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周末对中国种子业和研发情况的报道页面
闲暇时间里,常常与朋友讨论争议中国科研之事业。有人说,中国很多科研人员十年之前都还不知道何为SCI论文,短短几年SCI论文便跃居全球第二,中国科研的进步有目共睹,当代学术水平可谓相当不错。若非深入思考,综合考虑,还真容易被各种口号、宣传、总结报道和荣誉蒙蔽住屌丝们的双眼。
科学研究从个体研究人员来说,确实有兴趣主导,个人好恶的因素。但由于大多数的科研活动都是以经费申请为导向的。所以说,无论哪个国家,科研方针政策总体来说都是一种“有计划”的计划经济产物。比如最近英国成立的Chicken Coop 计划(TheCultural and Scientific Perceptions of Human–Chicken Interactions project,nature 2014),也是一种计划框架下的研究。从学术目标上看,是想搞清楚,鸡是从何从野生状态慢慢驯化称为家鸡的,其中的过程、过程和路径是什么,到底如何发生的,挺有意义。但这种研究其实还有潜在的运用价值,那就是收集东南亚的鸡品种,可以通过学术研究改良品种,为社会服务,意义不言而喻。这种项目的意义,自然不是用几篇SCI来衡量的,中国的屌丝论文导向价值恐难以理解。又如务实的日本研究也特别重视这些东西,如对神秘果研究(PNAS 2011),看似是探究神秘果如何改变味觉,实则是对调味剂的研发。个体上鼓励兴趣导向研究,但整体上,计划经济一班的学术—研发研究必不可少。
然而事实并未如此。至少在生命科学与生态环境科学领域是一种虚假繁荣。今天看到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大致爆料了中国种子业与科研研发情况。其状惨不忍睹,实在不忍读下去。南方周末的记者用了很多劲爆的词语,恶狠狠地把种子产学领域痛斥了一番。虽然采访内容并不是十分全面,但情感上渲染得很到位,请诸君共赏。南周竟敢如此抨击我帝国之梦,务必请那些做梦之人,拿起笔墨,到南方周末口诛笔伐,狂喷乱咬去。让他们也知道中国科研之厉害。
南方周末:80%市场被外企瓜分九成中企无科研能力中国种业 不以盗窃为耻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2361
“个别行业权威不把‘盗窃’两个字当耻辱。”
“套牌正是中国种业脆弱机体上的毒瘤。”
“中国品种审定制度是压抑创新,谁创新谁死亡。”
“创新是死在我们的管理体制之下,不创新是死在跨国公司的屠刀之下。”
育种材料靠“拿”,品种区域试验靠“跑”,审定品种靠“送”,经销种子靠“套”。
研发体系“小而散,各立山头,单兵作战”。
没有能力做育种研究的种子公司“要么偷,要么模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