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liug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coliugy

博文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国人对苔藓的感情发展史)

已有 13046 次阅读 2013-11-29 18:43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苔藓, 人与植物的情感


汉代才女妃子班婕妤的悲惨境地激发了士大夫对苔藓的歌咏和热爱。(汉成帝和妃子班婕妤,引自女史箴图卷)

 

近日看《苔藓-化学与生物学》一书,书中 “苔藓与中国文学”一章描述了中国文学中对苔藓的种种描述和赞美,诗词优美,历史文脉清晰感人。我将其摘抄编写出来,以人与植物感情发展的角度出发,简述中国人对苔藓的感情史如何一步步培养出来的,可算是一部中国人对苔藓的感情史。

中国自然文化中往往透露着一种独特的伤感文化,花文化尤甚。而苔藓则多见于宫怨、怀古和自然诗歌题材之中。无论是宫怨、闺怨的孤独伤怀,吊古、怀故的黯然悲慨,还是居处环境的寂静清雅,都指示出后诗歌世对苔藓意象意蕴的走向,也基本造就了中国文人对苔藓的基本审美态度。

苔藓植株矮小,没有维管组织,也无花结构,以孢子进行繁殖。苔藓植物介于藻类与维管植物之间,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矮小的苔藓植物生命力极强,多生长于阴湿的环境中,高山、湖泊,南北极都可见其分布。苔藓植物对水有依赖性,吸水后膨胀,一旦遇水便会生长起来。中国南方树木葱荣,雨水丰沛,湿气大,青色的苔藓随处可见,特别是易于生长于街道和石头小路之上,客观上极易映入诗人的眼帘,称为生活歌咏的一部分。苔藓阴湿、幽暗的环境容易让古代士人联想到人迹罕至,荒远、古老、死亡的主题,难免激发出落寞不得志、寂寞悲伤的感情。

苔藓虽然数量众多,如今凄美的意象也深入人心。可在中国的内心世界中,其感情发展经历了爆发式的阶段。据考证,在两汉之前的众多诗赋之中,竟找不到苔藓的身影,直到魏晋南北朝,苔藓才开人走入中国文化之中。魏晋南北朝被称为人觉醒的时代,由于社会的黑暗、频发的战乱、道德的沦丧、玄学思潮的冲击,唤醒了人的生命意识,陶渊明和谢灵运更是开创了中国田园山水诗歌的滥觞,提升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水平动乱社会中的士人,生命像卑微的苔藓,不得不承受社会和历史的捉弄。正是在这个承载着沉重道德面具的时代,脆弱卑微的苔藓开始走入学人的思想,走进了人们的审美视野之中。



苔藓其貌不扬,但一片片生长在路上,与落花相互映衬。中国人见之即生孤寂落寞之感。

 

说道苔藓,大多人首先想到的必然的是刘禹锡《陋室铭》中所写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诗句。令人想不到的是,中国人对苔藓的爱竟然与好色的汉成帝和貌美多才的妃子班婕妤有关。汉成帝妃子班婕妤才华横溢,擅长诗赋,因赵飞燕的嫉妒,被逼入东宫。宫中清冷的她作诗写赋,把自己比作卑微的生命,如秋草似苔藓,传世作品《自悼赋》中一句华殿尘兮玉阶苔,中庭萋兮绿草生。更是掀开了中国文化中,对苔藓的歌咏先锋,让苔藓有了诗性,有了情感和文化认同感。

中国文化根源于士大夫,而历朝历代的士大夫情绪中又蔓延着一股悲剧意识。苔藓与班婕妤,班婕妤与苔藓,恰恰反应了中国文人士大夫内心最为贴切的遭遇和感情。在封建王权面前,失宠的婕妤如同压在石板下的小草,无力反抗。即便出类拔萃,能歌善舞、写诗作赋,又能如何?班婕妤作为妃子,背后凄惨故事,激发了失意不得志的文人士大夫对苔藓幽暗孤独生活的怜悯和同情。自此南北朝伊始,中国文化寄予了苔藓一种伤感的情愫。 

南朝诗歌引入了苔藓孤独幽寂、无人欣赏的的意象。苔藓从宫怨到吊古,然后是幽伤,寂静清雅,一步步奠定了后世对苔藓意韵的走向和情感发展。自西晋太康之英、最杰出的诗人陆机首先在《婕妤怨》中首次写到苔藓之后,大量诗歌中以苔藓抒情吊古,苔藓文化已逐渐在文人圈弥漫开来;齐梁时期的文坛领袖沈约则成为一地个歌咏青苔的人,他的《咏青苔》一诗也开启了苔藓咏物诗歌的先河;南北朝的江淹第一个在辞赋中单独描写苔藓,他的《青苔赋》借助卑微的苔藓,抒发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唐朝则是名篇经典产生,苔藓文化广泛深入人心的时代。诗人李白、李商隐、韦应物、韩愈、王昌龄、杜牧、陆游、王勃、刘禹锡都撰写了大量以苔藓抒情的传世名篇,笃行佛教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及宋代理学家叶绍翁,在《鹿柴》和《游园不值》二首诗歌中则达到了更加平和的心态,用神一样的语言,讴歌了苔藓优雅、安静和可爱的一面,已无卑微与高洁之分,超越了时空世俗,恢复了生命本身的状态。

可以说,中国人的与苔藓的感情发展,始于南北朝,界定于南北朝,而广泛传播则在唐朝。之后基本沿袭,自宋元,到明清,一直延续至今。娇小的苔藓与中国人之间的感情,经历了上千年的历练,方才有了生命和精气神,有了独立的人格。诗人赋予了苔藓灵魂,赋予了苔藓精神价值,苔藓也丰富了中国人的审美世界。如此过程,便是中国人的苔藓审美进化历程,也就是中国人对苔藓的感情变迁历史。

 


“苔藓”二字南北朝之前均未被记载。所谓苔也是指可食用的水绵。(图为版纳傣族洗苔)

 

几首重量级的诗词,可大致勾勒出国人对苔藓的情感演化历史:

南北朝之前的苔藓黑暗期   (青苔食用主义盛行期)

南北朝之前,《诗经》、《楚辞》、汉代辞赋中君不见苔藓的描述。东汉《说文解字》中也未收录字。战国末年成书的《尔雅》中“藫,石衣也的记载,估计说的水中的青苔,水绵一类的东西,因可以采食,或可能被记载。西双版纳傣族现今还有吃“青苔的现象。

西晋   陆机《婕妤怨》  (第一次提到苔藓,表达宫怨吊古之情)

婕妤去辞宠,淹留终不见。寄情在玉阶,托意惟团扇。

春苔暗阶除,秋草芜高殿。黄昏履綦绝,愁来空雨面。

齐梁  沈约《咏青苔》(第一次歌咏苔藓,娇小、可怜,无人欣赏的寂寞)

绿阶已漠漠。泛水复绵绵。微根如欲断。轻丝似更联。

长风隐细草。深堂没绮钱。萦郁无人赠。葳蕤徒可怜。

王维《鹿柴》   (苔藓乃高人世外桃源的象征,颇具禅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刘禹锡《陋室铭》(苔藓之美流传天下,达到无人企及的高度)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南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   (苔藓乃独立的生命个体,表达了苔藓也值得尊重,应该得到尊重)

应怜屐齿映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延伸阅读:花花史:漫谈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束鲜花

        第一碗面 (人类史上第一碗面条或粉的历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0114-745790.html

上一篇:植物长寿的秘密
下一篇:“吴刚伐桂”的遐想:月球对生命的影响
收藏 IP: 159.226.249.*| 热度|

16 赵序茅 廖晓琳 张忆文 徐大彬 王亚娟 刘全慧 陈沐 魏玉保 郑永军 尤明庆 杨正瓴 张叔勇 廖景平 happylittlejoe biofans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