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liug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coliugy

博文

聚散毛毛虫 精选

已有 15973 次阅读 2013-1-28 11:12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行为, 毛毛虫, 独居, 群居

色彩艳丽,剧毒、独居的毛毛虫。 食量巨大,因食物资源的限制,蝴蝶妈妈一般将卵单独产在植物上,因此不会成群。

 

“不语怪力乱神”

 

很久以前,新疆北部地区突然出现大量的毛毛虫。据报道,毛毛虫一起穿过铁路竟把火车拦了下来。看到这则消息,有的人一笑而过,有的人则若有所思。成千上万的毛毛虫出现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否又是一个不祥的预兆?

 

一笑而过着,可能是看到类似奇异的新闻太多,如深圳大量蟾蜍涌上街头,内蒙蝗虫大爆发等;若有所思着,可能是对未来有点担心,想着毛虫爆发和人的命运之间的关系。但对于喜爱自然,经常接触自然的人来说,毛虫爆发、蟾蜍上街其实是再普通不过的自然现象。唯一应该担心的就是,我们对自然了解是否太少了。

 

毛毛虫爆发、蝗虫迁飞是生物突然大量出现的现象,其本质和花开花谢、结果叶落是一样的。版纳雨后的蚂蚁婚飞,四川旱季的竹子开花,昆明冬天的红嘴鸥,北京春日里的连翘花开,北美的帝王蝶迁飞等,这些都是自然现象。又如长白山的松树结子有大小年之分,某一年大量开花结果则称大年,大年挂果太多,营养用尽了,在未来的几年内则开花结果较少,老百姓则称之为小年。松鼠以松子为食,松子的量就会影响松鼠的数量。春天花开,秋天叶落,这些耳熟能详的事,我们断然不会觉得奇怪,但换了毛毛虫、蝗虫、蟾蜍,或者那些不知名的生命,人们便会觉得奇怪。若做一个小小的思考角度转变,便可“不语怪力乱神”,对自然就多了一份敬畏。

 

毛毛虫爆发,不过是动物种群波动的普通现象,只不过很少见罢了。毛毛虫大量出现蕴含了捕食、御敌、伪装等动物现象。

 

 

蝴蝶很美,毛毛虫很丑。但不能忽视毛毛虫是蝴蝶的幼虫。美丑就在一线之间。

 

美丑一线间

 

人们一般都喜欢漂亮的蝴蝶,不喜欢丑陋的毛毛虫。美丑之间,却长期忽视了毛毛虫是蝴蝶或蛾子的幼虫这一自然规律。如著名的大理蝴蝶泉,一方面想要每年看到大量美丽优雅的蝴蝶, 另一方面又大量喷洒农药将丑陋恶心的毛毛虫杀死。没有毛毛虫拿来的蝴蝶呢?

 

美丑一线间。想要观赏美丽的蝴蝶,就要对毛毛虫多一些了解,才会喜欢“丑陋的”毛毛虫。大多数人印象里的毛毛虫都是浑身长满毛刺,不小心碰到会全身瘙痒。因此,毛毛虫有青钉子、洋辣子的称呼。让对手有火辣的感觉,这就是毛虫的防御机制。

 

拥有翅膀的蝴蝶或蛾子遇到天敌的时候,能够快速逃离,而毛毛虫则不能。毛毛虫行动迟缓,没有翅膀,也没有甲壳保护,因此进化出各种各样的防御手段来。毛毛虫属于鳞翅目,全世界超过1万种,形态各异,手段奇特。有长出长长的毛的、有的有假眼睛模仿蛇的、有的积聚在一起的、有的剧毒无比的,有模仿枯枝的,模仿鸟粪的等等。

 

丰富的形态变化和华丽的色彩,以及和天敌、食物之间的关系,超乎想象,构成毛毛虫的美丽画卷。

 

 

一条、一群和“一条”毛毛虫。 毛毛虫的行为非常多样化。即便是科学家对它们的了解依然非常有限。

 

独居还是群居

 

为什么毛虫会聚集到一起呢?自然界可以找到超过1万种的毛毛虫,有的喜欢独处,有的喜欢成群,有的先独处再成群,有的则是先成群再独处。

 

喜欢独处的毛虫,首先必须有单独保护自己的能力。或具有浓密的毛刺,或具有剧毒,或不可食,或拟态、警戒,或躲在自己造的“巢”里。当食物资源短缺转移位置时,不易被发现,或者被发现之后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喜小规模群居的毛虫,幼小时候,通过相互挤在一起可以相互保护,彼此的毛刺可以一起发挥作用,降低个体被捕时的危险。此外,毛虫体型相对小,生长周期短,所需要的食物资源不多,不然会造成资源竞争。资源竞争时一般会散开独居。

 

对于喜欢小规模群居的毛毛虫,当雌性蝴蝶或者蛾子产下大量的卵,并遇上适宜的环境气候,孵化出的毛毛虫变种群数量不断增大时候,感受到食物资源缺乏的信息之后,彼此接触的毛毛虫行为发生改变,大量聚集、转移去寻找新的食物资源。这便是我们看到新疆毛毛虫聚集成片的壮大场面。

 

为什么有的毛毛虫选择单独一条的生活,而有的则群居生活? 为什么有毛毛虫头长的像蛇?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里,其实蕴含了极大的生存智慧。虽然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我们的了解是非常肤浅的,很多生命形态,我们甚至还不知道它们的名字。

 

要合理回答“毛毛虫为什么会大量聚集?”这个古老而简单的问题,仍需要更多的人愿意离开城市,到野外去探究,静心去了解那成千上万种毛毛虫的生活。对于毛毛虫单独一个个体还是一群生活在一起,其间的智慧是什么,为什么它们会选择那样的生活方式。简单的研究或者几篇短小的文章是无法回答的,仍需要更多对毛毛虫,或者蝴蝶的食物资源的种群动态、防御机制和行为的科学探索研究。

 

 

 

棕榈科省藤属植物为食的毛毛虫。这种毛毛虫不仅有自己的窝,白色绒毛为“白蜡”,令捕食着无从下口。

 

 

纯绿色的“毛毛虫”。身体光滑无毛,头部有两只假眼睛。模拟蛇来吓唬天敌。模仿蛇的“假眼睛”。 从任意一个角度看,都会让对方感觉到毛毛虫正盯着自己呢,

 

 

拥有长而密的毛的“毛毛虫”,让大多数天敌无从下嘴。毛虫孵化后会单独活动,无聚集成群现象。

 

 

身体娇小,毛短而稀疏的毛毛虫。 小规模聚集成群并躲在树叶背面会降低被捕食的风险。

 

 注释: 本文原为写个果壳的文章,但由于毕业前找工作的缘故,耽搁下来。昨天在野菜园看到一大片毛毛虫,突然想起来毛毛聚集行为的故事来,于是找出旧文贴在博客里,做个记录。事实上,研究毛毛虫聚集行为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科学上对毛毛虫聚散行为进化的研究更少。这一年多来的摄略中,也没怎么碰到过类似的文献,只能如文中这样泛泛而谈。谈到进化的问题只能多为略带猜测之意,实属无奈之举。

 延伸阅读西双版纳的毛毛虫(豆瓣相册) 、毛毛虫的假眼

参考资料: 《眷恋昆虫》 托马斯 艾斯纳著,虞国跃译

          Daniel H. Janzen et. al, 2010 A tropical horde of counterfeit predator eyes. Doi: 10.1073/pnas.091212210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0114-657230.html

上一篇:热带雨林的雪色浪漫
下一篇:龟背竹叶片上的洞洞
收藏 IP: 159.226.249.*| 热度|

2 曾泳春 苏德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