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因“种族歧视”遭封杀的诺奖得主,“太穷”还沦落到拍卖诺奖金牌 精选

已有 16231 次阅读 2017-12-6 23:31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诺贝尔奖,可以说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梦寐以求的荣誉。

但有不少科学家,就算头戴诺奖光环,也未必能过好后半生


早已被写进生物课本的DNA之父——詹姆斯·沃森,就是一个例子。

沃森和克里克


他年仅25岁就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与克里克、威尔金斯共享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和医学奖。


这是生物史上最伟大的突破之一,已足以使其在今后的人生中头顶光环,永远被载入史册。


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和医学奖得主


但在获奖后,他的一系列荒唐行为,却让他头顶的光环逐渐失色。


在大众的口诛笔伐中,他不但丢了干了40多年的工作,还一度成为“最让人讨厌的诺奖得主”。


在2014年,他还以“太穷”为理由,在网上宣布卖掉自己的诺奖奖牌,甚是悲凉。



那么本已该名垂千古的他,是做了何等伤天害理的事情才沦落此地?


说出来可能让人有点想发笑——他得罪大众基本上都源于那张口无遮拦的“大嘴巴”。

沃森新书《Avoid Boring People》


2007年10月初,沃森就在英国给自己新书《避免与无聊的人打交道》(Avoid Boring People),做宣传和推广。

然而,在15日接受《星期日泰晤士》杂志采访时,他却发表了让自己后悔一生的言论:


我对非洲的前景持悲观态度,(因为)我们的社会政策一直都假定所有人是平等的,但所有关于IQ的研究结果却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你们曾与黑人打过交道,你们就会明白并非人人生来平等

尽管有色人种里也有一些能干的人,但也请不要轻易提拔他们。


除此之外,他还声称在十年内就可以找到造成这种智力差异的基因。


但是根本不用十年,沃森马上就对自己的口无遮拦付出了的代价。

当时这番言论马上引起轰动,且受到了英美科学界的一致批评和谴责。

首先,人类的智力是极其复杂的,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形式

根本无法单纯依靠智商(IQ)测试,来全面涵盖人类智力所涉及的范围。



除此之外,还有科学家指出,人类相对来讲还是“太年轻”,“现代人”从非洲走出来仅仅只有10万年时间,根本无法很好地区分所谓的“种族”


事实上,我们现在所说的种族与肤色,更多的还是一个社会概念而不是科学概念。

反驳沃森的科学家特意用两位欧洲人(包括沃森图一)与一位亚洲科学家的基因做相似程度对比


现在沃森将“智力”和“种族”这两个都如此模糊的概念凑在一起,得出的结论明显也是不符合科学理念的。


当时,正在解码人类基因组的先驱克雷格·文特尔(Craig Venter)还戏称沃森可能拥有“希特勒基因”。

克雷格·文特尔


随着舆论的发酵,他筹备的新书见面会就被英国的场馆直接取消。

取而代之的,便是他3天后的一份道歉声明。


在声明中,沃森也坦言他的种族智商理论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并为自己的言论感到抱歉。


但是这份还算及时的道歉,并未能挽回其在科学界丢失的地位。


当时沃森供职的冷泉港实验室就不得不跟他划清界限,暂停了沃森实验室主任职务。

沃森就这样灰溜溜地离开自己经营了40多年的实验室。

沃森在冷泉港


不过,种族歧视这番话,可能也只是一个导火索

因为纵观沃森这一生,任性的事情他就没少做,引起的争议也从来没断过。


在此之前,沃森就以行为怪异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作风著称于世,同时也与同行们结下不少梁子。


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在1994年的一本书中就形容他为“我遇到过最讨厌的人”

“他向各个方面发表轻蔑且不礼貌的言论”,“如果不是他的发现对科学的意义重大,他早就不被容忍了”。


专门研究蚂蚁被称为“蚁人”的演化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


例如在“种族歧视”东窗事发的10年前,他就曾吃过“同性恋歧视”的亏。

1997年,他在《星期天电讯》就说到:“等找到决定性取向的基因后,如果一个孕妇不想要肚子里的同性恋孩子,她就应该有堕胎的权力”。

2000年,沃森还曾在一场演讲中宣称,人体皮肤颜色与性欲有关联,理由是决定皮肤颜色的黑色素被证明可以提高性欲。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说拉丁情人,却没怎么听过英国情人,更多的只是英国病人。



对于肥胖的人,他是这样说的:“当你面试一些肥胖的人时,你会感到非常抱歉,因为你知道你根本不会雇佣他们”。


而“愚蠢的人”“相貌不佳的女性”,在他眼里都应该通过基因工程的“治疗”和改造。


当然,以上所有观点都只是沃森的一时侃侃而谈,并没有什么文献和论据的支撑。


年轻的沃森


算下来,“种族歧视”、“同性恋歧视”、“肥胖歧视”、“女性歧视”、“基因歧视”等雷区,他都通通踩过一遍。


但抛开这些不经大脑的言论,其实在半个世纪前沃森人品就已经被打上问号了。

因为关于他获得诺奖的这项成就,就引起过不少争端。



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DNA结构背后的“黑暗女神”(Dark lady)——罗莎琳·富兰克林。

1953年,富兰克林就拍出了那张流传千古的DNA分子X光衍射图


虽然大多人看这图都是云里雾里的。

但对于苦苦追寻DNA结构的分子生物学家来说,这分明就是一张史无前例DNA结构高清无码正面大图,几乎就约等于得此图者得DNA结构的概念。


被称为“照片51号”的DNA结构衍射图,同样被写进了我们的生物课本


当时富兰克林已经想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只是还未来得及发表论文而已。


然而这张图竟在她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同实验室的威尔斯金(同获1962年诺奖)拿给了沃森和克里克观看。


所以,沃森和克里克才在1953年4月25日,得以在《Nature》上发表一篇不足千字的重磅论文。



在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未经授意”就引用了富兰克林还未发表的DNA照片与数据。

而且,纵观整篇论文只有一个注脚提到富兰克林,更别说是致谢了。


就连在1962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上,沃森的获奖感言中,也是只字未提到富兰克林。


不过,当时诺奖花落沃森、克里克和威尔斯金,也是合情合理,没有争议的。


毕竟,按照规定诺奖不追授死者。

彼时,富兰克林已因癌症去世4年,年仅37岁。


不过如果她还活着,或许也未必能拿到本属于她的诺奖。


《双螺旋》


因为在沃森《双螺旋》一书中,沃森对富兰克林的描述就基本是负面的和充满敌意的。

他把富兰克林描述成威尔金斯的助手,并说她无法解释自己的DNA数据

但事实上,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是平等的同事关系,更不存在她不能解释自己DNA数据的事情。


威尔金斯在实验室


在所有人都在摸索DNA结构时,沃森和克里克还邀请过富兰克林参观过他们构造的DNA三螺旋结构模型


当时富兰克林就一脸嫌弃地认为他们根本没怎么认真研究,还沿着三螺旋结构这条老路走。

除此之外,他们模型还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骨架向内,碱基向外


还是富兰克林告诉的沃森和克里克,螺旋结构的骨架必须在外,才使他们俩的工作得以正确开展。


除了对富兰克林的贡献视而不见外,最让人受不了的估计还数他对富兰克林充满性别歧视的评头论足。


其实Dark lady这个绰号,便是沃森在书中用来形容富兰克林的绰号。

原因是富兰克林没有女人味,常常穿着深色的衣服,沃森还将她形容为“是母亲不满意的产物”。


当被问及“谁是书中主要的反面人物?”时,沃森的回答竟是如此直截了当——“罗莎琳,因为她看起来就是那样。”


这本《双螺旋》准备发行时,就连沃森最亲密的伙伴克里克和威尔斯金都看不过眼了,极力表示反对。


他们认为沃森扭曲和损坏了科学家们的形象,因为其中掺杂了不少八卦内容和讽刺科学家的漫画。


当时的克里克就直接评论道“你已严重侵犯了我的隐私”,彻底与沃森闹翻。

克里克与沃森


但沃森是谁?有在怕的吗?辗转了好几家出版社,他还是坚持要发行。

1968年,因为别开生面的写法,《双螺旋》一推出便一跃成为世界性的畅销书。


当然,这也惹怒了不少同行,特别是对富兰克林的大男人主义式评语,更招致了广泛的批评。

富兰克林生前没得到应有的荣誉,死后还要受这样的诽谤,让人义愤填膺。


后来沃森才不得不特别澄清:“我当初对罗莎琳·富兰克林的印象,不论是科学上的还是个人方面的,都往往是错的”。


这才使此次争端,算是告一段落。

富兰克林


但是沃森是无论被打脸多少次,就是不长记性,在今后的日子依然我行我素。


“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同性恋歧视”、“肥胖歧视”、“愚蠢歧视”,这一系列言论日积月累,连诺奖光环都罩不住他了。


所以每当他脱稿演讲时,他的同事都会集体屏住呼吸,怕他又提出什么极具争议的观点。



2007年的“种族歧视”言论,算是他捅得最大的一次马蜂窝。


79岁高龄的他,也是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做“墙倒众人推”。

失去经营40多年的冷泉港实验室后,更没多少人想邀请他参加活动和演讲了。


在这之后,沃森也淡出了公众的视野,销声匿迹了很长一段时间。



不过,习惯了闹腾生活的沃森,没有新闻也要自己搞点新闻出来。


2014年,他就以“收入太少”为由,宣称要拍卖掉自己的诺贝尔奖金牌。

他说,已经“没有人真的想承认我存在”,拍卖金牌是为了支持科研慈善事业。


当然,以他的性格他也没什么好遮遮掩掩。

除了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他是直言不讳地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舆论让他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最后,这枚奖牌最后以410万美元被一位俄罗斯大亨拍下。

他在获得沃森这枚金牌后,就立马转身就以馈赠的形式送回到沃森手中。


他说:“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不得不出售自己诺奖奖牌来证明自己的成就,是让人难以接受的”。



*参考资料

James Watson.Wikipedia.2017.12.01

Nicholas ST.Fleur.Why the scientist who unravelled DNA is selling his nobel prize.The Atlantic.2014.12.01

天吾.诺奖得主詹姆斯·沃森:科学宗师中的“大嘴巴”.中国科学报[J].2017.07.1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088556.html

上一篇:他赌上医生生涯的这台手术,遭民众谩骂同行斥责,却意外夺得诺奖
下一篇:世界频现怪异“野人猴娃”,病毒经蚊子传播已残害无辜婴儿
收藏 IP: 121.32.145.*| 热度|

13 郑斌 黄彬彬 符兆英 信忠保 李方和 刘盼 白龙亮 吴明火 谢蜀生 罗鸿幸 赵涛 yangb919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4: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