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内容由【SME】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白色污染,已经席卷全球。
对于塑料的危害,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大多数都只来源于那些凄凉的小动物。
因不易降解,塑料垃圾常被动物当做食物吞食,一些动物更是被塑料缠身而亡。
中途岛的信天翁尸体已腐化,体内的塑料垃圾仍无法降解,图源:Chris Jordan
这一张张海洋动物或鸟类惨死的照片,初看震慑力十足。
然而,同类型的照片传播久了,难免让人视觉疲劳,略感麻木。
此外,在某些共情能力低的人类看来,这还未波及到自身的利益。
毕竟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人类才不会像其他动物一样分不清塑料,以垃圾为食。
BBC纪录片《蓝色星球II》中,一只抹香鲸在尝试吞食一个蓝色塑料桶
殊不知,海洋还真不是塑料垃圾的终点。
因果循环,它们已经悄然回到了我们人类的餐桌。
2018年10月22日,奥地利维也纳医药大学博士Philipp Schwabl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首次在人类粪便中检测到多达9种微塑料,直径在50至500微米之间。
这意味着,微塑料已经通过人类的肠胃道,进入了人类的身体。
以前我们只觉得塑料是海洋生物的“隐藏杀手”,可如今人类很可能已经“自食其果”。
你刚刚丢弃的一个塑料袋,可能若干年后就会变成细小到甚至肉眼不可见的塑料颗粒。
它祸害完其他动物,现在则重新回到你的身边,侵入你的身体。
2004年,发布在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
顾名思义,微塑料( microplastics)指的是在机械作用、生物降解、光降解等过程下,大块塑料垃圾被分解成的微型塑料。
截至目前为止,学术界对微塑料的尺寸并没有明确的界定,5mm(相当于人类皮肤细胞直径的两倍)只是通常意义上的说法。
这些毫米级别乃至微米级别的塑料碎片,也被科学家形象地比作“海洋中的PM2.5”。
微塑料体积太小,不溶于水,且容易吸附在大型物体上。
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它们只会越变越小,更不容易被发现。
根据非营利组织Orb Media的一项全球抽样调查发现,有高达83%的城市饮水受到了微塑料污染。
现在微塑料的足迹已经遍及南极、北极,甚至连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都无法避免。
Adventure Scientist搜集的微塑料数据图
那么,这些微塑料从哪儿来?
海洋生物不会自己生产塑料,在海洋环境中微塑料可分为两种: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
初生微塑料指的是,工业生产中一开始就被制备成微米级的小粒径塑料颗粒。
日化用品中的塑料微珠
例如牙膏、沐浴露、洗衣粉等添加的按摩性塑料微珠,又或是化妆品种添加的闪闪亮粉。
光是一瓶普通磨砂洗面奶,就含有超过33万颗塑料微珠。
而次生微塑料,则指大型塑料碎片在环境中分裂或降解而成的塑料微粒。
在过去 60 年中全球塑料生产量增加了 560 倍,而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积累也在不断增加。
鲈鱼幼虫的微粒充满了微塑料
很早以前,科学家已经在一系列的海洋动物体内发现了微塑料。
随着对微塑料的深入研究,研究人员也怀疑这些塑料碎屑已危及人类。
而最近这项研究报告,则证实了大家长久以来的疑惑。
尽管早有预料,但结果仍牵动人心,塑料已经成功潜入人类的胃与肠道。
这项实验测试的志愿者,分别来自八个完全不一样的国家与地区,包括奥地利、意大利、芬兰、日本、荷兰、波兰、俄罗斯和英国。
每位志愿者,都会在捐赠粪便前一周开始记录饮食日记。
然而,这个八个不同地区的志愿者的粪便中,全都检测出了微塑料成分。
平均每10克的粪便中,就已经含有20颗微塑料。
目前,还不能确定这些微塑料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人体的。
这些最小不超过5毫米的颗粒,可能是通过食物链中营养级的递增逐渐富集进入人体,又或是其他途径被人类摄入。
虽然科学家还未做过人体微塑料的毒性研究,而这些微塑料是否可以留在人体也需进一步的研究。
但从过去各项动物研究的结果看来,情况并不乐观。
首先,微塑料易造成海洋动物进食器官的堵塞。
已有研究发现,微塑料会对生物产生物理损伤,堵塞食物通道。
这可能会引起动物虚假的饱腹感,导致摄食率低、受伤或者死亡。
此外,在塑料降解的过程中,可向海洋环境中释放塑化剂。
其中邻苯二甲酸盐和双酚A等塑化剂,就能够影响动物的繁殖。
如损害甲壳类和端足类的发育,诱发遗传畸变,又或是改变人体的内分泌功能、影响生殖与发育。
虾苗中可见的微塑料
而让人担忧的,还有这些微塑料还可以富集多种有毒化学物质。
微塑料大的比表面积及其疏水特性,使其更容易吸附水体中的污染物,如PCBs、DDT、烃类、重金属等。
在这个过程中微塑料也就成了载体,从周围环境富集持久性污染物及重金属,再被动物摄食后引发毒性。
有研究表明,微塑料吸附有机污染物的浓度较周围沉积物高100倍,较海水高100万倍。
而这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就这样通过微塑料进入动物体内,并在食物链中传递,遗毒深远。
最终,更有可能成为你我的盘中餐。
塑料污染问题,已经让人类头疼了几十年。
当年,塑料发明的目的之一便是拯救动物。
为了替代用于制作台球的象牙,人们开始寻找新材料。
1866年,John Wesley Hyatt凑巧打翻了火棉胶,发现它冻结后会变成坚韧而有弹性的物料,从而发明了塑料"赛璐珞" ( Celluloid )。
但如今,塑料却也变成了每年致死几百万海洋生物、鸟类等的罪魁祸首。
1997年David Laist(U.S. Marine Mammal Commission)所发表的报告就显示,全球至少有247种海洋生物,因误食海洋垃圾或被海洋垃圾缠绕折磨致死。
从微型浮游生物至巨大的鲸鱼,受害物种占已知物种数量比例分别为:海洋哺乳动物28%、海鸟36%和海龟86%。
而英国捕捞的三分之一鱼类的内脏中发现塑料。
其中包括我们经常食用的鱼类,例如人们喜爱吃的贻贝和龙虾等。
现在,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超过3亿吨,足够用来建造50座吉萨金字塔。
这其中,约有10%的塑料会被倾斜入海洋。
据估算,目前全世界海洋漂浮的塑料碎片超过5万亿个,重量在25万吨以上。
它们每年给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 130 亿美元。
如果按照这个速度下去,2050年海洋塑料垃圾的重量将会超过所有鱼类。
这些七彩斑斓的海洋塑料,降解的时间为几十年到几百年不等。
现在的情况却是,即便它们被分解成碎片,损害也并没有结束。
这些肉眼不可见的塑料微粒,已经成了另一个潜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还不清楚这些微塑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有多大。
可能许多污染物相似,微塑料对人体的危害也取决于阈值。
超过某个数值,它们才会被视为真正地影响到人体。
但可以确定的是,微塑料对人体必定是无益的。
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各国也开始行动起来。
目前美国政府已立法,禁止在化妆品和洗护用品中使用微塑料,成为全球第一个宣布此项禁令的国家;
欧盟开始着手制定禁止在化妆品中使用微塑料的提案;中国相关禁令或许也将紧跟其后。
而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外出携带水杯,拒绝过度包装的产品。
在购买美妆、个人护理用品时,养成阅读产品成分标签,不购买含有塑料微珠的产品。
塑料,不应该成为残害生灵的“工具”。
面对这场塑料的战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你扔掉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回到你的身边,而你的每一次悬崖勒马也将造福后代。
*参考资料
ROBBIE GONZALEZ.Your poop is probably full of plastic.WIRED.2018.10.22
Andrea Thompson.Fish to Humans, A Microplastic Invasion May Be Taking a Toll.Scientific American.2018.09.04
孙晓霞.海洋微塑料生态风险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16,31( 6):560-566
杨婧婧,徐笠,陆安祥,等.环境中微(纳米) 塑料的来源及毒理学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8,37(3):383-39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