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有为故居留影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16/10/18
自鸦片战争以来,天朝大国饱受欺侮,为了改变中国的贫弱面貌,不少仁人志士起来,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图谋变革,其中最有名的当数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领导了戊戌变法,虽败犹荣。初秋到青岛,我特地去瞻仰了康有为的故居,向这位倡导改良的思想家、近代文化先驱表示深深的敬意。
康有为故居是德式楼房
康有为故居位于黄海之滨,鱼山之麓的福山支路。沿着盘山路缓缓而上,透过繁茂的树木,能望到海滨的浴场。
康有为怀有深厚的青岛情结。历史上,在德占胶澳、戊戌变法、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四运动及青岛主权回归之际,他曾多次因“青岛问题”而发出救亡图存的历史性呼告,赋予青岛以博大关注。
1917年春,应恭亲王溥伟之约,他第一次登临青岛,顿生天开异境之感,发出“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中国第一”的叹赏,始有长居之想。青岛山海锦绣且气候宜人,地近孔子故乡而又汇合德国文化,适合他的心意。
1923年初夏,康有为第二次来青岛,在友人帮助下租得一座德式楼房。此楼原为德国总督副官官邸,始建于1899年,是青岛最早的德式建筑之一。同年6月23日康有为全家入居其中,开始了寓居青岛的岁月。翌年他出资一千大洋买下此楼,并提名天游园。得此安身立命之所,甚感适意。与友人通信中言:“屋虽卑小,而园甚大,望海绿波,仅距百步。”
故居建筑取德国乡村别墅风格,局部吸纳中国元素。这是一座石砌三层楼房。一层接庭院,居住随员仆役。楼的正面有大台阶,从两侧扶级而上,可直接进入二楼。二楼设有客厅,为康有为会客之处。当时,晚清遗老、西方传教士、北洋官僚及革命党人俱曾为座上客。其他房间现用于“康有为生平史迹展”。
三楼复原了康有为的书房和卧室,其他房间用于“康有为书法艺术陈列”和“文明对话——康有为的世界之路”,后者专门介绍康有为流亡海外期间的游历活动以及文化对比和思考。
康有为故居是一座百年名园,人文殿堂,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这里承载着康有为的生活和艺术情感,隐含着近现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堪称是亮开百年青岛的一盏人文之灯。
学贯中西 推动变法
康有为故居内设有“康有为生平史迹陈列”,副题“梦想、光荣和命运交响曲”,分五个部分介绍康有为的一生及其功业。
第一部分,南海往事;副题,为通旧学开路,为讲新学立基。介绍康有为的早年经历。他1858年3月19日(咸丰八年二月初五),诞生于广东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苏村,祖屋犹在。少时随祖父康赞修读经,十八岁时拜岭南硕儒朱次琦为师,修习宋明理学三年。1879年,他独自来到西樵山白云洞,广览传统典籍,沉思经世致用之道。这年冬天初游香港,目睹建设情况,乃“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于是开始接触西方新学。1882年赴京参加会试,回程过上海,看了租界,对外国的管理方法和生活方式很感兴趣。他大肆搜罗新学书刊,“新识深思……日新大进”,于1884至1887年间开始撰写名著《大同书》。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康有为发愿向西方学习以探求救国方略。这一时期,他站在了从中学转向西学、复从西学返观中学的历史门槛上,奠定了融贯中西的学术基础。
第二部分,维新长歌;副题,在启蒙、救亡与变法之路上创造历史。介绍康有为推动戊戌变法的史实。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陷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康有为洞察时势,意识到非变法不足以救亡。1891年,他在广州开办万木草堂,培养维新人才,梁启超就是他的门下高足。同年康有为著成《新学伪经考》,翌年再出《孔子改制考》,为变法奠定理论基础。
早在1888年,康有为就第一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策,以图挽救危亡。当时只有各部尚书、督抚大员等大官才可直接上书皇帝。一般百姓,无权过问国事。康有为竟以布衣庶民之身,冒大胆僭越之罪,直接上书皇帝,很了不起,虽然这份书未能上达,但康有为布衣上书的壮举,已在京城流传,使之名声鹊起。
1895年,康有为进京参加会试(举人考进士),他与梁启超联合十八省1200余名举人筹措公车上书(公车指举人),反对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考中进士后,被授予工部主事,他以进士的名义上书,终于递到皇帝手中,受到光绪赞赏。但他未就职,而是创办《中外纪闻》,并组织强学会,鼓吹变法。1897年11月德国强占青岛,他愤而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吁求尽速变法以救亡图存。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采纳康有为建议,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正式揭幕,到西太后9月21日发动政变,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变法中除旧的部分是:废八股,改试策论;各省书院寺庙改学堂;裁撤冗官,裁剪绿营,采用西洋兵制等。布新的部分是:办学堂,首先筹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设中国银行、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倡办各种实业;奖励新著作、新发明;设立译局,编译书籍;准许自由开设报馆、学会;编制国家预算,公布岁入岁出;广开言路,提倡上书言事,办农会、商会;派王公出国,派遣留学生等。戊戌变法虽遭到旧势力反对而失败,但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历史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回望沧桑,这是一曲启蒙、救亡与变法的三重奏,深沉、悲壮而雄奇。
第三部分,海外传奇,副题,以世界思考中国,以文化触接中西。介绍康有为流亡海外的事实。1898年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出亡海外16年,足迹遍布四大洲三十余国,为近代中国行世界之路最长者。他全面考察各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观中外,鉴古今,知兴亡,比照世界大势思考中国命运,理出许多对今天依然有启示意义的真知灼见。
其间,康有为组建保皇会。继续奉行其君主立宪主张。这一时期,他还创造了诸多中国第一,如第一个在海外开办股份公司和发行股票的人、第一个投资海外房地产并购岛的人,第一个进入北极圈探险的人、第一个从事中国海外流失文物调查的人等等。康有为这茫茫的海外流亡之路,学术视野恢弘,文化景深辽阔,在多元文化对话中思考中国命脉,成就了一部撼人心魄的文化传奇。
第四部分,复辟遗梦,副题,穿行于历史丛林,矛盾引导前进。介绍1914年康有为结束海外流亡,返国定居上海的情况。他企图复辟清室,但这背逆潮流,注定不能成功,康有为逐渐淡出现实政治。
第五部分,青岛岁月,副题,山海抚慰思想者,世界回想天游人。介绍康有为晚年在青岛的生活。1923年他入住天游园,开始寓居青岛的岁月。在青岛,他兴办孔教会,创办天游学院以重现其教育救国理想。在这里,他结识了德国友人卫礼贤,后者把诸多中国经典翻译为德文,为中德文化交流贡献良多。1927年3月31日,康有为在此故居去世,长眠于青岛的碧海青山之间。
康有为墓历灾难
康有为逝世三日,安葬于其生前自己勘定的李村象耳山墓园。1966年文革爆发,8月间到处“破四旧”,青岛一所中学的部分师生受蛊惑,竟然去挖康有为墓,真是脑残。
康有为墓位于半山腰,墓前立一刻有“南海康先生之墓”字样的石碑。他们先把石碑放倒抬到一边,便抡镐扬锨地开始挖墓。三四米高的坟头全是乱石掺土垒成,十分难挖。一上午才挖到墓穴的石门。石门上方呈半圆形,两块拱形石上刻有“国学大师”四个字,下方为深色石门。砸开石门露出墓穴。两个人下去把棺木一块块递出去,便露出尸体。死者穿着丝绵棉袄,衣表已经风化腐朽,随风吹落。而丝绵里子紧紧裹着,费力把它剪开后,只在一只手处发现一枚金币,有现在的一角硬币大小。在死者胸口位置有一银锁,经辨认是印度造的。此后再无任何其他饰物。这伙人带着头骨回到学校。第二天,他们把康有为的头骨放在独轮小车里推着,打着鼓、吹着号,喊着“打倒中国保皇派的祖师爷”等口号,在大街小巷游街示众。
1984年,青岛市政府决定在青岛前海浮山之阳,大麦岛村北山重建康有为墓。由康有为门生,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撰文书写“南海康公墓志铭”,文末提到“……公墓毁于丙午(即1966),今得青岛市人民政府重修,背山临海,肃穆壮观。铭曰:公生南海,归之黄海,吾从公兮上海,吾铭公兮历沧海,文章功业,彪炳千载”
康有为是承受历史毁誉最多的人物之一,其自身所见证的,恰恰就是中国文化的梦想、光荣和命运。他是旧学的殿军,亦是新学的开山。从儒家经典出发,参合西学以改造中学,系统回应中国现代性问题。他在整合中西思想资源的基础上,成皇皇巨著《大同书》,为人类设计出一个无阶级,无压迫,人人自由平等的大同世界。康有为的文章功业,的确彪炳千秋。
12张照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65430e0102xcdr.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05: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