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ji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ejian 科学老鼠

博文

杨钟健科学传播奖设立并颁奖

已有 6594 次阅读 2014-5-4 09:18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科普, 杨钟健, 睿宏文化, 科学传播奖

 

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杨钟健院士

在举世闻名的大英博物馆内,有一位中国科学家的相片,与达尔文、欧文的相片悬挂在一起,供世人瞻仰。他就是我国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杨钟健院士。杨钟健先生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者,为学科的科学研究、科学教育、科学传播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成立于1984年,在将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和古人类学研究推向国际水平、建设国际一流的学术团队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来,相关的发现和研究成果,不断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轰动。同时,学会还发挥学科优势,牢记“做好科学传播工作、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使命,不遗余力地推动相关科普工作。

为了弘扬杨钟健先生的精神,促进古脊椎动物学和古人类学知识的传播和相关科普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海睿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资,与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一道,联合设立“杨钟健科学传播奖”,以奖励在古脊椎动物学和古人类学科学传播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专家和科学传播者。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由学会理事推荐,常务理事投票选举产生。

学会领导和贵州当地领导为获奖者颁发首届“杨钟健科学传播奖”获奖证书和奖金

在刚刚结束的于贵州黔西召开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14次学术年会暨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5次学术年会上,中国古动物馆馆长、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原研究员,北京自然博物馆李建军研究员,及光明日报记者齐芳三人,因在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学相关领域的科学传播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荣获首届“杨钟健科学传播奖”。

获奖者王原馆长高兴地展示获奖证书

首届“杨钟健科学传播奖”的获奖人都是科学传播工作的楷模,他们编写出版科普著作、组织国内外古生物主题科普展览、拍摄科普影视作品、长期跟踪报道学科重要科学新闻,向公众传播相关科学知识,为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养做了大量的工作。

睿宏文化董事、创意总监叶剑与获奖者合影(王原,左一;李建军,右二;齐芳,右一)

上海睿宏文化是一家专注科普、并将古生物学作为核心方向的新锐影视公司。近年来,睿宏文化依托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的重大科学成果,在几十位国际知名专家的指导下,与中国古动物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上海科技馆、浙江自然博物馆等科普机构合作,创作了《白垩纪公园》、《重返二叠纪》、《三叠纪海怪》、《剑齿王朝》、《鱼龙勇士》等一系列4D科普影片,今年还将推出反映我国科学家在热河生物群、鸟类起源领域重大成果的《羽龙传奇》、《龙翔碧空》等4D科普影片。这些影片已经多次荣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国科教影视协会“科蕾奖”、中国动画学会“美猴奖”等国家级科普和影视大奖,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普专项”资助,并已在境内外几十家国家级、省市级科普场馆和主题公园营业性播放,在自然科学博物馆界和古生物学界获得高度认可。另外,睿宏文化还涉足了古生物主题的科普微视频制作、展项制作、展馆设计等领域。

睿宏文化参会代表与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长周忠和院士、巴西科学院通信院士汪筱林在会间愉快交流

首届“杨钟健科学传播奖”的评选和颁奖,在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学界以及相关科普界引起极大反响。睿宏文化将与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长期合作,将这个深入人心的奖项越办越好,将我国的古生物科普工作推上新的高度。 

 

杨钟健院士(1897. 061979. 01)历任第一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局长、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19271979)、西北大学校长(19481949)、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19591979)、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等职,是我国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第一届“杨钟健科学传播奖”获奖者简介:

王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中国古动物馆馆长;

李建军:古生物专家,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

齐芳:光明日报记者,从事古生物科普报道10余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9921-791115.html

上一篇: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科普创作基地
下一篇:饶毅和江晓原对谈文化和教育
收藏 IP: 114.88.222.*| 热度|

4 武夷山 史晓雷 杨先碧 MM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