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13留影格廷根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17/10/15
80年代,我游览过德国大学城格廷根(Göttingen),写下一篇短文《学术之都——格廷根》,后来收入我的《德国州市概览》(1994)和《德国风土大观》(2000)两书,。原文如下:
格廷根是当之无愧的学术之都,在这个12.3万人的城市里,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大学生。3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或在此读过书,或在此教过学,世界上难以找出另一个城市,有如此的殊荣。
格廷根位于下萨克森州东南部,莱讷河畔,郊区青山叠翠,吉斯湖(Kiessee)碧波荡漾,景色宜人。该城已有千年历史,早在953年就已载入史册,1210年正式建市,在汉萨同盟时代有过繁荣的岁月。1734年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二世在这里创办了一所大学,后命名为乔治·奥古斯塔大学。40年后,这所大学成为德国最大的大学,格廷根也变成学术、科学及文化的中心。这里学者云集,人材辈出。特别是数学奇才高斯(Karl-friedrich Gaus 1777―1855)担任教授和天文馆长期间,格廷根曾是数学世界的“麦加”圣地。诺贝尔奖得主、卓越的物理学家普朗克(Max Planck 1858―1947)也曾长期生活在这里,直到逝世。他是德国科学界的泰斗,德高望重,被选为威廉皇帝协会会长(相当于国家科学院院长)。战后,在格廷根成立了威廉皇帝协会的后继组织,为了表示对普朗克的崇敬,把它改名为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即马普协会。它相当于别国的科学院,下辖50多个研究所,分布在德国各地,共约8500名工作人员,其中近2200名科学家,还有1300多名外国客籍科学家和奖学金领取者参加工作。今天马普协会的管理机构设在慕尼黑,但在格廷根仍设有四个研究所。
格廷根是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大学城。大学里有3万多名学生,2500名教授及科学工作者,7000名其他职工。全校办有14个系,州立大学图书馆藏书达340万册,还有许多珍贵的手稿。大学既有悠久的学术传统,又有现代化的校舍设备,战后新建的大学区位于城北,占地已相当于整个老城的面积。
格廷根风光秀丽,古意盎然。市政厅建于1369到1443年。圣约翰教堂建于14世纪,是市内最古老的建筑,有造型各异的双塔。雅可比教堂以其祭坛的雕刻精美闻名。市中心广场上亭亭玉立着挽鹅少女的铜像,配有喷泉,是该城的象征。这里有个传统的习俗,在格廷根获博士学位者,都要来到这儿,在挽鹅少女铜像的脸上吻一吻。学子游客来到格廷根,都会慕名前来,一睹这位世界上被吻最多的少女的风彩,她一脸永恒的稚气,不知带给多少人幸福的祝贺。威廉广场的大讲堂(Aula)建于19世纪,肃穆庄严中不失清丽,系英国国王威廉四世在格廷根大学建校一百周年时所赠。城南有韦勒纪念碑,纪念发现铝元素的大化学家韦勒(Friedrich Wöhler,又译维勒,1800-1882);高斯一韦伯纪念碑,这两位科学家共同发明电磁电报;还有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做学生时居住过的古老棱堡——俾斯麦小舍等。格廷根还有名人纪念牌200多处,普朗克街3号有一幢楼房,挂着朱德纪念牌。中国老革命家朱德1923到1925年在德国学习期间,曾住在这里,潜心研究社会科学。
大诗人海涅在《哈尔茨山游记》中曾戏言:格廷根以香肠和大学而著名。今天格廷根不仅仅出产香肠,而且生产精密仪器,光学仪器,试验室设备,铝制品,印刷业也颇盛。这里的工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有不少企业原来是为大学服务的作坊,借助大学的科技力量发展起来的。
格廷根还以会议和戏剧城市著称于世。
时隔30多年,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我又旧地重游,来到格廷根。毕竟时间久了,记忆模糊,出火车站后,都不知道该从哪里进城。一位年轻人告诉我,右手(南)过马路朝前走就是。就这样,我从歌德街(Goetheallee)进了城。格廷根老城不大,方圆二三里,安步当车足矣。市容街貌与30年前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依然古色古香。我拿着自己的书《德国州市概览》做导游,重访了各个景点,拍下一张张数码照,现贴在博客,与亲友们分享。
为了解格廷根的新变化,我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找到了Baidu百科词条哥廷根(即格廷根)。打开一看,让我十分惊讶:这个词条完全采用了我的文章,只添了小标题:学术之都,辉煌,历史,各类建筑。此外还增加了一段,说,中国学者季羡林、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求学于格廷根大学,等等。读了这一词条,令我百感交集,一方面高兴,自己写的文章竟能用于百度百科的词条,感到荣幸,“与有荣焉”!另一方面觉得,百度百科用其他作者的材料,至少应该加个出处吧?
当然从百度百科“哥廷根”这一词条,我也有一点新收获,就是:在格廷根读过书,或教过学诺贝尔奖得主已从30多名增加到了46名。为了确切起见,我又“谷歌”了一下,的确,有40多人获奖,其中14人是因在格廷根取得的研究成果获奖,由此可见,格廷根不但实力雄厚,而且在不断前进。这是德国科技教育界的骄傲,看来值得中华儿女们急起直追啊!
22张照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65430e0102xsar.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4 1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