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纽约植物园研究区域广泛,包括美国东北部、加勒比海地区、太平洋岛屿、亚马逊、南美和东南亚等
植物乃人类生存之必须
植物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提供食物、衣料、住房、药物及其它东西;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我们呼吸;植物促进雨水的形成,浇灌大地。植物的静美可舒缓人的疲劳,激发想象力,滋润人的心灵。总之,离开植物人类无法生存。
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
自1891年开始,纽约植物园(The New York Botanical Garden)便开始了探索植物世界的历程,先贤们爬山涉水,描述新植物,将未曾被人认知的植物介绍给世界。历经百年,纽约植物园在植物和菌类的探究和整理上取得了许多成绩,这些多年积累的知识在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今日,显得尤为宝贵。纽约植物园的植物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发现 首先我们的科研队伍通过需要弄清现有的生物多样性,并依照现状评估来开展保护工作,并确定优先保护的类群。利用微观的分子技术到宏观的大树研究等多种手段,科学家可深入挖掘影响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因子。通过这一探究过程不仅可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好地为寻求保护寻找到有效的方法。
● 通过野外科考和系统研究,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
● 通过生物学与遗传学机制研究,增强了解植物与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间的关系。
● 进一步充实标本馆和其它资源,实现标本电子化,并将其提供给全世界。维护好标本馆里的科学画等艺术品。
● 编撰名录和志书。包括在线的世界植物志、在线的有用资源植物名录、濒危植物、纽约市植物名录,以及其它全球或区域性的名录。
● 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植物族谱。
● 利用基因组、遗传学和生物信息等手段,大力增强对植物物候、物种分布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等方面的理解。
● 过发表论文共享植物知识。
参与 我们极力鼓励当地人参与到当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中来。
● 通过研究生项目和培训项目,增强专业能力。
● 通过参与国内外特地项目,增强社区自然管理能力。
● 通过民族植物学或植物文化保护项目,保护少数民族植物知识和文化,并改善其生活。
● 通过课程、教育项目和展览等,增强来园游客对植物保护的理解。
● 通过公众科学项目,为公众提供了解保护和实际参与保护的平台。
● 增强对传统药用植物的展示和教育,将对人的健康有用的药用、营养和农业修饰相关知识传递给公众。
保护 助力自然保护区高效管理和新保护区的建立
● 培训当地森林和自然资源管理者。
● 开展或支持可持续资源利用的项目。
● 开展物种濒危状况评估。
● 利用快速评估方法,确立未来需要优先保护的目标。
● 增进对优先保护植物系统关系的理解。
● 为美国或其它国家的政府和NGO提供咨询服务,给出实际有效的自然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 发展DNA片段诊断技术,助力遏制国际珍稀濒危植物贸易。
本文译自纽约植物园网站:http://www.nybg.org/science-new/about/what-we-do.php
评论: 纽约植物园始建于1891年,是植物界的大佬之一,特别是在保护生物学方面颇牛。最近看他们网站重新改版,而且对植物学和植物保护做了新的界定。感觉老外做事很会作规划,一般逻辑都非常清晰,一条一条的写的非常明确,意义说的很清楚。说白了,也就是心里知道想干什么,不混乱。这种写法极其值得学习,当然也值得每个植物园人细细学习和品味。
我没去过纽约植物园,不知建园到底如何。不过通过网站和研究项目以及它们的规划看,纽约植物园的科研计划总体上还是比较重视对外的扩张。一是要研究出名录和方志,保住传统竞争力;二是要玩基因组和Barcoding这些高大上的技术,抢占新兴技术高地;三是发展快速评估,促进新的保护区建设和促进现有保护区人员素质及管理能力;四是搞公众教育。这些方针看起来都是往外打的组合拳,对内似乎缺乏高明的规划。不知一些重视园区建设的纽约植物园人事会如何看待此规划。估计部分肯定会消极抵制吧。
纽约植物园的研究人员整体体量也不算大(科学人员名单:链接),带学生一共也就200多个人,比我们科学院的植物园体量还要小一些。不过感觉老外干事比较具体,研究什么,有什么意义写得清清楚楚。纽约植物园的科研规划,初看和我们版纳植物园的还极为相似,虽然我们很多项目的细致程度还远不如人家,但总体布局似乎很像。值得对比对比。
一、首先纽约对名录和志书编制很重视,估计是有一班人做这个的吧。传统得坚持。反观版纳园经典分类一直不行,人也少,这个能力比较弱,一下子也干不起来。植物分类通常意义上说,是开展植物园工作,植物研究和保护的基石。这种短板在现行条件下,不知如何攻克。现在似乎在对外扩张的背景下,从事植物分类的人才有奔头。将来分类人员又何去何从,如何适应新环境也是个问题。
二、纽约植物园似乎并不重视迁地保护(Ex situ conservation),保护项目都在外头,大家都往外跑,去“开拓”新领地。版纳植物园则因地理优势,不仅迁地保护做得“好”,而且对外保护项目也取得一些成效,如促成了布龙自然保护区、易武自然保护区,以及景东亚热带植物园(在建)。现在的东南亚中心等更是目标远大,面向整个东南亚开展科研与保护。然而,不得不注意的是,千万别自己搞不好,别人搞得很好。走出去的前提是家里得先搞好,否则必然跳出来一大堆反对之人。摩拳擦掌等着闹革命的人可不少呢。
三、 纽约植物园很重视快速评估,并确定优先保护区。版纳植物园开展的零灭绝项目也做了评估和探索。这个项目很多人不理解,觉得人物评估是胡乱搞,不严谨,这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就现在这个情况,等你磨叽搞清楚搞完全了,野生生物早没了。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发展出一些适合当下环境的快速评估方法出来。很多人还不理解保护过程,觉得保护就是一来就得具体到物种,实打实的干。事实上,保护应该是“探究-评估-保护-实践”这么一个过程,没有研究你连有啥都不知道,没有评估,保护啥你也不清楚,只能抓瞎。我也是今年才明白这个保护过程,如版纳的兰花保护,先要弄清大致的物种特征、然后是评估,最后是保护实践,这样才是一个科学的保护过程。
四、美国的教育不用多说,张口就是为世界文明做贡献,改善人类与地球之类的。所以他们的学生培养似乎也多了一层抬头望天的“务虚”理想。土著的植物知识、文化,说白了也就是民族植物学,在人家眼里是很重要的。文化是链接沟通的桥梁、文化保护是当代人的使命、新文化创造是植物研究的意义。因此在植物园的科普教育中,植物艺术、植物的药用、文化价值得到重视和强调。版纳植物园因地理优势,不仅在国内开创了民族植物学,而且成果颇丰,在园林,基建和科普上都有过很多建树,这几年感觉越来越不行了,理当引起重视。事实上,民族文化是一座宝库,是不错的谈资,是理解植物的一个维度,无论对于文化保护,还是科普,乃或是植物科学都是很重要的。
五、大家现在似乎都很重视培训。培训是一种非常好的提高能力的方法,中长期的培训不仅可以影响年轻人,而且可以彼此建立友好的关系。培训是快速建立名声的好方式。然而,很多培训本质上和过去的开会并无差异。国家不让开会,不准集体出去旅游,那就换种形式搞培训,胡乱组织一下,照样游山玩水。不知美国的培训用心程度如何,版纳园此方是相当重视培训,甚至把培训二字加入了部门名称之中。虽然部分培训还是相当用心的,效果也不错,但得清楚培训这种方式花费甚巨,而且是一次性消费,并不能取代标识牌、植物布置、科普实物建设,以及专题展览、博物馆收藏建设等等诸多经典科普手段,与网络之影响力更不可比。万不可因噎废食,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植物园之科普也就那么几个大方向,每个都应该好好把握住的。国外植物园的科普大多事实上也是说得多做得少,很一般,只要定心好好干,超过他们其实也很容易。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