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动物复仇事件也有冤假错案

已有 4786 次阅读 2019-9-22 22:02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动物, 复仇, 心理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复可以说是人类根深蒂固的一种本能,但是比兴奋、愤怒等情绪的发生和表现更为复杂。

  我们知道动物也是有感情的,比如基本的亲情与友情,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无论多么可爱的小狗,当你伤害到它的时候,它也会一改平时的乖巧模样,向你发起进攻。

  

  它会在心底里产生仇恨之感吗?

  下一次再见到它的时候,它会记得你曾经对它的不好然后再发动攻击吗?

  

  四川乐山有一只叫做菲菲的边境牧羊犬,

  曾遭受一只小鸟持续近一个月的“抛粪攻击”

  。每当菲菲随主人出门的时候,就会有一只小黑鸟俯冲过来,然后朝着狗子的头上拉屎,精准程度简直鸟类中的神枪手。

  菲菲已经在这个小区生活了两年,刚开始主人钟女士以为两个小家伙只是偶然遇见之后的互动,

  没想到这只鸟竟然会“蹲点”与“精确打击”

  。小区内的其他狗未曾得到过黑色小鸟的这种特别关心,可是只要菲菲出门,黑色小鸟便会向其发动攻击。

  

  无论菲菲跑到哪儿,小鸟都不依不饶地跟着,并且不时地发起进攻,直到回家才罢休。几个回合下来,两者虽然没有肢体接触,菲菲的头上与脖子上却留下了不少的鸟类排泄物。这样并不能满足鸟儿,有的时候它还会叫上同伴来“观战”。四五只小鸟叽叽喳喳,围观自己向狗子发动攻击。

  

  乌鸫

  边境牧羊犬的智商可是犬中第一的,却被不到自己体型十分之一的小鸟欺负到毫无还击之力,还被当着众多鸟儿的面羞辱,并且因此火遍网络。在感叹狗生艰难之外,这只鸟的来头也值得探究。

  这种全身黑色,有着橙褐色喙的鸟叫做乌鸫。乌鸫在界内有一个名声,叫鸟中“平头哥”。平头哥即蜜獾,这种以“生死看淡,不服就干”为座右铭的生物,在非洲大地打出了自己的名号。平头哥打得了老虎狮子,斗得起野狗疣猪,吃得了毒蛇蝎子。

  

  蜜獾(中)大战群狮

  在国外一家动物康复中心,一只叫

  史托菲尔

  的蜜獾挖洞到对面狮子所在的铁网内,与狮子打了起来。管理员

  布莱恩

  分析,可能是因为两个动物无意间的对视,从而产生了敌意,而平头哥火爆的性格促使它率先发动了攻击。

  

  乌鸫(左)和麻雀(右)

  别看乌鸫好像没什么攻击力的样子,可是记起仇来也如蜜獾那般暴躁。对于这一点,边牧犬菲菲是很有发言权了。

  它的这种持续的故意抛掷粪便的行为也不单纯的是互动或者警告,已经属于攻击和报复行为。

  据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戴波的分析,可能是因为菲菲曾经伤害过自己、伴侣或者雏鸟,所以才招致了这只乌鸫的报复。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边牧犬所为,但是乌鸫无法区分具体的个体,从而波及了同为边牧犬的菲菲。

  乌鸫的这种容易记仇的性格让不少动物都吸取了教训。猫是鸟类的天敌,可是有些猫偏偏要去招惹乌鸫。有只家猫与乌鸫隔窗“吵架”,从而结下了梁子。暴躁的乌鸫便天天守在窗前,猫一出现便投掷排泄物,风雨无阻。

  

  不仅仅是猫狗会有这种遭遇,人如果不小心招惹了乌鸫,也会受到同样的报复。曾经有新闻报道,有熊孩子因为朝树上扔树枝,得罪了乌鸫,最后在疯狂的鸟粪攻击下只能打伞穿雨衣出门。

  

  很多人会将乌鸫误认为是乌鸦。虽然同属雀形目的它们乍一看确实难以区分,但乌鸫在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系统中属于鸫科,而乌鸦属于鸦科,二者之间是有很大的差别。比如乌鸦的喙是黑色的,叫声也没有乌鸫那么悦耳。但是乌鸦的记仇程度较乌鸫有过之而无不及,攻击起来也更加凶猛。

  

  印度中央邦的一位男子

  Shiva Kewat

  每天出门都会被一群乌鸦啄得遍体鳞伤。而且当Shiva和其他人一起时,乌鸦也只攻击他却不攻击别人。这样一直持续了三年。

  

  Shiva不得不用棍子抵挡乌鸦的攻击

  这三年之久的噩梦其实来源于一场误会。三年前,Shiva回家途中遇见了一只被困在铁网上的乌鸦宝宝。还没等到Shiva将其解救下来,乌鸦宝宝便死去了。而旁边的乌鸦目睹了这一幕,错以为乌鸦宝宝是死于Shiva之手,于是展开了三年的复仇计划。

  印度中央邦博帕尔巴卡图拉大学的遗传学教授

  阿肖克·库马尔·蒙加尔

  介绍道,乌鸦的能力或许不像人类那么复杂,但它们确实能够长期记住人类的长相,并针对他们进行报复。

  乌鸦的这种超强的面孔识别能力与记忆力,这有助于其实施报复。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生物学家

  约翰马兹卢夫

  曾做过实验。他和学生戴着面目狰狞的野人面具在校园中捕捉了7只乌鸦,对它们进行标记后释放。

  

  迪克·切尼面具(左)和野人面具(右)

  后来当他们戴着相同的野人面具在校园里走动时,带有标记的乌鸦就会对他们大叫。而当他们戴着迪克·切尼的面具时,这些乌鸦就没有反应。

  

  当戴着野人面具的研究人员在外走动时,带有标记的乌鸦就会对他们大叫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觉得鸟类的大脑只有枣核大小,想必一定不聪明,甚至以“鸟脑”来形容一个人很愚蠢。然而John Marzluff通过对乌鸦的脑部扫描实验发现,

  当乌鸦看到它们认识的一张面孔时,它们的大脑会像人类一样表现出相应的情绪。

  研究人员佩戴面罩捕捉了12只成年雄性美洲乌鸦,并且把它们饲养在笼子里。期间

  由戴着另一种面罩的研究人员

  为其提供水与食物。四周后为了解乌鸦看到两种面孔时大脑会出现什么状况,研究人员们向完全警惕的乌鸦注入了一定量的葡萄糖。

  随后将这些乌鸦放到佩戴危险面具或者关爱面具的人面前各15分钟时间。

  在注射镇静剂后,对这些乌鸦进行脑部扫描。

  

  脑部扫描前将乌鸦放到佩戴危险面具或者关爱面具的人面前

  结果发现,乌鸦在看到捕捉它们的人的面具后,它们大脑中的和恐惧有关联的区域被激活,而提供照顾的人佩戴的面具则触发了它们大脑中与联想学习、动机和饥饿有关的区域。

  由此证明了乌鸦能够识别人脸,并且可以把视觉线索与期望和情绪整合起来从而改变行为。

  虽然鸟类大脑中的反应区域和哺乳动物不同,但是存在着一个类似的区域执行着类似的功能。

  

  鸟类尚且如此,具有更加高级并且复杂的神经中枢的哺乳动物,也会有复仇行为,而且复仇方式更加多样。

  在印度,一只大象路过一家裁缝店时,被一名工人随手扎了一下象鼻,大象急忙缩回鼻子走了。几个月后,这只大象竟然又来了。这次它在街心的喷水池里吸足了一鼻子水,来到这家裁缝店窗前,把那个缝纫工人喷了个落汤鸡,然后扬长而去。也有发生过猎人打死小象,两天后悲痛欲绝的母象带领象群踏平猎人村庄的事情。

  对人来说,仇恨更多时候是出于本能,仇恨心理的形成涉及到几种脑部结构。

  位于脑中部的大脑黑质参与行为的回馈,腹侧纹状体与回馈、强化和冲动相关,腹侧被盖区则调控多巴胺的产生与传递,位于大脑前部的前额叶皮质帮助我们实现特定的目标。

  

  人脑结构

  多巴胺是一种与回馈、强化和积极感受有关的神经介质,和人的兴奋有关。迈阿密大学心理学教授迈克尔·麦古洛指出,

  积怨和复仇的欲望与追逐目标、满足欲望的心态直接相关。

  因而

  报复是能够给人带来乐趣的

  。这一点科学家也通过实验进行了证实。苏黎世大学的研究员招募了一群人参与他们精心设计的欺骗实验。通过脑部扫描发现,当游戏者决定报复时,大脑控制快乐和兴奋的那一部分就会非常活跃。

  所以并不是报复后得到的愉快让他们这么做,而是预知的快乐促使他们进行报复。

  

  动物复仇的行为是普遍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攻击行为都是为了报仇,有的时候只是出于保卫领土或者巢穴,又或者是简单的自卫罢了。

  在鸟类的繁殖期,当你进入某一只鸟的戒备范围内时,便会受到其攻击。此时要做的不是反省自己是否曾经得罪过它,而是赶紧离开,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

  今年八月份,悉尼发布了一项特别的预警。

  截至2019年8月,在澳洲被喜鹊攻击过的人已经高达272人。

  当然这是高峰期来临前的数字,根据Magpie Alert网站的数据显示,去年仅新州就有803人遭遇过喜鹊的“飞弹”袭击。

  

  2018年澳大利亚各地区遭受喜鹊袭击人数统计表

  横坐标从左到右依次为:首都领地、新南威尔士州、北领地、昆士兰州、南澳大利亚州、塔斯马尼亚州、维多利亚州、西澳大利亚州

  而且这些喜鹊的攻击力也不一般。据媒体报道,在悉尼的马什菲尔德,有几名路人受到2只喜鹊的纠缠,其中一个人被喜鹊啄到耳朵大量出血。脸颊、脖子甚至眼睛被啄伤的案例更是屡见不鲜。

  

  澳洲国宝考拉也没能幸免 图源:澳洲生活网

  为什么喜鹊如此暴躁地攻击别的生物呢?研究喜鹊20多年的

  吉塞拉·卡普兰

  教授认为,喜鹊其实并非有恶意,也不是天生就具有攻击性。每年的9月至11月是澳洲喜鹊的繁殖季节,

  这一时期的喜鹊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脾气会变得异常暴躁,警觉性与攻击性均维持很高的水平

  

  一旦感觉到自己的孩子可能受到威胁,它们便会发起猛烈的进攻。当

  然这只是为了传达讯号,警告对方尽快离开鸟巢

  。这个警觉距离一般在80米左右。在无法得知附近是否有鸟巢的情况下,下图这样的头盔可能就很有必要了,可以在喜鹊的突然的袭击下保护你的脑袋。

  

  昆虫也会有类似的“报复”行为。一天上午驻闽海军某部打死了飞进办公室的几只蜜蜂后,成群的蜜蜂飞来办公楼。临近中午,蜜蜂有增无减。官兵们迫不得已在室内喷洒福尔马林,在操场架起火堆,蜂群们才被迫逃离。
现实生活中因为打死一只蜜蜂而引来蜂群的案例也有很多。然而蜜蜂的这种行为并不能称之为报复,因为昆虫没有像高等动物那么复杂的神经结构它们这种类似于给伤亡同志报仇的行为,主要是由于警报信息素的作用。
这是由工蜂释放的,由乙酸异戊酯、乙酸正丁酯、苯甲酸等20多种有机化合物组成的化合物。这些物质含量极微,但挥发性很强,能迅速扩散,激发群蜂的螯刺反应,从而向入侵者发动进攻。

  动物报复行为的具体发生机制尚缺一个完美的解释,但是报复行为产生的根源一定是某一方利益的受损。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想法与脾气,我们还无法揣测。但是我们应该去了解它们,然后尊重它们,保护它们。

  Marzluff J M , Miyaoka R , Minoshima S , et al. Brain imaging reveals neuronal circuitry underlying the crow's perception of human faces[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2, 109(39):15912-15917.乌鸦和人一样爱憎分明,能够记住仇人面孔 腾讯科学 2012/9/17Murder of Crows Has Attacked Man for Three Years After One of Their Young Died in His Hands Oddity Central 2019.9.6渡鸦有多记仇——这个魂淡人类一个月前骗走了我的面包! 果壳 2019/9/9272人被袭击!下个月千万别来澳洲,悉尼已发预警!它每年伤人近千,高峰期即将到来,全澳人民“闻风丧胆”... 今日悉尼Carey B , 李红林. Payback Time:Why Revenge Tastes So Sweet[J]. 当代外语研究, 2004(1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199061.html

上一篇:三岁就能背古诗的你,为什么却记不起四岁闯下的祸?
下一篇:地球上最魔幻的鼻行动物,真的灭绝于美军的核试验吗?
收藏 IP: 121.32.195.*| 热度|

7 何培龙 檀成龙 王从彦 尤明庆 张晓良 刘钢 文端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4 0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