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世界大,和谐天地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海霞 四世同堂,单纯的幸福

博文

Peter Seitz︱科技创新创业的九大常见误区 精选

已有 6272 次阅读 2023-8-2 07:25 |个人分类:杂文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机缘巧合那天在线上听了瑞士工程院副院长&上海大学中瑞先进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Peter Seitz教授的讲座《The nine innovation myths》,后来他又来iCANX全球科学家俱乐部访问,大家一见如故,非常投缘地聊了好几个小时关于科技创新和创新教育,尽管Peter特意在他的讲座题目下面加了个子标题在西方世界,其实他关于创新创业的见解和思考视角独特、充满真知灼见而且是普适的,特地把它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幻灯片1.JPG


首先来说一下这里说的“Innovation创新到底是指什么?

这个前提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常常说创新,也都知道创新非常重要,可是创新是非常宽泛的概念:创新可以是能力,比如人的创造力(或许称为Creativity更准确)、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等;创新可以是方法和工具,比如我们在创新课程中常用到的头脑风暴、Tritz、思维导图、六顶思考帽、故事板等等,也包括我总结的6C创新法则;创新也可以是教育理念和思维方法,创新也可以是看得见摸得着甚至可衡量的项目、产品、服务、商业模式等等。可以说“创新是个筐,啥都能够往里装”,但是我们最关心的创新其实是高科技的创新也就是Peter先生在这个讲座里给出的定义:

An innovation is an invention that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a product which creates value for its users. 创新就是一个被研发成产品并且在它的用户那里产生了价值的发明创造。

这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Henry Chesbrough教授2003年在《Open Innovation》里给出的定义,这里的创新不包括实验室里的创新研究也不是原型样机、更不是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它是已经转化成产品的发明创造,确切地说就是将新科技转化成产品的创业。在这个定义的范畴里,我们来看下全球范围内关于这类创新的九个最常见的误区吧。

第一个误区

Innovation is for youngsters

创新创业是年轻人的事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大二的时候从哈佛辍学创办微软的事已经家喻户晓很多年,无独有偶,跟盖茨前后脚从大学辍学创业的还有创办苹果的乔布斯,以及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斯坦福读书期间创办Google、扎克伯格创办Facebook,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创业大咖都是少年英雄,所以,给我们一个印象:创新创业就是年轻人的事!

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看看数据吧。

首先看看美国高科技创业公司创始人的年龄/学历分布:

创业者从18~69岁之间呈正态分布,平均年龄是39岁!

30-44岁之间的创业者竟然占到了将近60%

幻灯片8.JPG

再来看看德国的数据:


三个主要领域的创业者基本都在35-45岁之间,连最吃青春饭的软件行业也不例外!

有点意外吧?!但是,数据不会说谎:创新创业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而且学历高的人即使年纪大了也有不少创业成功的!所以,年龄绝对不是创新创业的拦路虎!

幻灯片9.JPG


第二个误区

Innovation is for university graduates (or dropouts)

创新创业是大学生(或者辍学者)的事

这样的谬论同样归功于比尔盖茨、乔布斯等人,媒体的宣传和美化让人很容易产生这样的印象:从大学辍学或者最多读完大学去创业是最容易成功的!真的吗?当然不是,在前面的图里我们已经发现:创业者95%以上都拥有学士以上学历,其中硕士博士比例不低!

那么,科技创新创业和大学的关系到底怎样呢?是不是科技类的创业从大学里出来更容易成功呢?2009年研究者对16个不同领域的6539家创业公司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把他们分为社会上的创业公司和从大学孵化的创业公司两类,发现大学孵化的仅占11%!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农业领域的创业公司很少(5家)且一个都不出自大学,消费类服务类(1426)和软件类(1768)的较多但是大学占比分别是4%10%都不高,而生物制药的却是非常不一样,355家创业公司里有182家来自大学,这说明这一领域对新技术研发的要求门槛很高、大学具有很大的优势,而其他领域都是在市场上摸爬滚打的创业者更有竞争力。

所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对于创新创业有帮助,但是在企业界和市场上历练更重要。

幻灯片11.JPG


第三个误区

Innovation is for Bulldogs 

创新创业是从一而终的事

同样,这样的谬论同样归功于比尔盖茨、乔布斯,他们都是创办了一家自己的公司并且一干就是一辈子,比尔盖茨是这样,乔布斯更是这样,不换公司、不改行、死磕到底,似乎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的象征。他们当然是一种成功的例子,可是,成功的科技创新创业的人真的都是这样的吗?恐怕不是的。

我们先来看下集成电路行业的大boss在硅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八大叛逆他们创业的故事我讲过无数次《芯路历程》,可是这一次,Peter提供的这页PPT更有说服力:

幻灯片14.JPG

1957年,为了反抗诺奖获得者肖克利,他们八大人(红字标明的八个人)为了证明自己在圣塔卡拉拉山谷创办第一家公司仙童公司,后来他们不断地在这里裂变创业创办了包括IntelAMD等在内的几十家享誉世界的半导体公司硅谷的名字也由此而来:这个山谷里汇聚了用硅材料来改变世界的公司,所以应该叫Silicon Valley!这是真正的硅谷创新神话!


所以,他们不是从一而终的创业者,他们是不停地创办新企业的连续创业群体!真正的创业者是尊重市场规律和技术发展不断拓展的连续创业者!

第四个误区

Innovation is for systematic planners

创新创业必须做好系统规划

你总是会听到很多人说:要创业必须要做好详细的系统规划,五年计划、十年计划,写出具有说服力的商业计划书……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看看1968年罗伯特罗伊斯和高登摩尔创办Intel时的商业计划书吧!

幻灯片16.JPG


有且仅仅只有这一页简短的文字!

然后呢?开始干吧!

WHY

因为:在商战中自古至今只有一条成功的法则:WINNER TAKES ALL!赢家通吃!而这个赢家靠的就是最好的产品!而最好的产品是做出来的不是计划出来的!

这也是硅谷最成功的孵化器Ycombinator总结的投资原则:在Ycombinator最开始投资的100家创业企业里,最成功的那一个的价值超过了其他199个加起来的总和,第二名的价值也超过了后面198个加起来的总和!这就是残酷的市场规律!

但是,怎么才能成为第一名呢?怎么才能找到第一名呢?

绝对不是看他们的商业计划书!

那该怎么办?

作为创业者,你要做的就是马上行动!这不仅在Intel等老牌创业者身上适用,也一样是当代创业者的不二法宝!比如,英伟达的创始人黄仁勋前不久在一个访谈里说:我从来不做计划,把全世界最聪明的头脑凑在一起做计划是最大的浪费!我们从来只有行动!做全世界最好的产品!

作为投资人和管理者也很简单:我不赌某一个,而是让百花齐放、让他们在竞争中成长、直到某一个脱颖而出!

所以,创新创业不是计划出来的、是干出来的!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没完没了的计划中!再精美的商业计划书也不会自动产生好产品!

幻灯片18.JPG


第五个误区

Innovation is for the most creative 

创新创业是最具有创造力的人的事

这也是最常见的一句话:最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能适合做创新创业。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一定是合适的啦!不过,尽管他在科学上贡献卓著,他却从来没有用自己的科学发现做出过一款产品啊因为那不是他的长项也不是他的兴趣所在!

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大科学家威廉肖克利,他凭借半导体晶体管的发明获得了诺贝尔奖,又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肖克利实验室并招募了“八大叛逆”等一批青年才俊来专门做他的发明成果的产业化,原则上他具有最强的创造力又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来创业想不成功都难啊,可是他彻底失败了他的公司在1965年就彻底倒闭了!反倒是被他怒骂为八大叛逆的8个年轻人成功了!

Why

很简单啊!创新创业本来就不是聪明人的专利!只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大家都有机会做成功的!还是那句话: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争妍才是春!

幻灯片20.JPG


这么说,硅谷的成功不能归功于智力因素,那一定有别的关键因素了,是什么?

我们来看一张瑞士和硅谷的比较表,硅谷的地理面积是瑞士的10分之1,人口是1/3,但是硅谷的投资体量竟然是瑞士的15倍!人均风投达到了44倍!真的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啊!在硅谷人均风投竟然达到了6129美元!难怪硅谷的每个人都在谈创业,这投资浓度真的是超高啊!有这么高的投资浓度滋养创业,其成功率怎么会不高呢?!

所以,创新创业不要指望个别最有创造力的头脑,而是要靠一大批有头脑且充满干劲的人,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撑就有希望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幻灯片22.JPG


第六个误区

Innovation is creating jobs mainly in large companies

新增就业岗位主要来自大公司

经济不好,就业困难啊!新的工作机会来自哪里?当然是大公司啦!

是的,在看到下面这个统计数据之前我们确实都是这么想的。这就是美国2010年的数据:从1977年到2005年,绝大多数新增的就业机会都来自创业公司!难怪研究者说:当讨论到增加就业岗位时,创业公司不是一切,但是他们是唯一!

这个数据同样令我大吃一惊:尽管这不是我们的数据,但是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好的当下,我们是不是也该借鉴一下?!毕竟鼓励创业才是增加真正的就业机会啊!

幻灯片24.JPG


第七个误区

Innovation is creating sustainable economic value

创新创业创造可持续经济价值

这是必然啊!创业公司开拓新的领域、创造新的产品、新的工作机会,那必须是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贡献啊!真的是这样吗?看看Peter给出的数据表吧!一个创业公司的发展和创造工作岗位的对比:原来,创业公司的动力持续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短很多,一般在3年以后就会失去增加工作机会的动力!

幻灯片29.JPG


Why?

大家还记得前面提到的残酷的市场规则“赢家通吃”吧!能够在3年后活下来的创业公司比例是非常低的!就像Intel的铁腕CEO—安迪-葛洛夫说得那样: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s.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这也是他自传的书名。

在创业的路上,唯有时时警惕危险、天天在绝境中求生的偏执狂才能生存下来,稍有放松大意或者懈怠就被后来者大浪淘沙消灭掉!不仅仅是Intel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如此,是所有企业都如此,所以,乔帮主说:Stay foolish, stay hungry

幻灯片30.JPG


第八个误区

Innovation is well-integrated, well-educated citizens

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综合能力强的国民有利于创新创业

这当然啦!瑞士就是最好的例子啊,在国家创新指数的排行榜上,从2000年到现在瑞士一直都名列第一!瑞士的国民素质是非常很好:受教育程度高而且公认的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强!这确实值得我们骄傲!

幻灯片32.JPG


瑞士也有享誉全球的企业,而且这些企业也都致力于创新!

不过,我仔细研究了一下瑞士的头部企业和他们的创办历史,我惊奇地发现:这些瑞士引以为傲的大企业竟然都不是瑞士人创办的!不信,大家看看这个表格,可以再去网上查找资料验证一下。

幻灯片35.JPG


这是不是很出乎意料?竟然这些外国人创办的企业在瑞士发扬光大啦!

那么,受过良好教育、综合能力超群的瑞士人呢?

我前面提到的八大叛逆里Hoerni就是瑞士人,他从瑞士跑到美国加州投奔肖克利后来跟其他七个人一起创业的,是半导体行业的创始人也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投资人!

我再说一个大家可能都认识的:Louis Chevrolet,他本来是个瑞士赛车手和工程师,后来移民到美国和杜兰特一起创办了雪弗莱汽车公司!

幻灯片36.JPG


是不是有点意外?外国人移民到瑞士把他们的公司做成了瑞士乃至世界的骄傲,而瑞士人移民到美国创业也非常成功!

Why

难道移民和创业成功有什么关系?

有!不过不仅仅是跟移民有关,是跟人的生存环境及其思维方式有关:

离开舒适圈的人会更加努力!

这里再给出一个2019年的统计数据:在国外出生的瑞士人占总人口的25%,而硅谷则是38%!为什么硅谷的创业者多、创业成功的比例高,这大概也是原因之一!

所以,受到良好教育当然会有利于创新创业,但是离开舒适圈会更大程度地激发人的创新创业能力!

幻灯片38.JPG


第九个误区

Innovation is well-planning, supporting governments

规划完善支撑力度大的政府有利于创新创业

谁说不是呢?连斯坦福的教授都在谈这个问题:

“Old Economy” Inputs for “New Economy” “旧”经济体投入“新”经济体

Outcomes: Cluster formation in the new silicon valleys产出:在新硅谷形成产业集群

但是,有很多挑战,其中最难风险最大的就是如何启动新的产业集群,这既需要旧经济体的特色更需要智慧,否则就是不伦不类。

当然,过度强势的自上而下的政策基本都不成功,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的发展要符合市场规律而不是政策需要:为了方向正确而挑选的企业往往很难良性发展,这跟之前说过的好产品不是计划出来的是一个意思,只有经过市场自由竞争和筛选才能做出真正的一流产品。较好的策略应该是致力于营造好的环境和条件而善意地忽略很多细节……一般来说,管理者管得越多越不利于创业公司的发展。

幻灯片40.JPG

最后,我总结一下我个人对于西方创新创业的看法

  • 有一定经验的中年创业者更适合做高科技领域的创始人;

  • 具有一定企业经验的创业者更适合做高科技创新;

  • 创新生态环境只能由一群连续创业者创造出来;

  • 创业成功无法预测:只能让百花齐放、竞争中成长;

  • 创业公司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 创业是一个非常残酷的过程: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下来;

  • 离开舒适圈的人比较适合创业;

  • 对于创业公司最好的管理是善意忽略……

幻灯片41.JPG


这是一场非常精彩的充满真知灼见的讲座,可以登录iCANX网站看回放:https://wx.vzan.com/live/tvchat-1310693594?v=1690817668000,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

a_869047858928545792.jpeg


【人物介绍】Seitz Peter Markus 院士是瑞士工程院副院长、欧盟大型技术平台Photonica21副主席,欧洲光学会会士,上海大学中瑞先进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是国际光电子学及其在医疗领域应用的权威。Peter教授是战略科学家,长期致力于半导体信息光电子、生物芯片、可穿戴医疗器件等领域的前沿研究和成果转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9-1397551.html

上一篇:张海霞︱做个懂教育的职业妈妈
下一篇:张海霞︱上哪所学校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成为自己学校的杰出校友!
收藏 IP: 111.198.224.*| 热度|

14 许培扬 高峡 曾跃勤 张震 焦飞 王安良 曾杰 周忠浩 晏成和 璩存勇 曾宇怀 彭真明 武夷山 王成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0: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