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世界大,和谐天地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海霞 四世同堂,单纯的幸福

博文

对老师最好的纪念

已有 5440 次阅读 2017-11-10 10:2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纪念, 老师, 华科, 周专, 李之望

又是周五在交流中心上课,想起上次课后见到周专老师,聊起一些华科的往事,没想到周专老师分享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他在《生理学报》上发表的纪念李之望教授写的一篇论文,既有学科发展的历史、科研的内容、教授的贡献,鲜活生动,值得学习,堪称是对老师最好的纪念。

【编者按】我国著名生理学家李之望教授于20153 27 日不幸逝世,我们无比悲痛。作为生理学家,李之望教授本人及其领导的课题组在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困难时期,为提高中国生理学在国际舞台上的显示度做出了杰出贡献。作为教育家,他在有生之年为我国的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了一大批栋梁之才。此外,他还为膜片钳电生理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作为李之望教授当年的学生和合作者,北京大学周专教授撰写了这篇悼念文章,介绍李教授所做的、对中国当代生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一些往事

生理学报Acta PhysiologicaSinica, April 25, 2015, 67(2):235–236 DOI: 10.13294/j.aps.2015.0028http://www.actaps.com.cn


李之望——当代中国生命科学黎明前的一位铺路人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北京10087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李之望教授于2015327 日在深圳逝世,享年85 岁。惊悉噩耗,甚为悲痛!我作为李教授当年指导的编外学生和合作者,过去的往事浮上心头。这里我把这段2030 年前与李教授接触的历史写下来,以悼念李教授。

大约在1986 1987年相交的某天,我作为华中工学院( 现华中科技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系( 研究生物医学仪器) 康华光教授的一年级硕士研究生,跟随康教授从汽车队订专车从武昌到位于汉口的同济医科大学( 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实验医学研究中心任恕教授实验室,调研曹金明( 博士生)和周专( 硕士生) 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即将离开任恕教授实验室时,因与司机约的回程时间还有空余,任教授将我们介绍给位于二楼的电生理实验室的李之望教授( 研究脊椎动物初级感受器细胞所在的背根神经节),我们( 李之望,康华光,曹金明,周专) 在李教授约40 平米的实验室中心,围成一圈( 没有桌子),进行了一次brainstorm( 大脑风暴)式的学术讨论。

此前,康教授研究小组只接触过面对临床病人的医疗仪器( 心电图机,超声成像,CT 成像等),而这次是我们首次接触和面对基础研究的实验动物生理学。康教授询问生理科学研究中是否有类似医学超声成像和CT 那样关键医学仪器,可以进入我们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库。

了解了我们仪器研究背景和来意后,李之望教授说:进入20 世纪80 年代后,近几年来国外电生理出现了一种叫patchclamp ( 斑片钳)( 现称之为膜片钳) 的新技术,可以在活细胞上实时记录单个膜蛋白离子通道信号。该方法大有取代包括国内电生理学研究中当时正在用的细胞内微电极记录之势。如果中国再不引进该技术,再过几年中国生理学家们可能无法到国际期刊发表论文了。膜片钳的核心包括两部分,一是特别的电生理信号放大器,二是特别的生物细胞实验技术。李教授说后者是生理学家的事,他有把握;前者是当时困扰国内生理学的瓶颈,因为当时即使是国际上订货也需要排队1 2 年才能等到膜片钳放大器到货,更何况绝大部分中国科学家当时没钱进口( 将已有的传统电生理实验台改造成膜片钳实验台,至少需15 万元人民币,而我们1987年为研制膜片钳而首次申请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仅为1 万元)。因此,李教授提议我们重点考虑为中国生理学领域研制膜片钳。据此,康教授当场指示我记下李教授推荐的参考文献(Hamill等,1981)[1]

此后的1989 年夏天,我在康教授小组研制成中国首台膜片钳放大器PC-I,当年9 月又带着PC-I住进同济医科大学研究生宿舍( 与陈建国同住一个寝室),在李之望教授实验室与李教授及其助手周小萍硕士一起做生理实验,争取记录到感觉神经元细胞膜上流过单个离子通道的电流信号。此间,他们在一边制备细胞做电生理记录,我在一边继续研制膜片钳实验配套所需的其他必要辅助仪器( 膜片钳电极拉制仪、抛光仪等)。共同奋战10 个月,到19906 月我们终于用PC-I记录到pA( 皮安培)数量级的神经元单通道电流信号[2,3]199011 月,我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后去德国做博士后。李教授则带领研究生们用PC-I继续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感觉神经元离子通道活动的调控机制,仅19961997两年间,李教授研究小组连续发表了5 SCI论文,包括国际著名期刊[4]。对此,时任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胡国渊研究员说:李之望发表的这些生理学研究论文,是现在大陆的中国科学家科研工作的杰出代表1994年,因发明膜片钳而获诺贝尔奖的Neher教授访问了李之望教授实验室,他说,李教授所取得的离子通道调控研究成果,正是他在1981年发明膜片钳后的两个待选研究方向之一。由于离子通道调控的研究受阻,他未能继续,转而研究了细胞分泌。Neher教授的这番话无疑是对李教授学术成就和水平的最高评价。

1993 4 月,华中理工大学( 现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研究所( 现为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物理系)。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国膜片钳技术,该所电生理仪器研发部( 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仪博公司) PC-I膜片钳系统为基础,并通过和统一协调全国相关电- - 光仪器公司分工合作,不断改进膜片钳及其全套电生理配套仪器( 数据采集和分析、精密机械微操器、单细胞给药器、微电极毛胚等数十种,以及最新细胞钙离子成像系统)

1995 年起,第二代膜片钳PC-2系列仪器陆续被全国各地的100多家实验室所采用。这些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且价廉物美的电生理学记录系统对中国生理科学的崛起和人才建设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这些研制的电生理学研究仪器中,部分仪器( 比如膜片钳细胞多管给药系统) 是国际首创[5],并被推广到海外。每当说起中国电生理学技术的这些成就,我们不能忘记李之望教授在198612 月的关键性导向作用。

李之望教授永垂不朽!

(2015-3-31 初稿,2015-4-2修改定稿,于北大燕园。)

参考文献

  1. Hamill OP, Marty A, NeherE, Sakmann B, Sigworth FJ. Improved patch-clamp techniques for high-resolutioncurrent recording from cells and cell-free membrane patches. Pflugers Arch1981; 391(2): 85–100.

  2. Zhou Z (周专),Kang HG. The first national patch-clamp amplifier (PC-I) is born in China. ProgBiochem Biophy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1990; 17(3): 326–328(Chinese).

  3. Zhou Z (周专),Kang HG, Li ZW, Zhou XP. Single-channel ionic recording technique for DRG cellsof adult rat. J Huazhong Univ Sci Tech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0; 18(3):115–122 (Chinese, English abstract).

  4. Hu HZ, Li ZW. Modulation byadenosine of GABA-activated current in rat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 JPhysiol 1997; 501(Pt 1): 67–75.

  5. Wu B, Wang YM, Xiong W,Zheng LH, Fu CL, Bruce I,Zhang C, Zhou Z. Optimization of a multi-channelpuffer system for rapid delivery of solutions during patch-clamp experiments.Front Biosci 2005; 10: 761–76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9-1084636.html

上一篇:在激情中快速退化的美国
下一篇:过度评估戕害科研体系
收藏 IP: 124.205.7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