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鹰翔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yingxiang

博文

谁解开了疼痛的密码之四

已有 4058 次阅读 2012-4-24 23:33 |个人分类:药物化学教学|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密码, 疼痛

    站在中立的角度,Daniel Simmons举止平静,打消了别人对他的好奇心,经常出现在他口中的一句话是:“让我问你一个问题。”但在讨论他的竞争对手的研究状况和进展时,他会睁大眼睛,做出戏剧般的手势,更具有戏剧性地不断扯动自己的头发,结果最后发现自己的头发还是浓密地贴在他的头顶。
    “大量的事实表明,Daniel Simmons是一位传统的科学家,”Jeffrey G. Chipman说道,1991年,他作为一个本科生曾在COX-2研究成果公开发表前的中期和后期与Daniel Simmons一起工作过。Jeffrey G. Chipman申请Daniel Simmons作为自己的导师以便有助于他申请得到Minnesota大学外科学助理教授的职位,他在那里研究COX-2在创伤医学和危重护理医学中的作用。“He is very intense about his work。”
    Jeffrey G. Chipman在Daniel Simmons的实验室的经历使他适应了这里的工作强度。Daniel Simmons教授当时正焦急地忙碌着,想完成并公开他关于新的酶COX-2的发现,他把这位本科生助理拉进了他的办公室,那里只有研究生解维林帮助他,教授对Chipman解释说,作为本科生当前的水平他是不合适的。“这是我们之间关系的一个定义点,它激励我并且开始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实验室里。即使他付钱给我,他却不愿意把它当作一份工作,他希望那是一个学术经验。当我在大学三年级和四年时我就像一个研究生那样完成我的功能。”最后,Jeffrey G. Chipman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被评为大学最佳论文,并且由于新的COX-2抑制剂发现,当他还是驻院医师时,他就被邀请给医生授课。
     Daniel Simmons尝试通过关心每一个本科生来锤炼他本人的天生驱动力。他通常同时指导和训练4到6名本科生。每一个本科生都致力于他或她自己的研究计划,最后能够希望在科学刊物上发表。来自Daniel Simmons的有力推荐往往是一个学生在一流医学院或者其他研究生课程的通行证。
     “Daniel Simmons博士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和富有传染力的研究激情,他不断提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用来发掘有潜力的重大发现。”Bryan A. Ballif说,1993年,他是Daniel Simmons前面毕业的学生之一,在Harvard大学Daniel Simmons以前的一个同事那里完成博士学位之后,时下正在Seattle's 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我与他的工作关系是独一无二的,在同一时间里是正式的和学术的。作为一个杰出的导师我很尊敬他但又觉得我就像他的一个同伴。”
     Daniel Simmons所在的学院的院长Woolley不可思议的是,Daniel Simmons在很大程度上如此依赖本科生、几名研究生和一些博士后就能达到他想做得最大的成绩。
    “他能顶的上一百个人的实验室,为什么Daniel Simmons能做成这件事?“Woolley惊奇了,“你无法想象这出自一个没有医学院的地方”。
   “其他人的实验室有30个博士后和30个研究生,一个医学支撑团队和技术人员。Daniel Simmons在这背后靠的是大脑和体力,除了少数几个学生"。院长Woolley认为,“It's Dan's drive that makes it work, that has made the students productive, and that has made his colleagues more productive. It's Dan's vision and tenacity-that's really what it is-and the inspiration that goes with it。”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7341-563237.html

上一篇:谁解开了疼痛的密码之三
下一篇:谁解开了疼痛的密码之五
收藏 IP: 210.38.10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8: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