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ji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ejian 科学老鼠

博文

那楼、那人、那时光 精选

已有 7898 次阅读 2010-1-27 20:2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青春, 科技出版, 上海科技出版社, 瑞金二路450号

瑞金二路450号16:30—8:30的故事
 
姜复生   叶  剑
 
    2006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即将迎来50华诞,相关人等准备推出个纪念专册,向曾连任团支部书记的姜复生姜总书记约稿,反应年轻人的积极向上。总书记回顾往事,浮想联翩,洋洋数千言一气呵成,并嘱叶蟀“润色”,于是多了几个插科打诨的字。可惜这篇文章,终因“不符合主旋律”,未能收入纪念册。今天听一位科教社同人说起,当年也是瑞金二路450号4楼上的常客,不免相对唏嘘一番。晚上总书记电话又至,策划几个楼上老哥们周末一聚。于是翻出这篇文章,诚惶诚恐地在书记之后署了名。且为青春之印记。
  
瑞金二路450号,那是上海滩出版界一块响当当的门牌号,那是学术出版重镇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老巢。如果说科技出版社的声名是“编”出来的,那么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出版人就是在这里进进出出,编辑着自己的出版人生和出版社的辉煌业绩,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编辑部的故事。
 在90年代,在上海“一年一个样”和全国出版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科技出版社以深厚的历史积淀、远大的发展愿景,每年都吸引着一批操着各种口音、满怀理想的年轻人,从全国各地聚集在此,开始编织自己的职业梦想。科技出版社的院落,是解放前上海法政学院的学员宿舍,典型的欧式建筑。每到春夏,爬山虎在正对大门的一整面墙上疯长,昏暗的楼道里却让人感觉别有洞天。走在红漆过的木制楼板和窄窄的木楼梯上上,咯吱咯吱地响个不停,向整栋楼里的人宣告着你的到来;当重型汽车深夜从瑞金路上通过时,整个楼都在瑟瑟发抖,把楼上人无忧的梦境摇得更加香甜。新大楼的后面,一棵不知名的树,从车篷内长出来,每年春天满树都是金色一片,开着像小米一样的花,发出浓浓的、浸人心脾的花香,整个院落都沉醉在它的熏蒸里了。
    这些年轻人朝气蓬勃地“驻扎”在瑞金二路450号的四楼上,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起欢笑……他们以社为家,爱社如家,8:30上班,16:30下班,几乎是24小时都在院里。没有风吹日晒,没有霜打雨淋,日子无忧无虑,就像大学生活的延续。转眼间,十年青春时光,在瑞金二路450号悠悠度过。现在回忆起来,那楼、那人、那时光,竟清晰鲜活,恍若眼前。且不说作为出版社立社之本的优秀传统“传”、“帮”、“带”,也不说出版社严谨的工作作风、编辑思路和优秀选题,也不说科技食堂油大养人的伙食,也不说满地活鱼、满院活鸡,热热闹闹发年货的场景,单说说那个时期发生在16:30至8:30的故事吧!……
 
一、坦克、歌声和卧谈
 上海的夏天往往热得出奇,经过一天的曝晒,四楼室内的温度能达到四十多度。晚上房间里风扇不停,汗水依然不断往下流。90年代初期空调还是稀罕物,有效降温的办法只有不时到浴室里冲冲凉。
晚上热,睡不着,逼着大家自然而然地把夜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俊俊总是领世风之先,不仅腰里别着哔哔乱响的摩托罗拉 BP机,他还有一宝——小霸王学习机。据说他买来是用来学习打字尤其是练五笔字型的,可是因为小霸王可以用来打游戏,他和阿毅的宿舍便成了大家晚上聚会的胜地。老将军、青年卢峰,还有人民出版社的老范与又又等,经常聚集于此,疯狂打坦克。在那些日子里,游戏的背景音乐和着爆炸声响彻四楼,以至于现在还有不少人会在无意间把这个曲子随口哼了出来。
    老将军那段时间有些痛苦,靠打坦克来发泄心中的郁闷;因为恋战,经常把着手柄不走,便是大号“老将军”的由来。姜公子那时也经常去凑热闹,但当观众的时候多,上手的时间很少。偶尔抓住了手柄也是打死不肯走,直打得昏天黑地,晚上梦里都是坦克在乱冲乱撞,梦话都是“我又吃到一颗星!”。
    天热,睡觉前的冲凉是件非常惬意的事,冲得爽了,有人难免要哼哼两声。于是只有一壁之隔的邻居们每晚便有了一场场的好戏:连绵不绝的是歌手你方唱罢我登场,流行的、民族的、摇滚的、各地的小调,再加上练英语口语的RAP手轮着上;小合唱当然更精彩,不过不是天天有此耳福。有时打坦克散了场子,一群世界大战的将军一起冲进浴室,仿佛还在坦克驾驶室里,高声谈论着战场得失,蒙哥马利与隆美尔在场下再来一轮嘴上对决。那时的水龙头没有莲蓬头,水柱打在身上很是凉爽,打在地面上,深夜里发出啪啪的巨响。睡不着的邻居便节律性地骂起街来,骂走了这一伙,挡不住再来一伙,于是听说老有邻居在两三点的时候拿起“武器”冲到出版社里来砸门,甚至还突破了一个班的门卫的防守,冲将进来,将一位正在忘情高歌“床前明月光”的歌手堵在了浴室里……
    1997年夏天,姜公子三楼的办公室里装上了空调。于是一到下班时间,办公室里就高朋满座,海阔天空,尤其是晚饭时间,人气旺过菜市场。有些人第二天吃饭时,才想到找饭碗,那必定是在姜公子办公室里放着的,自然还没有刷。出版社当时有条非常人性化的规定,如果气象预报气温超过35℃,可以只上半天班,还允许四楼宿舍里的人晚上住在办公室里孵空调。有了这道圣旨,大家自然不会放弃,人手一张凉席往姜公子办公室跑,晚上的卧谈会自然成为一件美事,从交流出版经验到交流相亲心得,谈笑风生,玩笑迭出,于是说得有的人皮笑肉不笑,更有人肉笑皮不笑。记得有一天高温预报,又报要达到历史最高,老早就有人抱着凉席来抢位子。那天晚上,办公室里席子叠着席子躺得满满一地的肉。老范因为没有抢到地方,只好在沙发上坐到半夜,后来等温度差不多了,才艰难地跨过肉山席海,上楼去睡了。
 
 二、K歌、玩电脑
1996年初,徐荣生社长感于青年人的生活贫乏,为大家置办了一套LD和音响,于是乎每到周末,大家便纷纷前来,包括人民社的兄弟姐妹。其间大家大呼小叫,不绝于耳,尤其是唱到极至处,声音嘶裂,犹如杀鸡,惨不忍闻;故而每次活动,大家皆称“杀鸡去”!阿毅、俊俊、小红、涛涛都是当年的中流砥柱,有些人把着话筒就不撒手,一曲接一曲成长为一代“话霸”,也留下了永远的“话把”。后来因为发掘出了表演节目《沙家浜》,又造就了两位常客阿庆嫂和胡司令。
    科技出版社的办公现代化理念在上海出版界总是走在前头,1997年后大家都拥有了个人电脑。这些以社为家的人,电脑基本上都放在办公室里,下班以后,除了“杀鸡”的众乐,电脑娱乐的独乐也渐渐成了主流。
    顾胖子最先拥有了个人电脑,第一天还郑重地请大家到办公室看了张VCD,以示同喜,并当天就装上了VOODOO游戏,于是楼上又多了点背景音乐——《红色警戒》的枪炮声。对游戏的热爱,常使他彻夜奋战。一天凌晨大约三四点钟,他像鬼魂一样急速飘到楼上,用力把俊俊摇醒,兴奋地大叫:“我过关了!我过关了!”
    阿晨的电脑经常放的是抑郁王子姜育桓的歌:经常两首歌办流水席,连续放上一个晚上,那时大家的音箱都是大功率的DIBO,于是从一楼到四楼都能听到“王子”凄楚的歌声:我的梦是陌生的港口,停泊以后就不打算久留……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两首歌是《我可以》和《夕阳》。
叶帅喜好摇滚,为他人解说摇滚总是滔滔不绝。他的电脑中有不少的摇滚资源,从《一无所有》到《赤裸裸》,只恨那时的硬盘不够大。受其影响,姜公子的电脑里没多长时间也多了崔健、田震、郑钧和臧天朔。后来叶帅还发展了不少新“会员”,阿庆嫂就是其中的忠实会员之一。某晚叶帅为阿庆嫂普及摇滚,兴之所至,音量开到最大,不知不觉时间已晚,听到高潮处,门卫老师傅带着邻居老阿姨冲了上来,疯狂砸门……
 涛涛也是个赶时髦的人,自从看大家有了电脑,他也不甘落后,并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人说WIN95就是要装95遍,也不知他到底装了多少遍,把装机练得得心应手。终于有一天他的硬盘符没有了,他那写了半年多的历史巨著被他格掉,眼看着就不见了。他急得一蹦从四楼窜到一楼,又从一楼窜到四楼,然后呆呆地坐在黑屏前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悔得头上冒火、脸色铁青、欲哭无泪,见个人就一遍遍像祥林嫂一样诉说他的悲惨遭遇:我真傻、我真傻……突然眼前一亮,姜公子出现了。那时还没有专业的数据恢复软件,姜公子只能用自己琢磨出的一系列方法,通过FAT表重建,把他大部分数据恢复了,正巧他的巨著也在其中!涛涛高兴得热泪盈眶,抱着姜公子高叫恩人,差点就要张嘴乱啃!
    姜公子是电脑高手,引领着大家互相切磋计算机编辑图书的技术,成为一种时尚。在电脑知识尚不普及的情况下,张凡、俊俊和姜公子、东东等(人称科技社四大公子)开展了一系列的讲座,专门为全社同仁培训相关知识,还为出版社解决过不少编辑技术的难题。其实,这些方法的建立,对他来说也曾经历过疯狂、痛苦的过程。95年医学部只有一台386,当时作为宝贝关在三楼女厕所对面的书库里,开明的领导允许他一个人钻在里面,日复一日地琢磨复琢磨……书库里没有空调,温度奇高无比,还经常被蚊子咬得一身是包,而他却用得津津有味,乐在其中。
 
三、苦并快乐着
    那时的生活虽清苦,因为人多热闹,也算是丰富多彩。当时四楼流行一句话:没有发型就没有爱情。在这句话的感召和激励下,又又、俊俊、阿毅等都毅然决然地去烫过发。某天晚上俊俊捂着头回来不愿见人,原来烫发时将额头烫了个泡,老板没敢收他钱!
    《科学画报》的青年人是最多的,陆正华老师做主任时,就一直非常关心他们的生活,经常请一些人到他家去玩,其他部门的年轻人也一道受邀去蹭饭。到王模老师当主任时,看到大家生活清苦,便送了楼上的年轻人一台洗衣机,当时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一到下班时间,装衣服的水桶脸盆队伍往往排得老长老长。这台洗衣机给大家减轻了不少负担,有位青年才俊竟然用它来洗鞋子!还有的时候,洗衣机一开机,洗衣服的人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排在后面的就会满院子找人,见人就质问“是不是你的衣服”。若后面没人排队了,洗衣机就会不辞劳苦毫无怨言地运转到第二天早上。真是将其功能发挥到了极至。直到2001年10月大家从四楼搬走后,这台全上海质量最过硬的洗衣机才宣布下岗休息。
 
    这就是那时楼上的一群可爱、单纯的人,当时还不成熟,不懂世态炎凉。有些还是刚冲出象牙塔,又走进一个洁净世界稚气未脱的孩子。而今这些人中,有的人已经出国留学,有的人走上了其他的岗位,多数人就像一颗种子扎在科技出版社的土壤里生根发芽。他们大多已为人父母,但当年的他(她)们,就是那样的质朴、可爱。偶有几位不知什么原因动过嘴甚至动过手的,如今十几年过去了,是否能够相逢一笑泯恩仇?
    2005年9月,科技出版社乔迁至钦州南路。虽说如今已物是人非,但那些青春的印记,依旧刻在墙上;那些事,那些人,还在心头萦绕。穿过车篷顶上的那棵树,春天是否还是满树金黄?黄昏是否依旧浮动暗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9921-290708.html

上一篇:别把土鳖不当脊椎动物
下一篇:武夷山老师:布朗喊你关注他的《谁来养活中国》续篇
收藏 IP: 218.80.205.*| 热度|

8 武夷山 何士刚 杨远帆 曹聪 柳东阳 李学宽 葛素红 孟津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8: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