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xun123 行为上循规蹈矩,思想天地放荡不羁。

博文

天公降人才也没用

已有 3117 次阅读 2012-11-12 21:08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才, office, style, black, white

读《凭借扎实的教改经验 小学教师丁莉萍获聘国外大学终身教授》有感

 

龚自珍在一百多年前声嘶力竭地呼唤:“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也许是感念他的诚心,一百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人才不说如喷泉般涌出,起码可以说汩汩地流淌。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人才并没有成比例地出现。究其原因,中国缺乏英才出现更不用说成长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歌猛进,中国能够培养尖端人才的大师级人才越来越稀少,这是一个也许只有中国才有的奇怪悖论。

发现优秀人才的伯乐越来越少,起码有两个原因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是缺乏眼睛向下发现人才的慧眼,也没有发现人才的社会氛围,于是,纷纷借助于人才所坐或所站的位置来评判;没有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于是下面这样如此大跨度的逆向录用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中国福利会宋庆龄学校教小学数学的丁莉萍老师201211月收到挪威特伦赫姆HiST学院的终身教授聘书,12月将远渡重洋赴任,为当地本科生讲解微积分学习和教学技巧,并为硕士研究生开设“孩子的数学情感”课程(李爱铭她的数学课让孩子着迷》,《解放日报》20121112日第7版“要闻·科教卫新闻”)。有人也许会说,只获学士学位的陈思和教授不是也成了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吗?注意,陈思和教授是毕业后留校任教的。

因此,我很佩服瑞典文学院的诺奖评委们。与我们知道各种人才价格而对各种人才价值一无所知不同的是,诺奖评委们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用“发现”的眼光在世界各国那些不怎么有名的作家中寻觅他们认为极其优秀极有价值而不是有很高价格的作家。这是他们每年的任务,也是他们的一大嗜好。从某种意义上,也正是他们这一癖好成就了诺奖文学奖。

我们常说,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没有纳白川之胸襟,就不会出现一望无边的大海,更不用说形成浩瀚无垠的太平洋了。那些眼睛向上的江河,或池塘,仅仅靠上天雷雨的恩赐,终究有一天会河床会干裂的。

既不能、不敢、不屑发现人才,更不能、不敢、不屑培育精英,也就只能流于、延续平庸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17-631922.html

上一篇:仅此一点就值得尊敬
下一篇:想到一句话“万马齐喑究可哀”
收藏 IP: 118.26.244.*| 热度|

9 武夷山 李学宽 陈楷翰 曹聪 禹荣明 丛远新 吴飞鹏 严海燕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