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仅次于霍乱的致命腹泻,跟着“吃草”潮流全球“开花”

已有 4081 次阅读 2018-11-21 21:02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本内容由【SME科技故事】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比起罕见的致病因子,同样可怖的是与我们休戚与共,却突然攻击我们的病原体。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某种能称为人类盟友的常见细菌开始猛烈攻击人类。

它们在全世界作恶多端,爆发流行上百次。

在我们国家,它某次事件的致死率还曾高过非典、甚至是禽流感。

1999年,江苏省徐州局部地区短期内就报告了131名此类感染病例。

其中115名因并发急性肾衰竭而死亡,此次的病死率约87.7%。*

要知道,当年的非典事件的病死率近11%、禽流感病死率也没超过80%。*

尽管该数据只针对中国该次爆发的情况,但它们在全球肆虐的程度也不容小觑。

美国 、加拿大、英国 、意大利 、爱尔兰、比利时等发达国家相继爆发。

感染病例泼及五大洲,呈现出世界范围的流行性。它是目前仅次于霍乱的腹泻传染病。

*注:数据来源于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8

**注:数据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

2018年5月,美国就出现了197名感染案例,死亡5人。

如上图,其感染范围扩大至35个州,只有少数州幸免。*

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国家也并不少见,可谓是来势汹汹,防不胜防。

而这种致病菌首次被广为人知,还当属1996年发生在日本近万人集体感染事件。

*注:数据来源于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那一年的秋天,一则名为"黄瓜要煮、苹果要烧!"的启示频繁出现在日本电车上,广为流传。

对当下崇尚“轻食主义”的年轻一代而言,这样的说法实在荒诞可笑。

你肯定想不到,它当时却被日本家家户户奉为圣经,并严格按此操作。

不光是果蔬,他们最爱吃的生鱼片、刺身、生牛肝等,都恨不得丢到火里面烤个千万遍。

因为自该年5月以来,日本各地陆续爆发出食物中毒事件。

不断有人因腹痛腹泻、便血、发热等食源性中毒症状被送进了医院。

更重要的是,受害者中大部分都是在学校里的小孩。

伴随着受害者人数的持续增加,感染范围越来越广。

很快,它就演变成了一场大规模的食品中毒事件。

这对当时自诩爱洁成癖,医疗技术一流的日本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就在去年,1995年东京发生的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刚击破“安全大国”的神话。

不曾想,紧接着日本“卫生大国”的神话也随之粉碎了,令民众难以接受。

关于疫情蔓延的消息席卷各大报刊的头条,引起日本乃至世界的恐慌情绪。

而日本有关方面公布了使患者感染的致病菌来自于:我们从出生就相伴的大肠杆菌家族中的一员,代号为O157:H7。

但消息也仅此而已,官方迟迟未能查明和公布这罪魁祸首的藏身之处。

这也难怪民众连瓜果都不敢吃生的了。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大肠杆菌是正常、非致病性的肠道菌落。

它的学名为“大肠埃希菌”,隶属于肠道杆菌这一大类。

从我们刚出生的几小时内,大肠杆菌就迅速能通过吞咽在肠道内定居了。

它既是肠道最先出现的微生物,也是肠道中最主要、数量最多的一类细菌。

据估计,每个人每天平均从粪便中排出10的11次方到10的13次方个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

从中学课本我们就知道,大肠杆菌帮我们人类干过不少好事。

它们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竞争性抵御致病菌的进攻。

同时还提供我们人体无法合成的维生素K2,以及具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

作为原核生物,大肠杆菌的结构简单,培养操作也容易。

它的外表呈两端钝圆的短小棒状杆菌,长约2微米。

它的周身有鞭毛但无芽孢,能任意运动。

再加上遗传背景清晰,所以经常被科学家拿来当基因工程的对象;

他们会将外源基因导入质粒,将质粒整合入大肠杆菌基因。

这样就能通过大肠杆菌来表达基因重组后的蛋白了。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大肠杆菌的家族成员就被人类改造成功。

借着它们的身体,制造出一种叫胰岛素的人用药物。

之后,它们不仅被用于生产抗生素、疫苗等,也变成运送药物的车辆了。

比方说能带着某些治疗癌症的药物到达指定的位置,一举消灭人体内特定的叛逆者。

除了在医学上的用途,大肠杆菌还是生产乙醇燃料的能手,分解垃圾的高手,处理污水的尖兵等等。

可见,大肠杆菌对我们人类健康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只是当我们在机体免疫降低、体内菌群失调、肠道长期缺乏刺激等特殊情况下,这些人类的好伙伴才会兴风作浪。

它们可能会移居到胆囊、尿道、膀胱、阑尾等肠道以外的地方,造成相应部位的感染等。

直到20世纪中叶,人们才认识到某些特定的大肠杆菌会直接导致人得病。

目前根据毒力因子、致病机理和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性大肠杆菌分为5类: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肠聚集性大肠杆菌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本文主角,代号为O157:H7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H7大肠杆菌于1982年才被美国科学家发现和识别。

同一年,美国科学家在因吃汉堡引起食物中毒的病人粪便中,分离出这种大肠杆菌。

人们也认识到了它会引起腹泻或是血腹泻,并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刚崭露头角的O157:H7大肠杆菌毫不吝啬地展示自己的威力。

仅在美国,就在1982、1984、1993年先后三次发生O157:H7的爆发性流行。

而这一次,它们在日本更是对人类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最先发生在5月份的冈山县小学集体食物中毒事件,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据日本厚生省统计,截至当年7月31日,疫情在日本43个地区发生。

患者人数近万人,住院病历近千例。更严重的是,死亡人数达到了12人。

吃错东西拉肚子不新奇,但会闹出人命就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了。

更何况当时日本一有病就爱用抗生素,此时抗生素似乎通通失去效用了。

这样一来,又怎能不让民众陷入一片绝望之中?

实际上,当人体受到O157:H7大肠杆菌感染时,身体不适并非它本身的能耐,而是由它所释放的志贺毒素引起。

就算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已经被杀死,也无法逆转志贺毒素对人体的伤害。

右边的大肠杆菌 O157:H7的菌株在琼脂上生长了48小时(28℃)

医学研究发现志贺毒素可能导致肠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从而导致单位时间内血循环量减少,引起肠壁局部毛细血管内凝血。

同时还会让中枢神经系统、肠道、肾脏等器官内有纤维蛋白沉着。

严重的就会引起以急性肾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为特点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

最常见的现象是黑便、呕血、无尿、少尿或血尿。

溶血性尿毒综合症体内的情况

HUS在上世纪无特殊疗法,病死率曾高达77%以上。

近年来,由于改进了对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病死率已下降至15%左右,有些报道已低至4.5%。

但据数据显示,10%的O157:H7大肠杆菌感染者可发展为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病死率仍为3%~5%。*

那么,致病能力强的O157:H7大肠杆菌又是从何而来呢?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急性肾衰竭

它主要是通过污染食物而引起人的感染爆发,来源的食物包括但不限于牛肉、鸡肉、牛奶、奶制品、蔬菜、水果、饮用水等。

在日本造成如此大规模的爆发,可疑食物是牛肉和工业化生产的蔬菜等。

但至今仍未有十分明确的说法,能肯定的是由食物污染造成的。

2017年,O157:H7大肠杆菌出现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生菜中,导致数十人感染,2人死亡。

此外,该病在外环境的生存能力较强。其他被污染的水体如游泳池、湖水及其他地表水等也可能造成传播。

比如在1999年9月美国初发生的一起严重爆发, 就是一次集市井水污染造成, 共报告921个腹泻病例,。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上百次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的爆发流行。

据不完全统计,造成大肠杆菌O157导致的暴发流行,食源性的占71%。

其中,52%的为牛肉制品,大部分与快餐店中的汉堡包有关;14%的为水果、蔬菜;5%来源于未知食品。

这也不难验证,食物污染是大肠杆菌O157:H7最主要的感染途径。

由于O157:H7危害较大,因此食品卫生主管部门已将O157:H7列为常规检测项目。

要想彻底避免被具有致病作用的大肠杆菌感染,其实也不难。

这种大肠杆菌相当脆弱,不耐高温,一般7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能将其灭活。

即使是被污染的“毒蔬菜”,经过高温烹饪之后,也不会再有危险。

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告诫大家不要吃生蔬菜的原因。

不过,近年来“轻食主义的盛行,“吃草”似乎成了一种新潮流。

许多与蔬菜有关的食物中毒事件都因病原性大肠杆菌而起,我们不得不防。

所以,此时又要老生常谈地强调,请务必要保证食物的安全来源。

如果自己心里没底的话,还是少生吃最为安全。

恐怕我们最不愿看到的是:明明千方百计地追求健康,却是将自己推向了疾病的万丈深渊。

参考资料:

Escherichia coli.on 27 October 2018, at 18:30 (UTC).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H7感染性腹泻监测方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徐志洪,张卓士.日本O-157大肠杆菌感染流行因素分析[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1997(01):60-61+57.

美国暴发大肠杆菌食物中毒我们怎么预防?2018-05-16 来源:北京青年报

王燕,谢贵林,杜琳.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流行概况[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8(01):51-58.

德媒:美国5人因吃受污染生菜死亡 污染原因尚未知 2018-06-04来源:参考消息网

225515l210dtdk6gdt1khk.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147481.html

上一篇:他90岁攀上科研巅峰,用一生践行“科学救国”的信念
下一篇:寄生等于吃软饭?宿主可能只是它们操控的高达
收藏 IP: 113.68.19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