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寄生等于吃软饭?宿主可能只是它们操控的高达

已有 7772 次阅读 2018-11-22 21:50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本内容由【SME】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不要叫我寄生虫,你给我道歉!”,傲娇的毒液如是说。

  最近上映的漫威电影《毒液》中,就反复调侃了低人一等的寄生虫。

  作为漫威的新英雄,毒液需要寄生在宿主身上形成共生体,才能发挥强大的能力。

  但这坨来自外星的黑色液体生物,却异常抗拒别人把自己当作寄生虫。

  

  可能在普通人眼里,寄生虫大多是那种钻进宿主体内,蹭吃蹭喝的低等小生物。

  尽管某些寄生虫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但它依然与超级英雄八字不合。

  寄生虫向来都是“窝囊废”的代名词,所以啃老族才会被形容为“社会寄生虫”

  

  不过,毒液这一番话,确实有些辱寄生虫了。

  即便不是外星生物,地球上的寄生生物还真没想象中简单。

  

  控制宿主行为的寄生生物,是真实地存在。

  它们不仅吃肉喝血,甚至还能控制宿主的思想行为,让宿主变成自己的傀儡。

  

  我们先从不那么恐怖的寄生关系说起。

  科学家曾在德国的莱茵河谷中,发现了一种非常怪异的树叶化石

  这片叶子的年龄已经有4800万年。

  但这上面,却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来自蚂蚁的特殊哑铃型咬痕

  

  蚂蚁为什么好端端的要去咬树叶?并没有证据表明它们是以叶片为食。

  而且,这些咬痕还都是一次性的,并没有后续撕咬动作。

  原来,这些蚂蚁早被一种叫偏侧蛇虫草菌(Ophiocordyceps unilateralis)的真菌控制了。

  它们已经彻底沦为了“僵尸蚂蚁”。

  

  现在,这类寄生真菌仍遍布非洲、巴西、泰国等热带雨林地区。

  当树生的蚂蚁外出觅食时,很容易就会将这种真菌的孢子带回巢穴,并传染给自己的同胞。

  这些孢子会通过酶从外骨骼进入蚂蚁体内,疯狂生长。

  

  真菌“制造”僵尸蚂蚁的流程

  在这之后,真菌会释放一些化学物质驱使蚂蚁离开树冠,来到相距地面约25厘米的树荫处。

  这时,蚂蚁的的神经系统已经被菌丝入侵,它的下颚也不再属于自己。

  它的下颚会被控制,死死地咬住叶脉,等待生命最后的绽放。

  所以这种咬痕,也被称为“死亡之咬”(death grip)。

  

  科学家已经发现,这些真菌会让蚂蚁下颚的肌肉发生萎缩。

  深入蚂蚁头部的菌丝会破坏肌肉纤维,并使其中提供能量的线粒体大量减少。

  这时的蚂蚁虽然还活着,但是它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肌肉了。

  它们只能乖乖地咬紧叶脉,挂在叶子上痛苦地等待死亡。

  

  被菌丝入侵的肌肉

  为什么偏侧蛇虫草菌要这样这么狠心地对待小蚂蚁?

  答案是:一切为了孩子。

  待蚂蚁慢慢死透,真菌的子实体就会顶破蚂蚁外骨骼,从其尸体头部破壳而出。

  

  这个整个过程大概需要4-10天。

  待真菌的子实体成熟破裂,散发出孢子,蚂蚁尸体的使命才算完成。

  而这些被释放出的孢子,则会继续感染更多的蚂蚁,生生不息。

  说来这个场景,还真有点外星人破胸而出的既视感。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僵尸蚂蚁分布的位置,是多么地适合真菌繁殖。

  根据统计,这些地点一般都朝向北面,位于叶子的背面,温度湿度都刚刚好。

  距离地面约25厘米,这个位置也不高不低正适合孢子的喷发,有利于感染经过的蚂蚁。

  

  不过,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后面的剧情才堪比谍战大片。

  为了对付这种会将蚂蚁变成僵尸的真菌,蚁群会引入另一种重寄生真菌(hyperparasitic fungus)。

  蚂蚁间,可通过彼此梳理身体毛发来传递这种真菌。

  而这种真菌则能有效地消灭僵尸真菌,限制其扩散传播。

  在重寄生真菌的作用下,仅有6.5%的僵尸真菌能幸存下来。

  正是因为这两种真菌的对抗,这些蚂蚁才没有全部“僵尸化”,一直处于一个正常的水平。

  

  身子都掉了,让咬住叶脉的僵尸蚂蚁

  如果说,偏侧蛇虫草菌是僵尸缔造者,那么接下来介绍的这种才真让人感到惧怕(注意前方高能)。

  蜗牛的繁殖能力是一流的,世界各地几乎都发生蜗牛泛滥的情况。

  背上那座坚硬的房子,将它们柔软的肉身保护得很好,谁都奈何不了它。

  但蜗牛却有着一种非常离奇的死亡方式——自杀。

  

  蜗牛,向来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为了保持身上的水分它们经常昼伏夜出,并对强光刺激敏感。

  然而,某些蜗牛却诡异得很。它们会以这辈子最快的速度,完全不畏惧光源地径直冲向毫无遮掩的枝头。

  而且它们的两根触角还会疯狂地蠕动,闪烁着的彩色斑纹异常夺目。

  

  这种怪异的行为,完全就是向鸟类发出嘲讽,无异于自杀。

  不少蜗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把鸟类引来,沦为它们口中肉的。

  看过前面僵尸蚂蚁的案例,你可能已经猜到了这些蜗牛发生了什么。

  是的,它们根本不想自杀,而是被一种叫双盘吸虫的寄生虫控制了。

  

  双盘吸虫(Leucochloridium paradoxum),本寄生在鸟类的消化系统内,产出的虫卵会通过鸟类的粪便排出,落到植物上能感染经过的蜗牛。

  在蜗牛体内,这些虫卵孵会化成尾蚴。

  数百只活跃的尾蚴寄生在蜗牛的消化系统,并形成一条带有花纹的管道,直通蜗牛的眼柄(也就是触角)。

  

  对于蜗牛来说,其触角的顶端有一个未发育完全的眼点,可用于分辨明暗。

  被入侵的蜗牛已经分不清白天和黑夜,爱攀高枝且无所事事地游荡。

  曾有生物学家观察到,丧尸蜗牛的活跃程度比健康蜗牛要高出3倍。

  清晰可见这只蜗牛左眼的双盘吸虫

  不过更可怕的,还是在蜗牛眼柄内疯狂蠕动的双盘吸虫。

  这使得蜗牛的触角不断膨胀收缩,再加上彩色的斑纹像一条肥美的毛毛虫

  很快,鸟类就会被引过来。

  只有被鸟类吞下,双盘吸虫才能完成这怪异而残忍的生命周期。

  双盘吸虫的这一策略,是一种“进攻性拟态”

  虽为寄生者,但它们却擅长模仿宿主的捕猎对象,引诱宿主靠近。

  

  与这种策略类似的,还有一种线虫(Myrmeconema neotropicum)。

  而被寄生对象,则是一种热带蚂蚁“看门蚁”(Cephalotes atratus)。

  受感染的蚂蚁,尾部会从黑色变成亮红色,且体重也变成原来的1.5倍。

  这让它们的腹部,看上去就像是生长在丛林中红彤彤的莓果。

  

  一眼看上去还真分辨不出蚂蚁在哪里

  与蜗牛的活跃相反,这些被感染的蚂蚁会变得行动迟缓,这更好地模拟了静态的果实。

  此外,蚂蚁还会翘起自己那红屁股,就像在对鸟儿说,“快来把我吃掉吧”

  

  当鸟类误将感染的蚂蚁吃下时,那么蚂蚁满肚子的线虫卵也就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卤虫(Brine Shrimp),也称盐水丰年虫

  同样的,卤虫是一种典型的独居生物。

  但在一种绦虫(tapeworm)的控制下,它们却会聚集成群。

  而且,这些绦虫还能改变卤虫的颜色和脂肪含量,让其从透明变为赤红色,且更肥美。

  绦虫这么做目的,就是让卤虫形成颜色鲜艳的群落。

  因为这样,卤虫才更容易被火烈鸟发现吞食,绦虫才能达到最终宿主的身上交配繁殖。

  

  讲了这么多,仿佛都离我们人类比较远?

  别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也在遭受着此类低等动物的控制。

  我们最熟悉的一个例子,便是狂犬病

  当人类宿主和其他的哺乳类动物宿主感染了狂犬病毒,发病时他们就会过度地分泌唾液。

  而这种病毒,正好是通过唾液传播的。

  

  此外,感染者也会变得更加有攻击性,这明显更有利于狂犬病毒的传播。

  所以才有人将狂犬病毒比作丧尸病毒。

  被感染后的哺乳类动物,像极了电影中的丧尸。

  

  世界上,存在着各种神奇的寄生现象,诸如此类的案例多不胜数。

  现在科学家也一直在试图理解这些生物,是如何具体操控它们的寄主的。

  当然再神奇,也比不过“毒液”的设定那么带感,但这已经足已让人惊叹。

  

  事实上,地球从没有一种生物可以单独生存。

  人类自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微生物群的共生体。我们的身体内,就住着数以亿万计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的数量,比人体细胞数还要多,甚至可以形容为:人类=10%的人体细胞+90%的细菌。

  光定居在人类肠道的菌群数量,就惊人地达到了人体自身细胞总数的10倍多。

  

  现阶段,已有不少研究结果暗示:肠道菌群与人类行为情绪等有着微妙的关联。

  例如,2004年日本九州大学Nobuyuki Sudo等人的研究发现,在无菌状态下出生以及成长的小鼠面对压力时通常会更敏感。

  另外的一些研究中,研究者甚至通过给小鼠的肠道菌群“大换血”,顺利让几只性格胆怯的小鼠变成了不怕事的大胆小鼠。

  当然,想要弄清楚体内的寄生体究竟如何操控大脑,还需要些时日。

  但这并不妨我们脑洞大开。

  改变世界格局的,可能正是某些让人类变成傀儡的寄生生物。

  它们陪伴我们走过无数岁月,也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塑造、改变着人类。

  谁又能百分百肯定我们身上没有“毒液”呢?

  *参考资料

  Hughes D P, Andersen S B, Hywel-Jones N L, et al. Behavioral mechanisms and morphological symptoms of zombie ants dying from fungal infection[J]. BMC Ecol,2011.

  Maridel A. Fredericksen et al. 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and a deep-learning model reveal complex fungal parasite networks in behaviorally manipulated ant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7.

  Andersen, S. B., et al. Disease Dynamics in a Specialized Parasite of Ant Societies[J]. PLoS ONE.2012.

  W. Wesoowska & T. Wesoowski.Do Leucochloridium sporocysts manipulate the behaviour of their snail hosts?[J]Journal of Zoology. 2013

  Sánchez, Marta I., et al. "High prevalence of cestodes in Artemia spp. throughout the annual cycle: relationship with abundance of avian final hosts[J]." Parasitology Research.2013

  肠道菌群遥控大脑?你所不知道的“头脑特工队”.知识分子.2016.04.2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147687.html

上一篇:仅次于霍乱的致命腹泻,跟着“吃草”潮流全球“开花”
下一篇:路痴悖论:究竟是路问多了变路痴,还是因为路痴才问路?
收藏 IP: 113.68.150.*| 热度|

9 王从彦 汪波 鲍海飞 孙杨 江克柱 张文军 崔树勋 季丹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