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liug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coliugy

博文

消失的童年与中国人的自然缺失 精选

已有 10924 次阅读 2016-8-27 14:0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电子化, 自然缺失, 手机人, 公园药方




自然经历是塑造孩子未来的重要体验,不可或缺(via 书格)


电子时代的挑战

现如今,电子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巨大。特别是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为中国社会乃至全世界带来了全所未有的变局。传统的商业模式和贸易壁垒被打破,过去的信息交流和政府宣传管理被颠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人类时间的分配和娱乐消费的行为也彻底发生巨大的转变。智能手机让偏远乡村人群也可及时获取任何信息,而快捷的支付手段则让购买行为更加迅速和方便,更重要的是信息的传播方式更加快速高效,“病毒式”的传播方式对很多政客和地方政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给个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人类社会正经历一个怎样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这无疑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时代。互联网大佬马云说,这是一个开拓创新,结合虚拟与现实,开启全新社会生活模式的时代;用李总理的话说,这是互联网+的新中国模式。无疑商人和政客对这个时代充满了各种积极乐观的情绪和美好的期待向往。

然而,这种过度电子化的时代,在小孩子身上,恐早已成为一些父母的担忧。若问一问家长你的看法,你的孩子成长是什么样子的?你会不会觉得过度玩电子游戏,看电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远离泥土自然的成长环境有点不像童年的样子。没错的,社会评论学家尼尔•波兹曼和你的见解是一样的。尼尔•波兹曼是著名的媒体评论家,他写过两本经典书籍--《娱乐至死》和《消失的同年》。尼尔认为现代电子化的社会中,一是人类社会过渡娱乐化,把好的知识和信息淹没在无意义的垃圾娱乐信息之中,我们将死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二是在科技社会背景下,我们的孩子危险了。儿童的提早成人化,儿童社会过早充斥着性、暴力和谎言。童年的消失,土崩瓦解,最终将戕害人类文明。




人类的新进化状态--手机人Phono sapiens(网图)



智能手机的威力(从Homo sapiens到Phono sapiens

的确,孩子对手机有瘾,相信每个人都是有切身经历的。我身边的小孩不认亲爹,只认手机的就有不少。对手机的着迷程度,整得一家人一点法子没有。

事实上,寻常中国人家的孩子,即便是尚不会说话,咿咿呀呀的幼儿,对电子设备便已经较为熟悉,甚至有着迷迹象;到了两三岁大字不识一个,拼音和英文一窍不通,便可打开音乐听歌,或找到藏在文件夹中的游戏,玩的不亦乐乎;若是上了幼儿园或小学,那么已经很成熟的能够拨打电话,解锁砍瓜切菜,大战植物僵尸;初高中学生则更甚,对网游着迷者,通常省吃俭用上网吧,充值网游,甚至偷东西走上犯罪之路者众,目的只为在电子化的虚拟世界里爽一把。即便是对游戏兴趣不大的孩子,那么手机斗地主打麻将,聊QQ、看微博、还有波及更广的微信朋友圈,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8亿中国人。哪怕是中老年人,如今也有不少低头一族,整天玩手机和刷微信的。

有调查显示,年轻一族平均每天玩手机时间超过10个小时。早上睁眼便开始玩手机,晚上睡觉也是拿着手机就睡着了,深夜突然醒来不是因为尿急而是忘了给手机充电,担心明天没得玩。另有牛掰的报告说,在年青人群众,有20%的年轻人做爱的时候都在玩手机。假如没有手机或没有WIFI,人们就会感到空虚,无聊和痛苦,国外将其称为Momophobia, 就是NO–MObile-phone PHOBIA的缩写,意为没有手机的焦虑。更有甚至,将人类对手机的痴迷看做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时代,把人的科学名智人Homo sapiens,打趣地命名为手机人 Phono sapiens.



智能手机无疑将对人的自然观产生巨大影响(via the economist)


虚拟现实是否比荒野自然更美丽?

作为一枚典型、资深的手机迷,低头族,以及环境教育工作者、自然爱好者和网络小编,俺的内心是充满矛盾和不解的。到底人应该接触了解多少自然?又该以何种方式接触自然?什么时候接触自然最容易培养个体的自然情怀?人们接触自然又会如何影响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

对网络和电子化抱有信心的教育者认为,我们应该通过网络重建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网络快捷方便,覆盖面广,比传统的活动、展览和博物馆都有优势。网络现今已经成了最为流行的教育渠道之一,特别是像BBC那样经典的自然纪录片对公众影响甚巨。我自己就是动物世界的赵忠祥,被BBC纪录片中老发老头David Attenborough所折服,所吸引的人之一。学生时代便梦想能成为他们那样走遍世界的人。

另外,电子化很多时候确实比自然情况下更美好。我自己已有十几年的生态摄影经历,很多时候坐在电脑桌前,喝着茶吹着空调看尼康相机拍出的高清相片,确实觉得比自然环境中的动植物要美好。要不为何大家都说野外工作辛苦呢。汗流浃背、蚊虫叮咬下欣赏动植物与大自然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普通公众则更加困难。所以不得不承认,动物园、植物园或保护区等自然机构,通过网络图文并茂,可视化的短片,特别是对于植物来说,电子化的植物其精美程度完全可以超过真实的植物园,其教育效果和意义更大,更加诱人。虽然这样的观点会有很多人反对,但确是大趋势大潮流,有山呼海啸的不可阻挡之势。

很难说,在电脑上种菜是不是比在自留地里种菜更好,也很难说孩子在网络上养个病毒比现实中养蚕更好玩。所谓的虚拟现实,到底是不是真的现实?虚拟的东西到底又会怎么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现在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这是未来我们必须重视的领域,也必定成为研究人与自然的重点之一。

当然也有人持批评态度,认为过度通过电子技术会过度美化自然,将公众与自然脱离开来,其实害处很大。BBC的大片看习惯了,会把人的胃口培养调重掉。当人们真正走进自然中去,反而让人觉得真实的自然不好看,不精彩,也不好玩。我们改如何让人既能体验虚拟的自然之美,又能静下心来,能感受真实自然的力量呢。因此,儿童时代的自然经历是极其重要的。



《环境健康展望》封面文章探讨公园对心理和健康的作用


自然缺失症与“逛公园”药方

与电子化风靡而来的是,近些年人们外出访问公园的频次在不断下降,花在自然上的时间在减少,人与自然逐渐相互隔离起来。 这种自然经历消亡(nature experience extinction)引发了有识之士巨大的担忧。这种自然经历的缺失,甚至被一些医生诊断为病症,称之为自然缺失症 (Nature deficit disorder)。从事环境保护的自然科学家,也逐渐发现自然经历的缺失,特别是童年自然经历的缺乏,会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后表现出来恶果来。那些童年缺乏自然经历之人,对环境更加冷漠,很难培养出良好的环境态度和行为。鉴于此,西方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重返自然的活动,再次呼唤人们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有的环境健康专家与医生,更是为部分城市 儿童患者开出了“逛公园”药方(park prescriptions)

绿色放松人的心情、荒野给人力量。自然具有神奇的魔力,荒野的力量是极为神秘的。传统的环境教育者意识到人对手机对网络的痴迷后,早已发出警告提醒公众,鼓励大家走近自然,到自然中去,欣赏自然,感受自然之美。走进自然的魅力,除了解决环境危机之外,还在乎于审美,在于心性的培养。一些诗人和山水花鸟画家也强调要能体会自然微妙的美。孔老夫子也曾“多识于虫鱼鸟兽草木之名”,他虽未说多识有何好处,但多识之后审美与自然情怀便会自通。诗人海子也说,要关心粮食和蔬菜。细微的自然了解多了,人才能爱上自然,最终保护自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0114-999063.html

上一篇:纽约植物园的植物科学规划与保护战略
下一篇:如何喝好SCI论文的羊汤
收藏 IP: 210.72.92.*| 热度|

21 马志超 徐令予 赵建民 姚伯元 郑小康 武夷山 黄永义 陈楷翰 孔梅 陈永金 许方杰 李楠 姚伟 代恒伟 陈南晖 强涛 ghzhou5676 zjzhaokeqin doctor5 brns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4: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