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窗户上伺机交配的金蛛Nephilengys malabarensis,(左雄右雌)
闲来无事,偷偷看窗户上的几只蜘蛛。这是一种个头较大,身体圆实的蜘蛛,在中科院版纳植物园办公楼上已经生活了很久很久。平日里很少关心它们,只是每天看着他们忙忙碌碌地织网,清洁的阿姨忙忙碌碌的扫网。一天天来你织网来,我扫网,谁也不怪罪谁。相安无事。而办公楼里住着一大堆植物学家,大多数人在楼里居住了若干年,可能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它们就这样与世无争的生活在我们的领地,并伺机扩张。
植物学家的眼里,蜘蛛没什么奇特的。不过是八只脚的怪物而已。老百姓的眼里,蜘蛛最讨厌了。它们到处结网。没人住的房里,蜘蛛便把蛛丝挂满任何一个角落里,让人有种阴生恐怖的感觉。而那些喜欢昆虫爱好者,往往被分类学家的粗鄙分类概念愚弄。科考或写书之时,把蜘蛛单独罗列出来,遗忘在了角落里。
之前,我对蜘蛛也没多少概念。直到我们组里来了一位蜘蛛女侠,经常给我讲蜘蛛的故事。才渐渐发现蜘蛛的故事很有意思。蜘蛛女侠的老师也曾今来版纳植物园交流讲学,他的蜘蛛与萤火虫故事比科幻小说还魔幻。他说,有一种蜘蛛,当捕捉到有毒,不可以吃的萤火虫的时候,会给它注射一点爱情神水(化学物质)改变萤火虫的行为。被捕获的萤火虫此时会改变原有的爱情信号,发出另外一种频率的闪光,吸引另外一种无毒的萤火虫来赴会,最后被蜘蛛吃掉的魔幻故事。
听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李代芹老师的经常故事。蜘蛛如何利用萤火虫的爱情,改变有毒萤火虫的闪光频率,诱骗另一种无毒萤火虫。感叹世界真奇妙的同时,对于蜘蛛的兴趣突然陡增。可惜蜘蛛与萤火虫魔幻的爱情故事尚未正式发表,还在进一步探究之中。或许,等正式发表之后,我可以再来细细阐述这个故事。不过李老师,发现了另外一个蜘蛛自宫的故事,已经正式发表在英国《生物学快报》。恰巧的是,故事的主角便是趴在我窗户上的这种蜘蛛:金蛛(Nephilengys malabarensis)。
金蛛属的雌蛛非常漂亮,被称为洛新妇。雌蛛的嗜夫性使得雄蛛交配时胆战心惊
雌性蜘蛛往往比雄性体型更大,颜色更加鲜艳。所以,我们常见的蜘蛛大多数都是雌性蜘蛛。我窗户上的金蛛也是一样的。雌性很大,约有成年人拇指一般大小,最大者可达6cm长。雌蛛在角落里织一张大大的网,整天猫在角落里。若有猎物触网,它就会悬空从天而降,把猎物五花大绑。而雄性则非常小,大约1cm左右长,体色暗红。雄性一般不织网,只是守在雌性周围,若不细心看,很难发现。
蜘蛛很典型的独行侠,一般是当兵作战。蜘蛛也是很残忍的生灵。雌蛛不仅会吃其它种类的蜘蛛,而且会残杀丈夫。其它生物中,螳螂也会嗜杀丈夫。科学家将这种行为,成为嗜夫行为。正是这种杀夫的行为,导致雌雄之间体型差别很大。雄性变得十分小心,在交配时候要防止雌蛛的捕杀。
求偶和交配时是所有生物最重要的事。自然界进化出各种各样的求偶方式,如鸟类婉转的歌声,麋鹿的打斗,食虫牤的送礼贿赂,水黾的霸王硬上弓等等。蜘蛛的求偶也是多种多样,如有些跳蛛会通过跳舞来吸引雌性,有些盗蛛则会给雌性送礼,甚至送个假礼(里面不是吃的,是小石子之类)。而窗户上的雄性金蛛的秘密法宝则是打闪电战:瞬间做爱完毕,然后溜之大吉。
然而,当雄性金蛛提着裤子就跑的时候,它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闪电战中有没有精子精确射入雌性体内呢。常言道,速度快的质量差。闪电战的弱点就在于成功交配的几率很低。于是金蛛进化出了另外一招武林绝学:自宫。
雄蛛在交配时自宫(自断触肢)保命 (via 《生物学快报》)
雄性金蛛将交配器插入雌性体内之后,会自断交配器后溜走。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数雄性断肢后雌性体内的精子数量。25对蜘蛛的分析发现,雄蛛断肢交配后,精子仍能不断进入雌性体内,而且比未断肢的雄性传入的精子更多。也就是说,自宫的雄性繁殖成效更高。
有人称,金蛛的自宫式交配是葵花宝典的生物学依据。这种说法自然是一种戏称。事实上,蜘蛛交配的过程,并与人类相似的非常规方式。雄性蜘蛛交配并不用阴经,而是它的一对特化的副足,称为触器。雄性蜘蛛先织一个小毯子,然后将精液收集到触器。触器长在眼睛前方,可以很好的操作,精准性更佳,可以更加迅捷的逃出雌蛛的魔掌。
蜘蛛交配并非人类想象力所能及的。蜘蛛没有真正的阴茎,代之以头部“榔头”般的触肢。
说了很多金蛛如何自宫保命的故事。其实,事实整个事情还远没有搞清楚。据我在窗前的观察,窗子上的雌性金蛛其实并不是很彪悍,雄性常常守5--6cm之外,等候机会与雌性交配,雌性也不捕杀它们。窗户上的金蜘蛛很少在森林中发现,常居住在建筑上,颇喜欢与人同居,有一定的社会性。蛛网上还常常有盗蛛出现。我将在下一篇故事中描写这种高危险的生活方式。讲述金蛛与盗贼之间的另一段温情而残忍的故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