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liug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coliugy

博文

铅污染:杀死中国人的厉鬼 精选

已有 17942 次阅读 2014-4-25 16:07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铅污染


2005-09年各省区铅排放量与主要来源(via atmosenv

今天早上看了几篇《环境健康展望》上的文章,介绍铅污染现状、影响和未来的挑战。由于我父亲前年死于白血病,我一直对病因耿耿于怀。了解了一下中国铅污染与健康的情况,不禁令人担忧起起来。

--重金属,广泛运用于各种工业制品之中。铅导致慢性中毒,铅致畸、致癌。铅会通过生物富集过程,积累高营养级较高的生物中,最终导致病变。铅污染易损伤人脑、神经和智力,尤其对孩子危害极大。1997年,美国医学家家研究发现,现代人骨骼中的铅浓度是400年前的人骨骼中的500-1ooo倍。由于铅富集在人的骨骼中,因此也被认为是众多血液病的诱因之一,贫血、白血病和淋巴瘤等,均可能与铅污染有关。

《环境健康展望》中文章介绍,7岁以下小孩,会到处乱摸乱吃,容易损伤孩子发育中的神经系统。中国政府政府通过关停了一些铅污染严重的企业,减少含铅汽油,推广天然气等等,或者把铅污染企业从东部转移到西部,从大城市搬迁到中小城市或农村。城市儿童体内铅浓度超标(超10μg/dL)从之前35%下降到3%左右,超标率降低了不少。城市儿童,血液中含铅量下降了不少。从20002009年,6岁以下城市儿童,血铅浓度从7–10μg/dL 下降到2.5–6 μg/dL.。貌似取得了不少成绩。

尽管政府做了一些事,可是远远不够。据北师大19902000评估报告,中国的铅污染依然很严重,地域间情况各不相同。山东、河北等煤工业区,铅中毒依然严峻,而沿海电子工业发展迅猛的广东,以及铅锌矿大量开采西南未来都面临着更严重的铅污染。此外,中国农村铅污染情况非常不明晰。还有,新的铅污染源越来越多。


各种涂料、电子产品、“高档”家具,可能是未来的铅污染源(黄色使用含铅涂料国家)

就现在的生活来说,孩子们的周围,铅无处不在。各种装饰涂料、玩具、包装材料,锅碗瓢盆,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和电池,以及民间的各种偏方药中均含有铅。土壤污染,农作物通过生物富集,最终铅也会通过食物积累在人体内。受害最惨的是儿童,儿童在发育过程中,不经意间便沉积到体内。成人虽然已经完成了发育,不如儿童那般脆弱,但一些饰品,如女同胞的口红、化妆品,甚至有些水龙头中都含铅,会直接进入人的体内。日积月累,便会损害人的健康,引发各种癌变。

如此严峻的现状,着实令人担忧与失望。作为一名从事环境教育的青年,看了铅污染的情况,瞬间觉得自己无比渺小。在如此一个悄然的恶魔与杀手之前,是那么的无力,既无力改变又无力诉说。这让我回想起来,我父亲住院其间来自云南兰坪的一位病友。常常骄傲地说,兰坪的铅锌矿非常有名,言语间透露出一种自豪感。虽然无直接证据表明,导致了当地人得白血病的概率提升,但他们一个小小的小区就有两位病友,这难免令人胡乱联想。据报道,中国每年有4000多篇研究铅与环境的论文发表,但报道解读和科普挖掘实在太少。这与气候变化领域也有一定的相似性,每年有过万篇气候变化相关论文,但通俗易懂的报道和科普却少得很,不是不着边际的连篇解读,就是生僻晦涩的教条,很难激发公共的思考。

从心理上分析,气候变化这种问题,老百姓可能不太在意。自己都管不了,哪有心思管天呢。铅矿、煤炭和汽油这种事情又太晦涩,往往只能被动接收,没太多的选择。只有疾病是可以切身的体会危难,不仅是一种恐慌,也是一种呢无奈。疾病、重金属、污染、煤炭与气候变化,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想想就让人觉得窒息,老百姓自然难以理解,也很难相信我们的政府能管得住、管得好。看着乡村满大街的假货、山寨货,假酒,假烟,假衣服,假化妆品,以及似有似无的管理。铅污染这种高端大气,无影无形的杀手,如厉鬼一样无时不刻的跟随着,在我天朝能健康活到晚年,实属万幸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0114-788552.html

上一篇:追随气候变化的步伐,体验宋徽宗笔下的自然之美
下一篇:芋头花:佛焰苞内的秘密
收藏 IP: 159.226.249.*| 热度|

53 叶通 朱志敏 鲍海飞 秦逸人 魏武 李健 朱晓刚 李本先 陈楷翰 李宇斌 陈永金 张江敏 朱云云 李学宽 陈沐 康建 唐凌峰 徐俊峰 任红艳 丁能根 樊文强 廖晓琳 赵凤光 庄世宇 孟永涛 关法春 廖志勇 李超 蔡志全 肖海 杨贵才 曹雁冰 武永军 杨耀宗 梅超 张吉良 唐常杰 王亚非 陈日祥 罗帆 陈筝 刘敏 abang JIANHUN s11s FORECO eastHL aliala NTSQZ biofans callow chenjinnan ncepuzt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6: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