被誉为墨西哥“壁画之父”,一生共创作近3万平方米的壁画。是“壁画三杰”中最为高产的一个。
“三杰”之后的壁画大家奥戈尔曼(Juan O’Gorman,1905-1982)是里维拉的学生,也是建筑师。他利用墨西哥自治大学10层中心图书馆的四层到最高层的4000平方米的外墙,创作了一幅别具一格的壁画,它用彩色小石块镶嵌而成,为世界最大的壁画。壁画内容是歌颂印第安文化和哥白尼发对地心学说的斗争,刻画出为科学发展与人类进步学习和奋斗的主题。他与塔马约(Rufino Tamayo,1899-1991,曾为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作壁画),同为墨西哥壁画运动后期的艺术大师。
1931年奥戈尔曼为里维拉设计了住所和工作室,位于墨西哥城西南部,一所红色与白色的房子供里维拉使用,另一所蓝屋供其妻子弗里达·卡洛(Frida Kahlo,1907-1954)使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室。两座房子彼此独立,并且仅靠顶部的一座小桥相连。弗里达·卡洛也是著名画家。他们的婚姻被形象的称为“大象与鸽子”的结合——因为里维拉又胖又大,而弗里达娇小瘦弱。事实上,他们的结合,最深刻与契合的,并非感情,而是艺术。2002年好莱坞传记片《弗里达》(Frida)使她闻名遐迩。里维拉在这里画了大部分画架作品,水彩画,壁画和一些可移动壁画的素描,并于1957年11月25日去世,享年71岁。此处现已辟为里维拉和弗里达·卡洛故居兼画室纪念馆(Museo Casa Estudio Diego Rivera y Frida Kahlo)。
墨西哥城南郊还有一座里维拉阿纳华卡里博物馆(Museo Diego Rivera Anahuacalli),是里维拉为存放其古代印第安艺术品,参照了墨西哥古典建筑的形式和风格自己设计的,为一座庙堂似的黑色火山岩建筑,共4层,阿纳华卡里是墨西哥谷地之家的意思。里面有他的一间画室和一些作品,包括1934年为洛克菲勒中心创作的壁画的一幅练习稿。里维拉十分热爱印第安人及其创造的文化,他勤奋作画,用自己精心创作的美术作品,传达他对印第安文化的敬意。与此同时,在他的卖画生涯中,几乎把全部收入都用在购买收藏历史文化珍品上。终其一生,他的收藏品有58400万件之多,包括阿兹特克时期的陶器、偶像等。现在都保存在馆内。二楼正厅精心复原了里维拉的工作室,这是一大间普普通通的房间、朴素而简单,没有什么陈设品,室内铺着一张破旧的草席。席上一隅,放着一张旧桌子,桌上满是各色各样大大小小的颜料,还有一个陶制的笔筒。在一张旧椅子的椅背上,搭着一件已经褪色的旧工作服,襟前有不少油斑。椅前立着两幅画架,画板上还有油彩,好像画家刚刚放下画笔离开似的。室内两侧靠墙放着几个展橱,陈列着画家各个时期的作品,其中有速写、素描、画稿,还有出版的画集。后壁张挂着一大幅题为《和平壁画》的粉本,它是画家逝世前定稿的。另一端的墙上悬挂着一幅里维拉正在挥笔作画的油画,画出了他忠于艺术的神情,这幅画的背景就是这间工作室。
独臂绘画巨匠——奥罗兹科
壁画巨匠何塞·克莱门特·奥罗兹科(José Clemente Orozco,又译奥罗兹柯)1883年11月23日出生在墨西哥第二大城市瓜达拉哈拉附近的古斯曼城(Ciudad Guzmán)。他曾长期在瓜达拉哈拉生活,城西的奥罗兹科画室博物馆(Casa-Museo José Clemente Orozco)是奥罗兹科在创业阶段辛勤作画和居住的地方。该馆建筑陈设保持原貌,而今已然成为一座小型美术馆。常设展览品包括他1945年的大作《精彩生活》等。
奥罗兹科为墨西哥壁画三杰之一,早年在墨西哥城圣卡洛斯学院夜校学素描,毕业于墨西哥国家农学院,后当过建筑工艺师。21岁被火药炸伤失去左手,改学绘画。受版画家波萨达(Jos Guadalupe Posada, 1851—1913)的影响,他早年主要创作漫画和风俗画。曾参加1910年开始的民主革命。
1921年在政府的鼓励下,与里维拉、西凯罗斯等人一起为国立预科学校(即原圣伊尔德丰索学院,Antiguo Colegio de San Ildefonso)绘制壁画,这是“墨西哥壁画运动”的开端。他在此创作了壁画《战壕、旧秩序的毁灭、罢工》。奥罗兹科是一位感情丰富的悲剧风格艺术家。他在此创作的壁画《科尔特斯与马琳切》描绘酋长的女儿马琳切在命运的鬼使神差下成为侵略者科尔特斯的翻译,并生下了他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成了墨西哥混血的第一代。
国家艺术宫有奥罗兹科1934年创作的《卡塔尔西斯》La Katharsis)的壁画,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炼狱的情景,使观众似乎直接感受到受折磨人们的痛苦和对胜利的渴望。
他吸收了一些表现派的艺术语言和现代版画的表现方法,并和墨西哥古代印第安艺术的传统象征手法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新的壁画风格,歌颂墨西哥人民争取独立自主的斗争,对美洲各国艺术有一定影响。他的壁画笔触自由奔放、线条简洁有力,色彩偏于暗淡。他喜欢用粗犷的线条和简明的色彩来揭示社会题材。
尽管身有残疾,但其绘画才气依然迸发,奥罗兹科曾在墨西哥多地乃至美国创作巨幅壁画,擅长利用穹顶和弯曲墙体进行创作,被认为是墨绘画技巧和画作冲击力最佳的壁画家。有的壁画画在拱形屋顶上,有的由于太高,参观者只得手拿一面镜子,从镜中看天花板上的画。奥罗兹科的画作具有强烈的政治现实主义色彩,针砭时弊、为民呼喊是其突出的特点。他更多地关注所有人的状况而不仅仅是历史问题,在画中着重于表现情感、性格和气氛。
奥罗兹科很多壁画作品是为瓜达拉哈拉创作的。市中心州府宫(Palacio de Gobierno),曾为独立运动的舞台。就是在这里,伊达尔戈宣布奴隶解放(比美国总统林肯宣布解放奴隶早半个世纪)、取消人头税、把土地归还给印第安人等政策,深得民众的拥护。宫内中央楼梯墙面上装饰有奥罗兹科创作的壁画《振臂高呼的伊达尔戈神父》。
奥罗兹科更精彩的作品则在卡瓦尼亚斯救济院(Hospicio Cabañas)。这是瓜达拉哈拉最著名的古建筑,199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里为奥罗兹科的艺术创造提供了机会。其附属的礼拜堂于20世纪初装饰一新,用一系列奥罗兹科的壁画来装饰。这些巨型壁画和穹顶组画共50多幅,总标题为《西班牙入侵墨西哥》,展现了那段镇压与反抗的悲壮历史。其中礼拜堂圆穹顶上的天顶画《火中人》(Hombre en Llamas),是奥罗兹科的代表作。抬头仰望,只见熊熊烈火中,身披火焰的巨人冲向广阔的苍穹,象征墨西哥民族在烈火中经受磨难后的新生,犹如“凤凰涅槃”。这幅壁画,表达了画家对西班牙征服者的愤怒谴责,令参观者赞叹不已。
1949年9月7日,奥罗兹科在墨西哥城去世。
不断创新的壁画家——西凯罗斯
大卫·阿尔法罗·西凯罗斯(David Alfaro Siqueiros)是墨西哥现代壁画的开拓者之一。1896年12月29日生于奇瓦瓦,曾在墨西哥城和巴黎学习艺术。十几岁的时候当过革命军战士,1924年加入墨西哥共产党,终生都是一个政治活跃人士。1956年曾访问中国,1974年1月6日卒于库埃纳瓦卡。
20世纪20年代,他与里维拉和奥罗兹科一起发起了墨西哥壁画运动。在创作上提倡民族的大众艺术,主张画家走出画室奔向街头。所作壁画常表现社会革命与斗争的主题,轮廓清晰,色彩鲜明,富有趣味和情感。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时代感。经常采用火热的色调和色块。一生创作8400平方米壁画。
他最早的壁画《一个工人的埋葬》(Entierro del obrero sacrificado)是为国立预科学校创作的,1923年完成。1939年为墨西哥电力联合工会绘制壁画《资产阶级的画像》(Retrato de la burguesía),画面占满了楼梯、3面墙壁和天花板。
1945年他在国家艺术宫创作壁画《新民主》(La nueva democracia),采用古典三联画形式,颇具匠心,中间画面上,扑面而来的是一个健壮妇女的形象。他的脸部表现出从痛苦中挣扎过来的神情。她张开挣断锁链的双臂,一手举着火炬,照亮前方,一手紧握拳头,显示必胜的信念。壁画以概括的象征性形象来表现人民战胜法西斯的胜利。
他的壁画《反对波菲里奥独裁政权的革命》(La Revolución contra la dictadura porfirista),创作于1950年代,陈列在国家历史博物馆,面积1370平方米。占了整整一个展厅。右边墙上画的是波菲里奥·迪亚斯独裁时期的黑暗、腐败和堕落,大腹便便的地主和资本家寻欢作乐,舞女轻歌曼舞,与正面墙上画的骨瘦如柴的矿工形成鲜明对照。正面墙壁左半边描绘了社会主义各种学说的创造者的形象以及众多人物在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图景。
1954年西凯罗斯在墨西哥自治大学行政楼外墙作了一幅巨大壁画《为民族服务的大学》(El pueblo a la universidad, la universidad al pueblo),主题是描写学生向科学进军,场面宏大,人们从很远就可以眺望到,这幅壁画和图书馆楼前奥戈尔曼的壁画交相辉映,均为举世闻名的巨型壁画。
他的壁画代表作绘制在墨西哥城世贸中心附近的西凯罗斯多功能论坛(Polyforum Sigueiros)。这是一处包括剧场、画廊、会议室和餐厅的文化设施。外墙上共有12幅雕塑作品。剧场内则绘制了一幅覆盖整个墙面和穹顶的壁画《人类的进军》(La Marcha de la Humanidad),总面积2166平方米,1971年完成。幅面相当于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廷壁画的三倍。这幅作品向我们传达着一种从压抑压迫中解放出来,对未来无限向往的思想信息。
在墨西哥城设有西凯罗斯美术馆(Sala de arte publico Siqueiros),在国家人类学博物馆附近。西凯罗斯为了展出自己的个人书籍、照片、作品而将私宅兼工作室在1974年辞世前对外开放,形成这座博物馆。现展出他的草稿作品和壁画。
西凯罗斯的壁画不像里维拉那样表现现实主义,而是用象征主义手法生动地描绘受压迫者,用讽刺漫画描绘压迫者。作为一名技术革新者,他在《资产阶级的画像》等壁画作品里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如使用工业和合成涂料、喷枪和曲面等,他发明并推广新型的硝化纤维化学油料,用这种油料制作的壁画经得起风吹日晒,长时间不变色。在《拉丁美洲的人类史》里,他的金属浮雕人像为壁画运动增添了新的想象元素。他尝试把绘画和雕塑结合在一起,称为“雕塑壁画”,其人物形象凸出画面,视觉效果酷似浅浮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0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