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liug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coliugy

博文

第一碗面

已有 10992 次阅读 2011-5-31 23:09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中国第一碗面, 喇家遗址


青海民和县喇家村出土的一碗面,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图1,来自Nature)

 

前天大家一起做饭。桌上上有云南、湖北、安徽、河南四个地方的人。虽然做了一大桌子的菜,但明显不符合大家的胃口。究其原因,就在于地域差异,各个地方的人主食不一,爱好也不一样。西南地区人喜酸辣、华南辣而不酸,但都习惯以米饭为主,北方人则习惯吃面。

 

这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讲座,讲述了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为古老的一碗面。中国科学院地质和地球物理所的几位科学家来到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讲述了她们的研究。  地质物理所的科学家来植物园采集禾本科植物(如水稻、玉米、高粱、燕麦、狗尾草等等)种子,她们想建立一个淀粉晶体库。

 

什么是“淀粉晶体”晶体呢?简单说就是植物种子或者果肉中的淀粉的形态结构,成晶体状,通过显微拍摄后,可以清晰的辨别出来其形态、大小和结构。 淀粉晶体好比植物的花粉,或者植物的花,各个物种间是不一样的。植物学家通过花来识别植物种类、古植物学家可以通过花粉来识别古代植物、而中国科学院地质和地球物理所的科学家吕厚远则可以根据植物淀粉晶体来辨别植物。

 

既然植物学家可以通过花粉、花朵来辨别植物,那么为什么还要发展建立植物淀粉晶体库?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淀粉晶体非常小,可以用在考古学上,比如距今几千年的陶器是用来装什么食物的? 古人是吃什么食物的? 通过分析文物或者牙齿里的残渣,我么就可以知道古人的主要食品是什么,可以解开没有文字的农业和食品变迁之谜。比如说在青海喇家村发现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第一碗面。

 

喇家村遗址是中国考古界的骄傲之一。它位于中国西北青海省民和县喇家村,位于黄河上游的西宁和兰州之间。据《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2000年发掘简报》,四千多年前的一次地震引发了洪水,洪水将喇家村掩埋。喇家村遗址因此成为中国著名的灾难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中,以一母亲于墙角紧紧抱着孩子的场面最为动人。

 

发掘喇家遗址的工作由中国社科院完成。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在一间屋子的厨房灶台旁边发现了几个陶制的碗。据讲座上科学家介绍,当初社科院的考古人员并未专心于这几个碗。只是顺便将完扣过来(图1)。 发现碗里有类似面一样的食物,然后拍了几张照片,便将其用报纸包好,运回了北京的文物储存库里封存。  经过碳十四鉴定的年代测定,发现喇家遗址已近有四千年的历史。也就是说,这碗面已近埋在土里将近四千年。

 

在中国古代文献里,有文字记录的面条历史大约是1900年,而西方的意大利则认为超过了两千年。意大利人认为面条是他们发明的,由马可波罗传到了中国。 面条到底是谁发明的? 这是一个争论,也是一个谜。

 

这时,社科院的科学家意识到,喇家遗址里发现的这一碗面可能解开面条起源之谜。当他们再次打开封存的“第一碗面”的时候,“第一碗面”已经风化,成了一包碎土。不得已,中国的“第一碗面”就这样被我们发现,然后又损坏了。幸好拍摄了一些照片,还可以供我们看看。

 

“第一碗面”到底是用什么做的?麦面、米面、高粱面、小米、还是黍子? 直到社科院的考古专家和中科院的淀粉晶体专家的合作,答案才被揭晓。 通过分析第一碗面里的淀粉晶体,中科院的科学家发现原来这碗面是用粟(su),也就是小米做成的。

 

 第一碗面,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工艺精良(来自Nature)

 

现代所指的面都是用小麦面粉制作而成。“这一碗面”看起来细细长长,略带黄色,竟然是用小米制作而成的。 麦面有黏性,可以制成拉面、刀削面等等,而小米面黏性很差,怎么可能制作成面条呢? 古人到底拥有什么样的工艺,当时的面到底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这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从证据上看,可以肯定的是面是中国人的发明。

 

大利人还是中国人发明了面的争端是解决了。 但作为南方人的我还有一个疑问。 既然是小米做的,那么这到底是一碗面呢?还是一碗米线?仰或是一碗粉呢?(贵州人称米线为粉)

 

 

附件:粟 (su)

粟(su)禾本科狗尾草属植物。北方叫谷子。脱皮后就是小米。小米有黄、白、黑、紫等颜色。最多的,当然是黄色小米。

中国是粟的起源中心。在黄河流域有一万年的种植历史。狗尾草是粟的野生种。就是说,狗尾草是我们吃的小米的祖先。

没有狗尾草,我们的小米也就没有来处了。。。 (来自:莫非

 

参考文献:
Lu, H. et al. 2005. Culinary archaeology: Millet noodles in Late Neolithic ChinaNature 437:967-96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0114-450154.html

上一篇:科学不应该是这样的
下一篇:红皮栀子与巨花马兜铃
收藏 IP: 159.226.249.*| 热度|

10 孙平 刘光银 李璐 刘璐 陈沐 苏德辰 刘全慧 胡想顺 王亚娟 biofans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9: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